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被称为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人民音乐家的来历!)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7 14:09:23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34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施光南声乐创作概述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至1990年5月2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独立培养出来的第一批音乐家之一,被誉为是“时代的歌手”。自幼喜欢音乐,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纵观其声乐创作历程,可以明显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后的施光南被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从事作曲工作,对他来说无异于如鱼得水,其将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了歌曲创作中。先后创作出了《五好红花寄回家》《上工地》《公社书记下田来》等作品,表现出了一个年轻艺术工作者对艺术的热情和对新中国的赞美。第二个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中,施光南和其他艺术家一样,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其仍然坚持创作。《打起手鼓唱起歌》《马铃声声响》等就是该时期创作出来的,为当时处于寒冬期的中国歌坛带来了一缕春风。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后,艺术家们又有了创作的自由,施光南也迎来了音乐创作的顶峰时期,先后创作出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周总理,你在哪里》《祝酒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等一系列佳作,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成为了中国歌曲史上的经典之作。1990年,施光南因病去世。如今,他的作品仍然飘扬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可谓是对其最好的怀念。
  
  二、施光南声乐作品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推动价值
  1.对民族声乐创作的繁荣
  施光南创作的顶峰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时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时期,中国的民族声乐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面对这个关键问题,施光南用其大量的、高质量的作品进行了回答。首先,其作品都是紧跟时代的。以其代表作《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例,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深入推行,在短短几年中,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生气勃勃的景象。词作者陈晓光目睹了这一变化后,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的歌词,而施光南读过之后也被深深打动,其采用了带有进行曲风格的旋律,将整个歌曲写得既悠扬婉转,又朝气蓬勃,表现出了其对中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希望和改革开放的赞颂。此外还有《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等,都是反映时代、讴歌时代的佳作。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种对时代的关注和表现,不但是对当时歌曲创作的丰富,还成为了历史发展的见证。
  其次,其作品都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面对西方文化的涌入,施光南深刻明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理,其总是能够将现代作曲技法和中国的民族音乐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都是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有机借鉴的佳作。所以说,施光南的声乐作品,除了是对当时声乐创作的丰富之外,更为创作什么、如何创作做出了表率和示范。
  2.对民族声乐演唱技术的扩展
  自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关于该采用哪种歌唱方法的问题,就成为了声乐界的一个焦点问题,甚至还一度引发了“土洋之争”,后来在国家领导人的过问下,才确立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的观点。而声乐演唱方法确立之后,则需要有相应的声乐作品作为支撑。施光南的作品,就是对这一演唱方法观的有力体现。一方面,其声乐作品促进了两种歌唱方法的融合。他的很多歌曲中,都没有明显的美声、民族之间的区别。换言之,就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歌唱者都能演唱,而且还有着不同的味道和韵味。以《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例,民族唱法的演唱给人以清脆婉转的感觉,像是一个农村少女站在田间随意唱出的,有一种亲切、朴实的感觉。美声唱法的演唱,则给人一种明亮辉煌的感觉,像是一个诗人看到农村地区的变化后有感而唱,有一种大气、深情的感觉。这正是施光南作品的高明之处,其用自己的作品真正让两种歌唱方法融合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其歌曲创作从客观上扩展了原有的歌唱技巧。比如其歌剧中《不幸的人生》《他夺走了我的心》《金色的秋光》等作品,较之以往相同题材的作品来说,其音域都得到了扩展,情感变化也更为丰富,让演唱者在技巧发挥上有了充分施展的空间。如《他夺走了我的心》中,就创造性地将咏叹调和宣叙调融合在一起,多次使用了衬词花腔,对演唱者的情感投入和歌唱技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说,他的声乐作品不仅推动了中外两种歌唱技法的融合,也使原有的歌唱技巧得到了全面的扩展和丰富。
  3.对优秀歌唱人才的提携
  施光南在创作之初,就对演唱该歌曲的人有了大概类型上的界定。等创作完成后,再去寻找该种类型的歌唱者。也正是这种量身定做,使其发现了多位演唱特色十分鲜明的歌唱者,在其作品的推动下,日后都成为了中国歌坛上著名的歌唱家。如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其原来是一个普通工人,只是在业余时间进行演唱。一次偶然的机会,施光南听到了她演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关牧村那醇厚的女中音音色深深打动了施光南,随之为她写出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并一句一句地教她演唱。在施光南的帮助下,关牧村逐渐掌握了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的精华,并逐渐成长为了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又如佟铁鑫,也是施光南推出的歌唱家。1981年,施光南创作出了《年轻的心》,先后有十几位男中音试唱,都没有令他满意。其在观看空政文工团的演出时,听到了佟铁鑫的演唱,认为这就是自己所要找的歌唱者。随之向其发出了诚挚的邀请。从《年轻的心》到《多情的土地》,再到《小贝壳》,一系列为佟铁鑫量身打造的歌曲,让其迅速为全国观众所熟知。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两人还在讨论《北方大草原》应该如何演唱。此外还有李光曦等,都曾经演唱过他的作品。可以说,其为中国民族乐坛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又各具风格的歌唱人才。
  4.对民族声乐教材资源的丰富
  民族声乐教学是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质量的、丰富的声乐作品,更是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施光南的声乐作品,正是对其 的丰富。一方面,其作品有着优秀民族声乐作品的共性,如技法精湛、情感真挚等。另一方面,也有着其个性所在。其有很多作品,都是按照演唱者的声部来创作的,这不是将高音降低几度,或将低音降低几度的问题,而是一种真正适合该声部的创作。其对每一种声部的音域、音色、技巧等都了如指掌,所以很多演唱者都表示演唱他的歌曲感到十分舒服,原因就在于此。他的作品遍布于各个种类和级别的声乐教材中。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重唱合唱无所不包。甚至还走出了国门,成为了外国声乐教学中的必选曲目。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声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
  综上所述,2008年,中央电视台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年,推出了“歌声飘过三十年”的节目,邀请歌唱家演唱改革开放后经典的声乐作品。而施光南的作品,则是被演唱的最多的。时过境迁,其声乐作品仍然能够得到业内外的普遍欢迎,可见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之丰厚。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民族声乐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并在客观上了推动了声乐演唱技巧的创新,而因为演唱他的作品而成名的多位歌唱家,更是中国当今歌坛的中流砥柱。还有很多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也在他的歌声中一步步成长着。所以说,其对中国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推动是全方位的。歌声的四处飘扬,正是对其最好的缅怀。
  
  参考文献:
  杨志刚.试论施光南抒情歌曲的艺术特色.黄河之声,2000(05).
  汪毓和.抒发出千千万万人民心声的音乐──从几首抒情歌曲和歌剧《伤逝》谈对施光南艺术风格的浅见.人民音乐,1994(09).
  何忠辉.施光南的歌曲创作.湘南学院学报,2004(04).
  钱勇.施光南抒情歌曲的民族情结.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2).
  王志远.论施光南歌曲创作的美学与创作思想特征.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8(02).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本文选自《艺术教育》2014年第6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