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感悟
感悟是表示有所感触而领悟,而心理感悟则是包含有一定的心理活动过程的感触领悟。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组成部分。对音乐创编内涵的认知、体验,乐曲情感的渲染表达,以及意志品质的训练发展,心理行为正常实施是教好与学好钢琴练习和演奏的必备条件。心理学家特别指出,钢琴练习与演奏是人脑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体现,操作时人体视、听、感知觉将外界的感观刺激,通过感受器输入大量的信息,经人脑合理信息加工,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整合,反射至人体手指、臂部、足以及整个身体,使运动知觉有序活动,相互协调配合,顺利完成弹奏项目的机体功能。人类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状态的反映,是个体对事物直接的内心体验,也是艺术表现的有力手段。同时,人脑信息贮存功能相应地对乐曲信息进行选择和记忆,使练琴和演奏的乐音更加优美、富于情感。钢琴练习和演奏中,将演奏者自身对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体验,借助弹奏的手法技巧表达出来,显现出曲目的深刻涵义和内容,其心理感悟是不可或缺的。
一、师生对钢琴练习演奏的心理认知
1.对学琴的自我认知
学生应认知练习钢琴不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需要付出较长时间的磨练和努力。教师对学生应给予信任、关心、激励。师生之间相互关联的心理交融非常重要。教师应具有丰富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知识,保持健康人格、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师德,树立良好的教师教学威信。真诚地教导学生,做到师生心理相互理解融洽,营造愉悦的心理情绪,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的心理期待能引导学生心理行为的转变,朝着友好的教学互动的良性心理发展。
2.对曲目艺术的心理认知
对曲目艺术的心理认知,要熟悉曲目内容主题,掌握乐曲的开曲和曲调程式层次步骤(包括练习曲和乐曲)。认知曲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向往、心中理想、愿望、所表达的内心情绪,以便在乐曲练习和演奏时真实再现曲目的艺术表现和精神实质。
3.对文学艺术的心理认知
对曲目艺术的心理认知,要求熟悉作品与练习曲的创作背景,必须掌握文学艺术理论,解决技巧上的难点,掌握正确的手型、指法、节奏,准确把握弹奏的力度、速度、触键感觉。感悟与理解乐曲内容与内涵,正确表现出乐曲的情绪与风格,更重要的是深入领会曲作者想要抒发的心理情感和思想意境。因此师生均要加强音乐学、文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注重文化修养的提高。
二、对乐曲心理情感的重点培养
1.乐曲与心理情感的相关性
在对乐曲具备了一定心理认知的条件下,训练培养学生在练习和演奏中倾注心理情感。情感是与人的社会化需要相关联的心理状态和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愉悦、悲愤等多个方面,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发展、变化。人类情感发生、变化有其认识基础。充分认知乐曲涵义,经思维、记忆、联想以及视听效果构思曲中情感主题,使自我的肢体技能运动、心理情感活动抒发、音乐作品的描述融为一体,以达到较好的情感心理宣泄,训练教学效果。
2.保持师生心理沟通,情感交融
保持教与学的良好心理渠道,形成良好教学氛围。教师因材施教,对所教学内容熟悉了解,每当教学训练,均注入师生情感心理交流。教师对乐曲的思想内容、创作背景、描写的心理意境、作者的风格要熟练掌握,这样才能给学生系统的讲解、分析和传授。钢琴教师必须运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避免枯燥的说教,应该给学生做好示范弹奏,特别是对初学学生尤为重要。例如正确的手型、指法,手指叩键强弱力度,节奏与速度的把握,踏板的使用,音阶、琶音、和弦的弹奏与练习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训练。只有这样的教与学,师生才能心手相连,情感交融,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演奏技能,使钢琴教学步入新的台阶,为深入学习奏鸣曲及复调、各种风格中外乐曲、流畅及快速的练习曲创造有利条件,对乐曲的体验处理、情感的渲染、掌控演奏练习的效果等都极有益处。
3.不同对象的情感心理处理
调节情绪,以平和、明快的心理状态进行训练演奏,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弹奏的技能技巧在琴键上充分展示,激发其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教师要把握每个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活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根据不同对象的性格、气质,选用较为适合的训练方法。对反应外向、欢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音乐知识和琴法技巧上多训练主体操作,教师在一旁督促、提示,以完成乐曲练习课目;对于一些严谨、情感内向、表达较少的学生要鼓励,形成宽松、和谐、平等互动的气氛。教师多做一些试奏、范式讲解,学生心态就容易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表现。
三、意志品质的培养
1.调节自我意志,克服畏难心理
教学计划一旦实施操作训练,应认真执行计划,始终坚持。这是培养教师、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钢琴教学训练是包括脑、视、听、手、足、肢体在内的全身运动。在认知曲谱的结构、演奏难点、重点、艺术表现要求中,如出现了生理、心理的紧张状态,会给学生较多的精神压力。确实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意志品质、克服畏难心理,是一段较长的渐进过程,从中造就自己的坚毅和顽强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讲述一些顽强拼搏的老音乐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艺术的人和事,让学生学有目标,战胜困难。
2.尊重学生,提高个体的自信心理
学生进步要鼓励他们。教师的积极情绪、亲切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能给学生以极大的鼓励。每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情绪低落、痛苦时,教师总会适时地给予关心、激励,(转第页)
(接第页)引发学生心理行为的转化,逐渐地教会学生主动进行心理调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减少自卑焦虑的心理感受。钢琴教学中,重视一些基础较差、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抽出时间跟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宣泄自我焦虑和自卑因素,认真引导。
四、心理行为的协调统一
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应是和谐统一的,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员需要具备健康、常态的心理行为。应具备对乐曲的认知、演奏的技法、情绪的感染释放、娴熟的音乐修养,同时又有着健康审美、统一协调的心理行为。
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反应灵活、练习和演奏认真、有自控能力等心理行为。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演奏手法、曲目的思考体会,选择适合各自的不同风格的曲目,训练他们的艺术技法水平、自我艺术感受能力,使他们的技法、能力、艺术情感、演奏效果都能得到进步。
教学中避免紧张心理行为的发生。有时学生在钢琴考级、教师抽查的时候,甚至看到观看的同学多一些,也会出现心烦意乱、头晕脑胀、手足无措、记忆受阻、思维迟钝、脑子空白,导致忘记曲谱、节奏混乱、错弹停奏等心理、行为的失常,以致演奏水平太打折扣,远不如平时正常发挥的水准。多采用艺术演奏的“心理脱敏疗法”,此脱敏疗法主要是根据心理学家、南非学者沃尔普(Wolpe)提出的交互抑制原理。在心理放松条件下(集中——注意——紧张——放松),按照轻重强度顺序将诱发反应的境遇呈现给其对象,让其逐步习惯这类刺激和熟悉这样的情境,消除心理敏感、焦虑状态,实施中要求学生首先熟练掌握应有的乐曲内容,找出其中重点、难点,反复练习,表达基本调式结构、曲谱艺术特征、反映的思想主题。然后给教师、家人、小组、同学、班级等逐步扩展的群体进行演练,并及时给予点评,获得自我的艺术感知与群体的艺术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获得成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心理喜悦,促进心理行为的协调统一。
结语
钢琴教学应用研究中融入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能使学生心理态与精神态贯穿到机体的生物活动中。既是有着演奏练习中的手指、上肢、躯干、下肢、足的整合协调运动,又贯注了精神心理层面的思维情绪、情感、想象、意志、行为激情、创想等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元素,使良好的心理反应与娴熟、规范的生理技能、技巧的活动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教学和学习质量,获得学生一致认可和赞许。因此,此项研究探索对创立更多的艺术教学研究门类方法和思路有一定启发,可创立教学改革新的设想,建立更全面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应用体系,营造更丰富多彩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参考文献: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王敬群,傅小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雷芳,封亚玲,徐文胜.高师音乐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2).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