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意义(聆听音乐: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7 14:11:05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52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欣赏音乐时人们的心理活动、心理感受以及欣赏经验的积淀、获取与升华,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审美标准和判断理解,产生欣赏愉悦的心理过程。

  关 键 词:音乐欣赏 欣赏经验 心理结构 判断理解
  
  当你在欣赏音乐时,你对欣赏的对象是什么样的感受、体会和态度?你可能会表现出漫不经心和无所谓,处于与欣赏无关的某种情感状态;你也可能继续做你自己的一些事情,继续闲聊等。事实上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音乐欣赏需要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人们的欣赏心理。
  
  一、 欣赏经验的积淀
  
  欣赏是基于欣赏经验的。欣赏主体通过欣赏经验去发现、判断其艺术价值,并通过经验在欣赏中能动地创造艺术价值。欣赏经验分感性和理性。
  1.感性经验
  当我们初次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为其作品音响的宏伟、壮丽、辉煌、优美所惊叹,强烈的求知欲使你去询问内行的朋友或者查找有关作品的资料,这是一种艺术追求。贝多芬用旋律和众多乐器形成的和声去进行哲学思考,表达天地人这三灵的种种感受。你就由惊叹转为去发现,从许多乐器所奏出的旋律中去欣赏。
  这种欣赏的感性经验是零散的,比较具体,对于欣赏来说,它只能被动地起作用。因此,感性经验不能达到真正欣赏音乐的目的,而只能上升为理性经验之后,才能捕获作曲家情感世界的奥秘。
  2.理性经验
  欣赏的感性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向理性经验飞跃,也就是形成了一定的欣赏心理结构。感性经验的内容积淀为比较稳定的暂时神经联系,大脑皮层上不同的感性经验区域和理性经验区域,由于不断欣赏中的多次配合,彼此配合的通道越拓越通畅、越稳定,像沟通的暗道,像飞架的桥梁。这时当彼此沟通的某一感性区域面对欣赏对象时,首先是它单独地兴奋起来,对于对象传入的信息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初步的识辨,这初步识辨的信息很快地顺着神经通道,传递到相关的其他区域。于是,便出现了心灵的综合活动。这种活动以不同性质信息的自动化的不同定向传递为特征,这使整个欣赏经验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样,由局部的感性经验初步加工的信息便在深广得多的欣赏心理结构中得到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和认定。随后,欣赏心理结构又把这以深广的欣赏经验为参照系加工、判定的信息返回到接受外部欣赏信息的局部的感性经验区域,使它按照总体结构的指令展开工作,进一步主动、准确地接受信息,进行感性的经验活动,并和同样受整个心理结构调动的其他区域一起,去进行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同时,把这种联想与想象的内涵通过心理结构推向本质的纵深处。如果把描写这种动态特征从功能角度加以概括,则欣赏的理性经验形态、欣赏心理结构功能有二:
  其一,理解是欣赏中透过对象的感性形式对于其内涵的掌握。比如你正在欣赏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感性经验使你获知了它的基本情绪。作品以起伏多变的旋律,强烈的力度变化再加上其标题,使你得知这是一首借景抒发作者悲愤交集的内心世界的作品。这一判定,通过心理结构与你多次欣赏同类乐曲联系起来,并进而联系他人、前人欣赏时和你发生共鸣的部分,联系到关于这首乐曲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把你欣赏经验中所把握的当前的时代气息联系起来,这样,华彦钧的这首二胡曲就会使你悟出它并非一般的写景乐曲,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劳动者的痛苦呻吟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其二,判断是对于对象艺术价值的判断,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出的,并反转来深化理解。这里需强调,理解是依据积淀而成的经验,它有着“向后看”的倾向,判断则依据超越经验的艺术标准,它总是超越过去与现实而“向前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心理学关于意识、思维活动规律的提示,都确证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总是要依据于现实材料加工出超于现实的意识和思维内容的。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总要先构思设想、处理安排,这就是对现实行为的超越,这种超越是自然的,是艺术家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向自由王国迈进。人们运用超现实的艺术标准对欣赏对象进行判断,这是欣赏的重要环节,它必须以理解为前提,但是理解并不必然同时就有欣赏的愉悦。胡编滥造的某些粗劣、黄色的流行歌曲,人们是理解的,但很少感到愉悦,更谈不上有什么艺术价值。要愉悦,就必须有依据于理解的欣赏判断,判断对象是否合于或近于欣赏标准,合乎了就有一种不期而遇的满足和喜悦,不合乎就索然无味。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解与判断不同于抽象思维中的理解和判断,也不同于一般处理问题的理解与判断。这很像人们在欣赏肖邦作品时,对他如珠如玉似的旋律语言,以及细腻、缠绵、催人泪下的情怀,赞不绝口,但细究其故,却又讲不出所以然。欣赏中的理解和判断所以如此,是由于它所理解和判断的艺术信息,用于判断的标准是非语言因素,甚至是非意识因素,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则连意会也办不到,而只是受之于潜意识了。
  
  二、欣赏心理的展开过程
  
  当有了丰富的欣赏经验之后,若去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就不同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一敲响,它就会像魔鬼似的扣住你的情感,使你在为之一震之中,停止无关的思维,你会觉得有一只无形的手抓住了你,欣赏的需要使你并不挣扎,你的欣赏动力被发动了。因此,所谓欣赏动力的发动,从其过程特征讲,就是欣赏的开始,欣赏注意的形成,无关心理活动的停止,及欣赏心理活动的展开。

  心理学家指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晰和完善程度”。欣赏注意则在于它是专门指向欣赏对象的,从注意的生理机制来看,它在于中枢神经过程的诱导规律,这个规律决定着在大脑皮层上发生的每一个兴奋中心都引起周围区域的抑制。注意的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就必然地导致注意之外的其他神经过程的停止。这里说的注意,是欣赏主体为艺术需要发现与捕获所必需的条件的心理特征。有了艺术注意才谈得上艺术动力的发动,谈得上欣赏动力的发动。
  人们在开始欣赏之前所处的心理状态以及欣赏对象所发生的欣赏信息的不同,如强或弱、快或慢、复杂或简单等等,这种使得欣赏注意的形成、无关心理活动的停止、欣赏心理活动的展开表现为不同的情况。
  比如,欣赏者是一位心境平和的人,心境如明月朗照,宁静而透彻,即使有什么悲哀狂欢,由于很有艺术欣赏的经验,懂得心境平和对于发动欣赏动力、获得欣赏愉悦的重要性,所以,他能够有意识地平和自己。这样的欣赏者,一旦进入艺术欣赏,立刻就会全神贯注地进入规定的艺术情境中去,情感、理解、想象诸心理因素,也随着艺术对象的活动而和谐地活动,很快就“物我两忘”了。如欣赏者是一位心理负重的人,有某种沉重的情感,难缠的思绪,疲倦的身心,这类欣赏者欣赏注意的形成,无关心理活动的停止,以及欣赏心理过程的展开,就要缓慢和比较滞涩,常常是刚入艺术情境,便又滑出来,无关的心理活动常常侵入进行干扰。这还常表现为情感、理解、想象诸因素,进入艺术情境的不和谐。
  欣赏心理活动在发动阶段,一般都不是一下子和谐起来,各心理因素都无法做到充分主动,而是被牵着鼻子走。之所以会这样,与神经过程的扩散与集中规律有关。欣赏开始的时候,欣赏对象所发生的欣赏信息不可能一下子很强、很复杂;即使对象可以做到很强、很复杂,主体由于理解局限,也不可能对之作更多的接受。所以,在这一阶段,主体只能获得欣赏比较微弱的信息。而扩散,本来就弱,再一扩散,活动的能动性自然就不高了。欣赏对象在力度上的强发动,刺激感官引起欣赏动力形成较强的刺激,强化欣赏者的欣赏,这种情绪状态可以迅速唤起,但理解和想象却往往茫然。这种处理常见于重情节的音乐作品中,如歌剧。欣赏对象在力度上以弱发动,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发动,这样的发动有条不紊,富于层次,是动力的渐发。它适宜于深刻的理解和浓郁的情感,多见于抒情性和哲理性的音乐作品。因此,它往往能唤起各心理要素的综合活动。
  在欣赏心理过程的展开中,心理活动是开始了,至于各心理要素的综合活动则还谈不上。要完整地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并不能只作用于部分心理因素,而是整个心灵的投入,并彼此间协调配合,互促互进,进入全部自我,在音乐的广阔云天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音乐家心理学(英)柏西·布克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艺术心理学高楠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3]艺术与人类心理 童庆炳主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