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知力(审美能力概念)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23:07:48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62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如果一个人对自然界和艺术作品的观看,仅仅看到了形状、色彩、空间或运动,那么这种知觉仅仅是普通知觉。而一个具有审美知觉能力的人,会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感受到其中活生生的力的作用。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情感活动起来的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只有这样去看问题,我们才能意识到自身在整个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个宇宙整体的内在统一。 
关键词审美知觉能力异质同构表现性审美经验

一、审美知觉能力
如果一个人对自然界和艺术作品的观看,仅仅看到了形状、色彩、空间或运动,那么这种知觉仅仅是普通知觉。而一个具有审美知觉能力的人,会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感受到其中活生生的力的作用。
美国现代舞之母邓肯说:“我的第一个舞蹈动作就是从海浪翻腾的韵律中产生的”[1]。因为,“在所有能使人感到欢乐、能使灵魂得到满足的运动中,海浪的运动在我看来是最为壮观的。这伟大的波浪运动贯穿着整个自然”[2]。邓肯把贯穿整个自然的波浪运动视为自然运动的和谐形式,并由此提出,同自然伟力相吻合的波浪形曲线是其全部舞蹈动作的基点。
实际上,自然物的形状往往是物理力作用之后留下的痕迹;正是物理力的运动、扩张、收缩或成长等活动,把自然物的形状创造出来。大海波浪所具有的那种富有运动感的曲线,是由于海水的上涨力受到海水本身的重力的作用之后才弯曲过来的;凸状的云朵和起伏的山峦...树干、树枝、树叶和花朵的那些弯曲的、盘旋的或隆起的形状,同样也保持和复现了一种生长力的运动。
艺术家往往从自然中得到灵感和启示,这样的作品会深深打动人的心灵。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论解释了审美经验的形成。该理论认为:在自然界,不同的自然物有不同的形状和色彩,在艺术领域,不同的艺术品有不同的形式。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是力的作用。“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它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这几个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异质同构),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3]。
简单地说,审美知觉是一种运用“力”作为媒介对事物的表现性的知觉。只要自然物或艺术品中“力的式样”在结构上与人类情感中、心灵中力的作用达到异质同构,它们就表现了人类的感情,具有了表现性。这种审美知觉在儿童、原始人、艺术家中占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这种特殊的审美知觉方式,在现代社会的成年人中却日趋消退了。这是因为,成年人总是运用理性的范畴或分类标准去看待事物,而忽视其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审美感知则是以表现性作为对各种存在物分类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自然界中的山水、鸟兽如同具有同某些人一样的表现性,那么这些在日常知觉中身份不同的东西,便可归并到同一类之中。
二、艺术教学对审美知觉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的艺术教学中,以美术为例,忽视审美知觉的传统教学法正在受到来自美学家、心理学家们越来越多的批评。
心理学家对视知觉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的视觉不是像摄影机那样工作的。人的视觉是有机体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发展出来的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工具[4]。与有机体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莫过于那些在它周围活跃着的力——它们的位置、强度和方向。这些力的最基本的属性是敌对性和友好性。这样一些具有敌对性和友好性的力对我们感官的刺激就造成了它们的表现性。
表现性是人的日常视觉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在人的知觉活动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艺术观看方式中,就更是如此了。事物的表现性是艺术家传达意义时所依赖的主要媒介,他总是密切地注意着这些表现性质,并通过这些性质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经验,最终还要通过表现性去确定自己所要创造的作品的形式。因此,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中,要特别注重其中的表现性。在艺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表现性的反应能力。


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指出,一些传统的教学法,不但不能使学生对表现性的反应敏锐起来,反而使原有的那点本能反应能力,也受到压抑和破坏。例如,某些教师要求学生在再现一个模特时,必须准确地再现出它的轮廓线的长度、方向、各个点的相对位置和形状。这就是说,他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然事物的“几何——技术”性质再现出来。这种习惯沿袭到现在,就是极力要求学生把一个模特看作是体积、平面和方向的集合体。很明显,这种教学法强调的,是如何按照科学原理创造,而不是按照视觉的本能反应创造。
注重审美知觉的教学法是这样的:例如,教师先让一个模特成耸肩姿势坐在地板上,但他并不把学生的兴趣集中引导在这个姿势的三角形形状上,而是要求学生们回答出这种姿势的表现性质。当学生能够正确地回答出它的表现性质时,如看上去很紧张;缩成一团的身体充满了潜在的力量等,教师便要求学生将这种表现性再现出来。在作画时,学生并不是不注重它的比例和方向,而是把它们当作体现这种表现性的因素,每一道笔触的正确与否,都是看它是否捕捉到了这一题材的表现性质而定。
按照这种教学方法,即使是纯粹的制图,也必须注重其表现性。一个圆形,首先应该是一件坚实、稳定和宁静的事物,而不仅仅是由所有离中心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所组成的一条具有不变曲率的轨迹。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表现性的主题,才能引导学生很自然地把那些适合这一目的的形式选择出来。例如,在塞尚的作品中,即使是静物画,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富足、完满和安静的形象,感受到画面的圆满性和柔和性。而毕加索的某些静物则相反,呈现出极度的骚动和混乱。
三、审美经验的形成
英国作家伍尔芙(virginiawoolf,1882~1941)在欣赏塞尚的绘画时有这样的感受:“塞尚,再也没有哪位画家比他更能激起文学创作的欲望。他的画如此汪洋恣肆,如此动人心魄地跃然纸上,以至于,光是那颜色就仿佛在向我们挑战,压迫着某根神经,在激励着你,让你兴奋不已。站在塞尚的风景画面前,画面上怪石嶙嶙,满是一道道乳白色的山脊,仿佛是被巨人用锤子劈剁而成,沉寂、坚硬,泰然自若。将言辞从我们内心深处从未想到过它的存在的地方翻腾搅起,启迪我们发现一些我们从未见过的形式”[4]。
伍尔芙的这段话,一方面向我们揭示了审美经验是如何被激起的;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理论。自然物如此,由人创造的艺术品更是如此。绘画就是画家心理力的活的图解。当画家们试图描绘那些充满力量的物体时,如悬崖峭壁、猛兽等,在运笔之前先要唤起一种力量的感受,在真正运笔时,这种遍及全身的力量就顺着他的胳膊和手指传入笔端,并随之输入到画中。
正是这个原因,伍尔芙站在塞尚的画作前,会感受到动人心魄、兴奋不已,将言辞从内心深处翻腾搅起......当伍尔芙看到塞尚笔下的山石是“沉寂、泰然自若”的,正如儿童也会把一座山岭看成是温和可亲的或狰狞可怕的。
异质同构理论解释了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人们的审美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同时揭示了人的精神生命与自然相融合一的境界,帮助人们实现对生生不息的宇宙本体的审美解悟。让我们看到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的共同本质,还有自然、艺术与心灵在审美经验中的合一。
参考文献
1.伊莎多拉.邓肯.我的爱我的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2
2.伊莎多拉.邓肯.邓肯论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64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6
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15
5.伍尔芙,郑林.艺术圣经-巨匠眼中的缪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14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