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戏剧文化的差异(浅谈西方戏剧的中国化论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7 14:03:01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50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莎剧改编为众多的地方戏曲,拿到戏曲舞台上演出形成了莎剧在中国的一个鲜明特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莎翁广为流传的爱情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多次被改编为中国的各种民间戏剧,其中较经典的要数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的由袁雪芬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该剧将话剧形式的莎剧与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特征的中国越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满足了莎剧追求者们和传统越剧狂热者们的共同需求,得到了普遍好评,至此莎士比亚的名字己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起来了”[1]。
  一、艺术转型与莎剧的时代性
  在中国地方戏曲中,越剧是改编莎剧较多的一个剧种。通过不同剧种的改编,使中国戏曲突破了原有的地域局限,找到了更大范围的认知区域,让各具特色的中国戏曲在跨文化交流中彰显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
  中国越剧界中具有代表性的上海越剧团把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改编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成功地体现了莎剧其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即时性特点,从而为不同语境、不同时代背景的受众建构了理论对话的平台。
  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曲调宛转悠扬,服饰清雅柔和,把独特的江南水乡之柔美婉约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天然的表现范围似乎更宽泛,以这样的风格搬演莎士比亚的经典爱情戏剧《罗》,可以说是为剧本的改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用越剧这种艺术形式演绎莎剧,本身是一次突破传统思维定式,让观众耳目一新的一次尝试,其需要跨越地域和文化差异,故事情节和人物设计及对白和服饰要实现中国话,适合本土观众的欣赏口味。事实证明,《梁》的改编获得了众多中国观众的认可,该剧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用中国悠扬婉约的越剧长调传达莎翁经典的爱恨情仇,让莎剧中国化、传统化,让中国的莎剧爱好者以新的视角重新体会西方戏剧,让西方的越剧爱好者们领略民族戏曲艺术异化了的表现形式,越剧《梁》是中西戏剧成功对接的经典案例,它实现了跨文化交流的新突破,具有现实意义。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要将《罗》剧的情节改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很困难,然而如何将莎剧中的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将地方戏曲与西方戏剧融合是困扰改编者的问题所在。
  越剧《梁》剧通过采用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传达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展现其人物特征。《梁》剧的二位主演袁雪芬和范瑞娟可谓是中国越剧界的泰斗,二位演员通过将大段的唱调放在表达心理情感,刻画内心冲突,细致地讲述了一个柔情似水、肝肠寸断、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音乐与舞蹈为情节的变化及人物内心挣扎、灵魂碰撞做了成功地铺垫,用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演绎了男女主角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厮守的心路历程。
  对于莎剧的改编,无论是采用话剧形式,还是采用戏曲形式,大多都是将故事假定在中国古代的某个时期,越剧《梁》剧则把故事设定在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东晋末年。那是一个阶级划分清晰,官僚与百姓对立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婚姻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爱情自由无从谈及,传统的枷锁把所有人禁锢在那个封建的世界。舞台上无论是花冠裙袄、大袖圆领的女性着装,还是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的官吏打扮,在视觉与想象上,无不暗示了这点,很显然,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中国化的表达,旨在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从感官上让西方观众很直截了当地知晓中国古代艺术,品味中国历史文化精髓,同时也给莎剧的表演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尝试。
  二、主旨与形式的重塑
  莎士比亚经典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越剧是否具有改编的可能性?其基础又是什么?答案是,虽然各国戏剧都具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但归根结底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当这个本质属性归复,无论出自哪里,它将超越国界,最终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2]。中国的编剧们本着尊重原著,忠实于原著主旨,将其改编为适应本土受众们的剧本,故事情节具有中国特色,将莎士比亚的悲壮的爱情观及鲜明的人物性格对比巧妙地植入地方戏曲,有效地改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以舞台装饰的华丽掩盖戏剧精神内涵的贫弱或荒謬[3]。体现在《梁》剧中,就是反映出“每一个陈述都有一个作者……对话反应使话语人格化”,这个作者也指表演者,“陈述被看做是人们的观念表达,未出现的陈述被看做是另一种观念的表述”[4],即莎士比亚的表达与越剧的表演。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中,当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的死讯后,她瞒过父亲,使计来到爱人坟前,然而目睹着自己昔日的同窗爱人如今却只剩下荒山孤坟时,她痛不欲生,对爱情希望的破灭让她无所畏惧,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实现同生共死的誓言。
  祝:“(哭腔)梁兄啊!我们心心相许,原以为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晓姻缘簿上名不标。实指望你唤月老来做媒,谁知晓喜鹊未报乌鸦叫,实指望笙管笛箫来迎娶,谁知晓未报银河断鹊桥,实指望大红花轿到你家,谁知晓白衣素服来节孝。梁兄啊!不见梁兄见坟台,呼天唤地唤不归,英台立志难更改,我岂能嫁与马文才。梁兄啊!不能同生求同死啊!”[4]
  旁白:“此时天地变色,雷电大作,一阵巨响之后,坟头竟然裂出一条缝隙,英台毅然纵身跃入。旁人拉将不住,但见那坟头又慢慢合上。说来奇怪,天地又重新恢复了平静。从此,人们在万里彩虹、百花盛开之中,见到两只蝴蝶翩翩起舞,相依相随。人们都传说那就是梁祝所化,相爱之人冲破了世俗的藩篱,地老天荒永不再分离。”[4]
  一大段唱腔表现了痛失爱人的女子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对自己爱情和命运的无助,她不愿一人苟且于世,便用自尽的方式摆脱自己的苦难命运。
  女主角一开始面对自己心仪的公子,愿意抛开世俗的观念,主动表示,勇敢地拥抱爱情,从同窗共度三年后,梁山伯与祝英台“几度忘羞露本心,我与你水面成双留俪影,我与你堂前作对拜观音”[4],双双许下爱的誓言。扮演祝英台的演员袁雪芬充分利用了越剧长于抒情的唱调,以及优雅动作的肢体表达,细致入微地诠释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复杂过程。袁雪芬扮演的祝英台不顾世俗的禁忌,大胆地接受梁山伯的爱情,表现了她“离经叛道”的精神。为实现美满的婚姻,她用心良苦,靠自尽躲过父母安排的婚姻,以期与真正所爱的人一同殉情。《梁》剧中的中国式的爱情理念与西方崇尚自由尊重人性的精神有机融合,演绎出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中国式的爱情悲剧。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融合,既是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意识形态的对接和碰撞,又是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地方戏曲的交融与创新,更是西方戏剧中国化的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高占.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蓝凡.中西戏剧比较沦稿[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4]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M].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5]张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