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特点(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教学反思)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7 14:11:05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43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内容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工具。准确、精炼;生动、形象;情真、意切等基本要素构成了声乐教学的语言特点。由于声乐教学不像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因此,语言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声乐教师只有掌握了本专业教学语言要素的规律与特点,并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才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领略到声乐学习的真谛。

  关 键 词:声乐教学 教学语言 语言要素
  
  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工具,是知识、心理、情感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纽带与桥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应该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语言的技巧与运用,而教学语言的技巧与运用则来自于对本学科教学语言要素的了解与掌握。由于声乐教学不像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因此,语言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准确、精炼;生动、形象;情真、意切等基本要素构成了声乐教学的语言特点。其中准确、精炼是声乐教学语言构成的基础;生动、形象是声乐教学语言表达的技巧;情真、意切则是声乐教学语言运用的审美体验。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掌握了本专业教学语言要素的规律与特点,并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最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领略到声乐学习的真谛。
  
  一、准确、精炼
  
  声乐教学的语言基础在于准确与精炼。声乐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提高艺术的审美情趣。由于人体的各个发声器官在歌唱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歌唱从生理机能上讲是一种抽象的运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声乐理论的“知识点”与“技能技巧点”概念清晰、条理清楚,并能够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词汇,将歌唱的基本原理、歌唱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等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实际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歌唱。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和发声状态,进行判断、评价和指导。经过这样有目的、有计划,长期的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最终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
  例如,呼吸的训练。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与基础。在声乐教学中,“呼吸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歌唱的呼吸有别于生理性的呼吸,生理性的呼吸是自然地吸进去、呼出来,不用意志支配,不用加力,是由植物神经自主支配进行的运动。而歌唱的呼吸则需要把自然的气息控制起来,把它组织成为一股集中的、有力度的气流。因此,它是有意识的、有控制的、有技巧的运动。在训练初学者时,语言信息的传递是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呼吸状态的关键。教师要把歌唱运动中有关呼吸的理论知识(如:呼吸的方式——胸腹式呼吸,参与呼吸的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胸腔和膈肌,呼吸的“支点”——腰部周围产生压力,使腰部周围的肌肉向外扩张,即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相互配合形成“对抗支点”等)运用最准确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领会原理,掌握方法。如果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对这些“要领”表达不准确,就会使学生对呼吸的概念含糊不清,从而影响整个人体的“发声乐器”控制失调,造成在演唱上出现许多弊病。
  此外,教学语言的准确与精炼还体现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上。对于初学者,语言应以感性为主。因为这时的学生对声乐演唱的艺术理论和术语是陌生的,如果直接使用专业化很强的词句,往往会使学生不知所措,产生误解。因此教学语言应体现简单化、形象化和具体化。而对于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及歌唱经验的学生,教学语言就可以直接使用专业词汇和专业用语。因为这时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对声乐术语的运用已心领神会,所以在教学时只要点到,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声乐教学语言的准确与精炼,一方面来自于多年从事声乐教学的前辈与教师不断地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理论加以总结、提炼、升华;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教师对各种声乐流派及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的教学理论、演唱方法、声音审美标准的研究与借鉴。例如,美声歌唱的特点是音域宽广,声区统一,追求深呼吸高位置,注重声音中泛音的运用。民族声乐是以行腔、润色为特点,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注重民族的音乐风格。戏曲则是以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多种表演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特别是在吐字上的出字、归韵、收声及在气息上的呼气、换气、存气等独特的艺术手法,为声乐教学语言的丰富与凝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形象、生动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①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学习的愿望,有获取知识的自信心。
  在声乐学习中,有许多理论概念和名词语义都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初学者不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及教学要求,用浅显的比喻形象的提示,明白无误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用“微笑”的启示找到歌唱的“高位置”。教学中,有时会遇到学生犯有声音过“重”、过“暗”、过“压”等毛病,纠正这个问题需要师生之间积极配合,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完成。但往往学生在课上做到了,课下又丢失了,造成歌唱状态反反复复。针对这种现象,就可以用“微笑”的比喻来提示学生改变歌唱状态中的不良因素。通过启发学生体会微笑时上门齿微露,面颊肌肉积极、兴奋,上腭、软腭同时抬起,下巴放松,喉咙自然打开的状态,来调整声音的位置与音色,使声音变得明亮、靠前,获得高位置。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领会歌唱要领,易于抓住重点,并知道课下自己如何去复习和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知道在练习中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声乐教学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的。
  20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著名声乐大师尼古拉·罗西·雷米尼教授到中国讲学时,在教学中针对有些学生气息吸进去之后胸部紧张、不能放松的现象,用了一个“花瓶与水”的比喻。即他把呼吸的通道比喻成花瓶,把吸进去的气息比喻成灌进去的水,并强调学生注意——水是先到底部的。他用这样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和指导学生在吸气时肩部和胸部放松,而且注意扩张肋骨,使用横膈膜,这样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歌唱时深呼吸的要领。
  我国老一辈艺术家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他们在教学中的语言往往生动亲切,诙谐幽默。例如,京剧大师裘盛戎先生把京剧演唱中的“存气”比喻为银行中的“存款”。他这样描述:存气就好像人们生活中的存款,有零存零取,还有零存整取,口袋里总有余钱。但是不要浪费,必须用于需要处。这样在演唱时就不会声尽气绝、声嘶力竭了。沈湘先生把练唱比作“吃饭”。他在回答初学者课下如何进行练习时用了八个字:“少吃多餐,见好就收。”②从以上两位艺术家风趣的语言中,学习者就能够深刻地领悟到演唱中保存气息的重要性和练习时如何去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爱德加·戴尔在他的“经验之塔”理论学说中倡导:“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③形象、生动的语言的运用正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升华的教学理念来进行的。在声乐教学中,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也表明,形象、生动的语言犹如教学中的调味剂,使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都保持在高水平的状态中,从而优化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声乐学习的快乐。

  三、情真、意切
  
  声乐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技巧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声乐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性格、志趣、修养、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是一个个思想感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细心的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同时语言上要情真意切。例如,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胆小、怕羞、内向型的学生,教师要多用热情、鼓励的语言,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而对于活泼、好动、外向型的学生,对他们则要经常指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出高要求,激励他们向新的高峰攀登。
  美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小孩子无论生活在什么语言环境中,他总可以很快地学会这种环境中的语言,他不仅可以听懂别人的讲话,而且可以学会这种语言的运用。从这个观点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教师通过运用恰当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声乐理论的知识点、技能技巧点及声乐作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渗透,使学生逐步熟悉“声乐艺术”,理解“声乐艺术”,感悟“声乐艺术”,并在声乐艺术的实践中体验美、创造美。例如,如果教师面对的是一个有着戏曲学习经历的声乐初学者,教学语言就可以运用专业术语的变体形式。虽然歌唱和戏曲演唱都是人声的艺术,都属于声乐文化的范畴,但是,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还是各自拥有独立的语言规则。在声乐和戏曲的演唱中都主张运用深呼吸,靠腹肌、横膈膜控制气息。这种呼吸方式在声乐歌唱中称为“胸腹式呼吸法”;而在京剧演唱中则叫做“丹田之气”。再有,不论歌唱和戏曲演唱都强调吐字的清晰和语气、语势的准确,但在训练上方法各异。美声唱法的训练是通过a、e、i、o、u五个元音以及这五个元音的逐步扩展来训练歌唱的位置及语言的协调统一;而戏曲的训练除了“喊嗓”,还有“念白”“道白”“绕口令”及专门练习“喷口”的段子。因此,面对有一定戏曲学习经历的学生,如果在教学上直接使用声乐专业的用语,往往会使学生概念混淆。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戏曲中的术语逐步转移到声乐学习中来,让学生通过歌唱的实践活动,逐步体会和掌握声乐与戏曲在演唱中的相同之处,在理论上的不同论述,并能够在声乐演唱中借鉴戏曲表演中特有的艺术手段及表现方式。例如,在演唱《故乡是北京》和《前门情思——大碗茶》这两首作品时,如果教师通过情真、意切的教学语言启发和引导学生把京剧演唱中的行腔吐字运用到歌曲的拖腔中,就会有京腔京韵之味道;如果把京剧表演中的扇子功、台步功借鉴过来,就会使这两首作品在演唱上锦上添花。
  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所倡导的, 任何学习都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不应被动接受外在的信息, 而是要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与认知特征,有选择地知觉外在的信息和建构当前事物。准确、精炼;形象、生动;情真、意切的教学语言不仅保证了声乐教学的有效进行,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声乐学习和艺术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认知个性,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及嗓音条件,在学习和实践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展示出个性特征和审美情趣,使“教”与“学”在自由、自在、自然的建构过程中进行。
  
  注释:
  ①转引自刘朗著《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页。
  ②李晋玮、李晋瑗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版,第81页。
  ③转引自吴疆、陈瑛著《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版,第24页。
  
  参考文献:
  [1]陈龙安著《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龚妮丽著《音乐美学论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