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欣赏教学 倾听音乐习惯 养成途径
一、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倾听音乐现状及成因分析
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产生对音乐的喜爱,并从中得到乐趣,是音乐教师锲而不舍的追求。但在现行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中学唱歌曲部分比较感兴趣,乐于去学,而在倾听音乐部分则出现“放松或休息”的场面,听到某些音乐作品时,会出现打不起精神、表情茫然、坐不住,甚至厌烦等情绪状态,还有学生会坦率地说:“老师,这个曲子我欣赏不来,太高深了!”“这曲子太古老了,没兴趣啊!”在欣赏一些时间较长、音乐内涵较深刻的曲子,例如《二泉映月》《梁祝》等时,有的学生听到精彩的地方可能会出现一瞬间的兴奋反应,过后又恢复“游离音乐”状态;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把乐曲听完,注意力经常分散到别的事情上,出现“非完整”的音乐体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的倾听音乐状况呢?原因有很多。初中阶段音乐课程基本为每周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交流音乐的机会甚少,又由于学生有升学压力,家长、学生对音乐课的相对不重视,也就意味着学生对于音乐学习虽有兴趣,但音乐学习的习惯养成不够,需要音乐教师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再加上学生受到外界传媒的影响,过多地关注流行音乐,而对于书本上的传统经典曲目却没有太多兴趣,欣赏过后没有多少印象,甚至觉得欣赏课堂中的音乐是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倾听音乐的过程往往是“被动式倾听”。
二、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欣赏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欣赏是要用“倾听”做前提的,“倾听”是一种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即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去“听”音乐,是审美艺术欣赏形成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倾听音乐习惯的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课堂中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对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三、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养成的途径
音乐学习的好习惯,包括倾听音乐的习惯、听音乐律动或划拍的习惯、聆听前奏唱歌的习惯、听音乐时大胆想象大胆表达的习惯,在听、唱、奏、动中大胆尝试、创新的习惯以及喜欢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习惯等。笔者就培养学生倾听音乐习惯养成的途径作以下探索。
(一)创设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倾听
1.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提高课堂倾听质量
教师应在平时多做有心人,想方设法去营造一个有音乐氛围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受到音乐的气氛,吸引学生去更主动地倾听音乐,提高课堂倾听质量。学校领导应十分重视音乐素质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教学的氛围。音乐教室应有其特有的教学环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教室中悬挂无数丰富多彩的中外音乐图片、音乐名人名家的名句,以及同学们参加音乐类表演、比赛的演出照片,还有配套的音响设备,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正所谓有好的“倾听环境”才能有好的“倾听心情”。
2.巧用课前空余时间,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教师在上课前播放一些和本堂课主题、风格相关的歌曲或乐曲,让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就能感觉到音乐的氛围。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聊聊播放的曲子,比如这首曲子有没有听到过、在哪听到的、是谁演唱的、觉得音乐怎么样等很即兴的话题,虽然是短短的课间十分钟,比起让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坐在那等着上课、聊天,课前播放和上课有关的曲子,甚至就是课堂上要欣赏的曲目,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主动走近学生和学生谈音乐类的话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也让学生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主动欣赏音乐的习惯,亦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音乐代替语言,培养良好倾听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音乐课堂中需要教师给学生立一些课堂规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音乐代替老师的语言,不但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使之产生对音乐的条件反射,也恰恰体现了音乐课的“音乐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4.学会适时安静倾听,养成用心感悟音乐的习惯
课堂上,应让学生产生表面的“静”、深层的动,即内心深处的感动,这何尝不是主动参与呢?这恰似音乐中休止符的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口耳并用,一旦用到了口,就会影响听的效果,学生便很难做到用耳朵去倾听音乐,因此教师应利用一个眼神、一个优美的动作给予学生暗示,暗示他们安静倾听,营造一个安静的倾听氛围。例如音乐中出现的一个乐句、一个音乐动机、一个和弦、一声打击乐,甚至一个休止符都需要学生安静地去倾听。正所谓“用心去倾听音乐”。
(二)关注音乐基本要素,使学生学会倾听
1.抓住音乐要素的基本点倾听音乐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倾听音乐方式,都要以音乐要素的感知为基础。音乐的基本要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音色、旋律、速度、力度、节奏、节拍、和声、织体等。这些因素在作曲家的巧妙安排下,共同构成一个错综而有序的整休。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就要使学生的听觉具有与这种复杂音乐形式相适应的感知能力。
在新生入学第一堂课就应强调倾听音乐要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是如何倾听音乐的,再介绍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在欣赏某首乐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该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初步印象是什么;学生阐述后,教师可继续提问:为什么这首曲子会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呢?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回答,那么教师可告诉学生——是因为音乐要素的作用。学生明白了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倾听音乐中自然会侧重于向音乐要素要倾听答案,这也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一首曲子最基本的途径。
学生在养成了关注音乐要素的倾听习惯后,会发觉关注的音乐要素太多了,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每一首曲子由于重点要素的不同而显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充分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更专注地去听音乐。
如在欣赏音乐教材第15册第1单元舞剧《春之祭》中的《祭献之舞》时,欣赏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是规整的还是复杂的)、和声(是协和的还是不协和的)、速度(是舒缓的还是急促的)、力度(是微弱的还是强劲的)、旋律(是清晰的还是混乱的),以及音乐中旋律和节奏谁处于更重要的地位。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自然会侧重于关注作品中力度、节奏、旋律等主要音乐要素,从而很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避免“盲目倾听”。又如在倾听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时,音乐采用了变奏的手法,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感受这一变奏手法呢?亦可在倾听前提问:有的改变了节奏、有的改变了音区、有的改变了调式……你能感受到它的变化吗?这个乐章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段是什么呢?节奏、旋律,还是力度?学生抓住了作品音乐要素的某些特点,听音乐作品就有了侧重点,倾听的目的会更明确。
3.同题材多版本作品从音乐要素中对比性倾听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音乐节奏、音色、风格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节奏、风格有比较地听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从而愉悦、轻松地进行音乐学习。渐渐地,学生就会更爱倾听音乐,便能达成一种良性循环。
笔者在给学生介绍摇篮曲时,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摇篮曲这一体裁,笔者做了较丰富的准备,如欣赏合唱曲形式的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舒伯特的摇篮曲、东北摇篮曲、沪剧的摇篮曲;器乐形式的摇篮曲;现代摇篮曲: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摇篮曲这种体裁在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方面所存在的共性,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对于摇篮曲的体裁,教师寻找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倾听它们在演唱风格上和节奏、旋律、速度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异同点。又如在欣赏埙演奏和合唱演唱的《阳关三叠》后,让学生谈谈哪种形式更能表现出诗中深沉含蓄、情意绵绵、真切动人的惜别之情,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只要教师多动脑,采取有效的方法,就能在教学中慢慢培养学生好的聆听习惯,使学生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三) 循序渐进地感受音乐,使学生深入倾听
有的学生对美妙的音乐无动于衷,经常是听到了音乐,但是“说不出内容”“没什么感觉”,就因为他们没有“音乐的耳朵”。学生听不进去,没有耐心听完,大都是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知之甚少,无法与音乐产生共鸣,最多只能直接感知音响运动的变化,产生生理上的快感,不可能有辨别美的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让学生反复倾听音乐,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1.收集与音乐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倾听欲望
尽可能让学生在倾听音乐的同时多了解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扩展的内容要精练易记,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望。如欣赏《我们同属于一个世界》,教师并不急于播放音乐,而是先出示一些反映非洲灾民生活情景及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生存援助音乐会”现场图片、文字资料或是学生熟悉的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介绍,再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最后倾听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视觉上的震撼(对非洲灾民的同情)产生对听觉的渴望(渴望倾听音乐作品),最后达到心灵上的震撼(知道“拯救人类生命,只能靠我和你”的主题思想)。
2.反复倾听,保持学生倾听的新鲜感
倾听音乐是反复的,要多听、分析地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目的地选择长短适度的音乐作品。在教学环节上采取“倾听——分析——再倾听——再分析”的模式。倾听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倾听方式,让每一遍的倾听都有新的发现,对所听音乐保持一定的新鲜感。例如《鳟鱼》,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倾听的基础上分析音乐情绪情感,再次倾听,分析作品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倾听出《鳟鱼》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当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建立了对作品曲式特征的音乐记忆时,教师再用打乱乐曲曲式顺序的方式,由学生去判断作品的结构,通过倾听、倾听、再倾听,直到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止。最后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情感。
结语
古希腊哲学家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当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时可以大幅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对学生课外倾听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使其终身受益。
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我们的睿智走近学生,让他们知道倾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在音乐课上无目的地听。只有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发现更多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才会有师生共同创设的音乐激情旅行,也一定能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从而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