【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件精神,根据荔浦县实际情况,推进荔浦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解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二是解决三农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关键;三是搭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平衡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荔浦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荔浦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发达,有耕地32万多亩,林地140万亩,牧(草)地14万亩,人均有粮400多公斤。全县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农业总产值达16.48亿元,人均耕地面积0.86亩,农民人均年收入3585元/人,是国家外贸出口夏橙基地,广西瘦肉型肉猪基地、马蹄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荔浦芋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贫困仍然困扰着我县的农业整体发展, 贫困地区占全县地域的20%,分布在11个村,贫困人口达21680人,人均收入只有1700-1800元或更低,他们主要分布在新坪镇的黄竹、青江,花箦镇的南源、大江、大安,蒲芦瑶族乡,茶城乡等山区地带,目前,困扰着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有几方面:第一,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乡村道路设施在一些山区相对落后,全县还有10%农村种田靠天吃饭,20%的乡村四级公路没有修通,农副产品销售受阻;第二,科技导入,农村电网相对落后。一些边远山区由于无法接通电网,信息的获取不畅,信息不灵,阻碍了发展。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没有得到实施,农村参保人员数量微少。
笔者从多年来的基层工作实践进行总结,通过近几年来实施的农业科技项目分析,对荔浦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提出探讨:
一、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一)需要财政的支持作为保障
1.明确支农资金的流向问题。为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加强支农资金的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改进财政支持的方同。一方面,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增加对生产者的直接补贴,使农民真正受益。针对我县目前的情况来看,急需在畜禽养殖、果品发展上对畜禽的疾病、新品种推广上帮助农民抵制灾害、疾病、恢复生产的救济性补助和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扶持性补助政策。另一方面,改进补贴办法,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补,先建后补等形式,形成在财政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需要财政体制保障。财政体制既是国家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同时也是国家引导和实施发展战备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全新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未来发展目标和争取向上的重要变化,要求财政体制与保障机制建设适应这种变化,进行积极调整。必须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加强支农资金的管理,强化财政监督,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明确农村财政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二)明确财政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1.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用于公共性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条件的营造和改善,在农田水利建设、乡镇道路和电网建设外,还包括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导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庄规划和村容整治等,以构建稳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保障体系,这是由公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
2.农村医疗、养老保障。我县农村医疗保险发展很快,到目前为止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26万2千5百多人,参合率82.65%。到6月底,全县共筹措新农合资金757.82万元。但是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微少。这些都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3.科普的投入。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导入科学知识、创办科技培训和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让每一个农民学到一门技术,使劳动力成为了人力资源,成为了人力资本,才能真正地实现他自己的发家致富,实现他自己的脱贫致富,整个农村才能发展,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二、解决“三农”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必须制定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想。“城乡统筹发展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据2006年荔浦县统计数字看,农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同比增长7.11%。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68元,比上年增长16.2%,农民人均收入不到城市居民收入的1/3,收入差距导致占有财富的差距,集中表现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差异。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科学使用肥料、农药,提高经济作物的商品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要农民富裕起来,没有工业和商业,面且单纯依靠农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农民是难以获得长期增收的机会,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改变农业地区的贫困面貌。荔浦县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38.53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02亿元,同比增长4.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24亿元,同比增长11.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27亿元,同比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6:37.0:34.4,第一产业的比重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农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同比增长7.1%。从荔浦县2006年统计数字表明,荔浦县农村建设正在向第二、三产业发展,而且发展势头良好。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到我县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只有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才能促进农民增收,才能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真正实现整个社会合谐发展。
三、搭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平衡发展的环境
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外出打工,或者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使闲置的劳动力变为作为生产要素配置在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由此,一方面,直接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能够为国家进行二次分配掌握物质基础;第三方面就是为本地经济发展聚集能量,输送资金,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让在城市务工的农业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等制度,享有与城市人口同等待遇的政策标准,搭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平衡发展的平台。
首先在政治地位上赋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一样的公平地位,让大家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发展。其次,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非农业人口可以实现法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即,只要他们有能力、有条件到一个地方找到工作,这个地方就应该给予他们在医疗、保险、教育等问题上与当地居民一样的待遇。
要改变农民的命运,要增加农民收入,要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让更多的农村人口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自由地地进入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并能够享受到与该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能真正地融入这个城市,成为这个城市中的一员。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