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美感的非功利性的美学家(美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23:15:08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43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自苏格拉底倡导的功利美学观因其缺陷,一再被批判和抛弃;而反功利主义美学观解释美感必然性和审美现象总是非常牵强。笔者发现,功利主义和反功利主义之争源于共同的教条:满足是快感的必然原因。如果我们用需求代替功利,或者说用不满足代替满足,那么,要解释各种审美现象就非常容易。为此笔者提出基于反馈控制模型的需求美学。它不仅用于解决美学问题,同时用于解决进化论问题:昆虫和鸟雀为什么觉得某些形式美的问题。文中还通过不少带有艳丽羽毛的鸟雀的图片, 令人信服地证明:鸟类的美感心理和其食物需求相关。


abstract: the utilitarian aesthetics initiated by socrates was criticized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its defects. yet, it is very far-fetched for anti-utilitarian aesthetics to explain the inevitability of beauty sense.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arguments between utilitarians and anti-utilitarians came from the common doctrine: satisfaction is necessary cause of pleasant feeling. if we replace utility with need, or replace dissatisfaction with satisfaction, then it will be much easier to explain various aesthetic phenomena. so,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need aesthetics, which is based on a feedback control model. this theory can not only resolve aesthetic problems, but also resolve the evolutionary problem: why insects and birds feel some forms beautiful? to prove convectively that there is relationship between avian aesthetic mentality and their need, the paper provides a number of pictures of birds with beautiful feathers.
1.序 言
我的新书《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1】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人建议我为自己的美学观起个名字。我觉得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起名字是次要的。所以写那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要给自己的美学观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现在看来,为了交流和讨论方便,起名字也有好处。于是我拟了本文标题,试图举起“需求美学”大旗。上书出版后,我又发现一些说明动物审美和需求相关的图片,很能说明问题,特在此一并提供。

有人说:西方美学史就是功利主义和反功利主义争论史。相对而言,我更加喜欢功利主义美学观,更加不赞成反功利主义美学观。我这里用“需求美学”取代“功利美学”,实际上是改进和发展功利美学。

需求美学和流行的生命美学[1]持有相同的观点:审美是生命活动派生的产物。如果有人把我的观点或需求美学纳入生命美学那也未尝不可。但是,我要说,“生命”概念和“实践”概念一样,非常笼统,生命美学大旗下可以有各种不同观点,包括功利主义观点和反功利主义观点。而需求美学是一种很特殊的美学观,它重在解决美感前因后果问题,或者说美感在生命系统中具体起什么作用的问题。

汪济生早在1987年就发表过从系统论、控制论和进化论的角度探讨美感的专著【2】,我也于同年发表过有关论文【3】,其中有生命美学观点,也有从控制论和进化论的角度对美感的探讨。在努力方向上我和汪济生是一致的,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我着重解决问题,澄清困惑,而不是建立理论体系。我相信我的模型更加具体,解释力更强。

我象达尔文一样肯定动物有美感,这在许多人是不能接受的。最近,我有幸看到肖世敏的专著《有动物有美感论》【4】,他在理论上详尽地驳斥了否定动物有美感的种种观点,所以我这里不再为此多费唇舌。本文后面的照片将说明,不但动物有美感,而且动物美感起因与人的美感起因相同――需求决定美感。对于反对探讨动物美感的人,可以把本文说的美感理解为视听快感。
2.功利主义美学及其缺陷
美的功利性意思有几种,一是就美感对人生意义来说的。这一功利性(生物学功利主义观点)是本人竭力推崇的,也是生命美学倡导者中大部分人所肯定的。二是就美的原因来说的。这一功利性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说对象品质对其自身有用,或合乎其自身目的;另一种是说对象品质对审美者有用(如果审美者得到对象的话),美学上主要争论的是后一种。

美学的功利主义观点最初由苏格拉底提出,后来的发扬光大者中有普罗丁(肯定善在美的后面)、夏夫兹博里(肯定人的内在感官通过美看到善)、休谟(最早提出社会功利观)、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在生活说和社会功利说)、格罗塞和普列汉洛夫(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功利)【5】。然而功利美学几个致命缺陷,因而遭到历代许多哲学家的批判。
反功利主义的理由之一是:有用不皆美,美的未必有用。

反功利主义的理由之二是:经验告诉我们,美感来自直觉;审美时,人对对象功利的考虑不但不增加美感,反而会破坏美感。比如一厢情愿的小伙子爱上某个姑娘,看见就产生美感;但他如果考虑对方如何有用,如何带来其他幸福,那么他得到的要么是某种幻想的满足,要么是失望的痛苦;这些不但不增加美感,反而会破坏美感(参看康德的论述【5】)。对此,功利主义美学家至今没有好的解答,一个权宜的解答是:我们的内在感官可以通过美看到善,善在美的后面(参看夏夫兹博里的论述【5】)。

反功利主义的理由之三是:美的对象即使是有用的;但常常是审美者不能得到的。

比如一厢情愿的小伙子眼中的意中人美,流浪汉眼中别人的家园美(参看桑塔耶拿的论述【5】)。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列汉诺夫等人将美的功利说发展成社会功利说。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人欣赏别人的农田,虽然没想到是不是属于自己,卖钱是否进入自己的腰包,但是他却不能不这样想:谷子长得好极了,这将给人们带来多少幸福啊!【5】 然而,这种感觉不是美感,而是理性快感――喜悦感。美感是不加思索产生的。

正是因为功利主义美学的上述缺陷,实践美学代表人物李泽厚不再用社会功利,而是用某种精神胜利解释美感的产生,同时用积淀说解释美感的直觉性。但是,这样一来,解释具体的审美现象(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原始森林比高楼大厦美)就更加牵强。
3.进化论中的美学问题
达尔文肯定生物学的功利主义,认为生物的一切构造都因为有利于自身生存而存在发展;比如花朵的香味和艳丽因为能招引昆虫为之传粉,从而被自然选择保留;果实的甜和美因为能吸引鸟兽吞食,以便传播种子,从而被自然选择保留;鸟雀的华丽羽毛因为能赢得异性的喜爱,以致在性选择中获胜,从而被保留。但是昆虫鸟兽为什么会有相应这样一些东西而不是那样一些东西产生香甜美等快感的功能或心理呢?

我们可以用雌孔雀的美感功能解释雄孔雀的羽毛,但是雌孔雀的美感功能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说昆虫的审美心理选择了艳丽的花朵,那么昆虫的审美心理又是谁选择的?对此达尔文困惑了。

达尔文写道:“最简单的美感,就是对于某种色彩,声音或形状所得的快感,最初是怎样在人类及低等动物心理中发展的呢?这实在是一个很难解的问题。假如我们问为什么某些香和味,引起快感,而对别的却感觉不快,这是同样难以解答的问题。在这一切情况中,习惯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多少有关,但在每个物种神经构造里面,必定还有某种基本的原因存在。” (【6】,126)

这个难题的意义不能小看,因为它决定了适者生存是否是普遍性原理。需求美学不只是为了解决美学难题,同时也是为了解决生物学难题。
4.需求美学的基本思想
需求和快感之间的关系就象是水流和河床之间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控制论的角度看,快感和需求的关系如图1 所示。它表明,快感和不快感是促进意志欲望的随意反馈,由满足返回的信号构成的反馈是稳定反馈【7】。这一模型和河流控制模型结构相同【1】。

图 1欲望和感受(快感和不快感)的控制论模型

美感是各种快感中的一种,它就是视听快感,其意义是促使人在空间接近我们需要接近的对象――最终是由于生存的原因。而丑感的意义是促使我们回避不利于生存的对象。 美感的意义及其和其他快感的关系参看图2(来自【7】,描述了康德的三种欲求关系【5】之间的关系)。

图 2说明美感产生前因后果的控制论模型(图1 的细化)

我得到一个更加普遍结论:任何一种快感或不快感的结果就是它的原因。比如:好吃快感的结果是人多吃,人需要多吃就是味觉快感的原因。丑的感觉是人回避,有必要回避就是丑感的原因。甚至神秘的崇高感也不例外――不屈的心理是结果也是原因【1】。

需求美学和功利美学不同主要在于它肯定:

1) 功利是美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不是有用的就美,而是缺少的,人所追求的才美。

2) 美感产生不需要任何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除非我们把看到听到本身当作满足。

3) 审美对象必须是在空间中,有可能让欣赏者接近――这也是为什么美需要形象、意境或距离,为什么美感是视听快感; 因为只有视觉听觉对象才好接近。

4) 美感是感觉快感,和意志欲望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认识通过影响意志欲望影响美感,但是美感产生时无需认识。

5) 人的需求遵循途径变目的规律发展进化,美感促使人把接近某些对生存有用或间接有用的对象由途径变为目的。

基于这样的观点,很多审美现象不难理解。比如,好吃的东西往往也好看,闻起来香的食物看起来也美(参看图3)。功利的原因是显然的。

图 3好吃好闻的食物看起来也美

功利相近而人的接近欲望不同,美感也不同。比如生鸡腿不如熟鸡腿美是因为我们通常乐于接近熟鸡腿――想吃,回避生鸡腿――怕脏(参看图4)。一筐生鸡腿的功用远大于一只熟鸡腿的功用,但是还是后者美。功利美学和需求美学差别由此可见。

图 4 功利相近,美丑不同, 接近欲望使然

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安逸环境往往比实用物更重要。所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能比实用的高楼大厦更美,对于追求安逸生活的城里人来说尤为如此。

健康的少女美,烤得恰到好处的面包和鸡腿美,一厢情愿的有情人觉得意中人美,宁静安全的自然环境对于城市人来说美,囚犯觉得野外美,流浪汉觉得别人的家园美,这些都是由于缺少并且人想接近的原因。垃圾堆丑,苍蝇丑,毒毛虫丑,病残者丑,这都是由于人要回避的原因。用需求和接近的欲望代替功利,美感的原因更加明了。
5.回答反功利主义的责难
可以说需求美学是功利美学的改进版本。现在我们来看看怎样从需求美学的角度回答反功利主义的驳难。
首先看第一条理由:有用不皆美,美的不皆有用。博克用猪鼻子,库申用杠杆,桑塔耶拿用苏格拉底的大嘴巴,许多人用粪筐、生肉、泥土、机器……来说明有用不皆美【5】,但是这并不能动摇我们对美和功利相关的肯定。因为猪的鼻子、人的大嘴巴仅仅对对象自身有用,而不是对观赏者有用,更不为观赏者所喜爱,因而它们不美;杠杆、粪筐、生肉、泥土……可能对观赏者有用(如果观赏者得到的话),但是,要么是因为它们太普通了,通常并不是人所缺少的从而乐于接近的,要么是因为脏、腻等原因,人通常非但不乐于接近,反而总是回避,因而这些东西不美甚至丑。

博克以及其他许多人曾用光滑、柔软、颜色鲜明……等形式来说明美的不皆有用【5】。的确,只从眼前看,有些形式似乎本身就美,但是从长远处看,我们也不难找到其功利的原因。由于美感功能像河床一样具有相对稳定性,人才视这些形式本身是美的。比如光滑之所以比粗糙美无非是因为光滑的东西,像各种金属或瓷的器皿、青石板、新桌椅,一般贵重、干净而且摸起来舒适,人乐于接近;而粗糙的东西则不然。柔软之所以比坚硬美,无非是因为柔软的东西,像虎皮、绒毛、海绵、新毛巾,一般保暖,不伤皮肤并且摸起来舒适;人乐于接近,而许多坚硬的东西则不然。其他形式的美也都如此。其实这些形式的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因其内容的善与不善而改变。光滑的蚯蚓、柔软的毛虫、颜色鲜明并且红绿对比的红头苍蝇……美吗?它们的外表不美显然是由于其内容不善,人不喜欢甚至讨厌、回避它们。人体的某些形式(比如脸色红润、眼睛有神、身材匀称)美,某些形式(比如残缺、畸形、病态)丑,道理是一样的。

关于反功利主义的第二条论据:美感不因人对对象有用无用的考虑而产生。这意思比如:人见到一座果实累累的葡萄架时,美感只因直觉而产生,并不需要考虑能否得到以致吃上葡萄,如果考虑,他产生的便是喜悦(有人称此为功利感)或失望之痛苦,这些感受非但不是美感,反而会破坏美感(如康德论述【5】)。

我也认为,这是确实的,喜悦和美感不是一回事,两者从属于不同的动求关系。就对象来说,美感的对象是形象,可用一个名词来表示;喜悦的对象是事件,必须用一个句子来表示。就人的感知方式来说,美感因感官直觉而产生,喜悦因大脑认识而产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同时肯定美和功利相关。人考虑功利会破坏美感,这并不是葡萄功利性的过错,只是因为理性的动求关系占了上风,排挤了知性的动求关系。如果人只注意形象而不注意事件,美感照样产生。美感产生和喜爱情绪相关,而该情绪又和人对葡萄的功利性的需求相关,并且也和人过去对葡萄的功利性考虑相关,因而美感或美最终还是和功利相关。

反功利主义的第三条论据是:美的对象即使是有用的,但通常是观赏者得不到的。这是确实的,比如囚犯面对清新自由的山林原野时,流浪汉眼见别人的安逸家园时……。反功利主义者由此推论:一个具有功利而人又得不到的东西,人只能因它产生失望、不安之痛苦,而不能产生任何快感(包括美感),所以美感不因功利而产生(如桑塔耶拿所说【5】)。

我们前面讲过,这种否定基于错误的大前提:“满足产生快感”。本书认为,正因为人得不到,人的美感才格外强烈。因为人越是缺乏的东西,就越是喜爱,越是乐于接近,也就越是觉得它美。在这些场合,人确实能产生失望或不安之痛苦,这是因为两种并列的动求关系存在。比如当囚犯面对野外而又难以自由时,如果他只注意形象,他就会产生美感;如果他只注意事件——难能自由,他就会产生失望之痛苦。由于两种并列的动求关系存在,美感和失望之痛苦在同一场合产生是可能的,丑感和喜悦在同一场合产生也是可能的,比如人在打死老鼠、毒蛇或看到罪犯受惩罚时。
6.鸟类艳丽羽毛的食物需求原因
现在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达尔文为之困惑的动物快感功能问题。

关于花和昆虫,我们可以设想,自然界本没有艳丽多彩、多粉多糖的花,昆虫也没有相应的快感功能。由于变异,有的花能提供符合昆虫需要的花粉或糖汁,于是,有相应快感功能的昆虫寻求花更有动力,从而得到更多保留。同时,由于昆虫帮助植物异花授粉有利于植物繁衍,更加多彩更有营养的花能招徕更多昆虫,因而得到更多保留。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鸟雀羽毛千姿百态,我相信大多是由于信息的原因。比如,为了便于同类寻找或相聚;便于辨别异性;便于隐蔽, 逃避或迷惑天敌;作为警告标志【1】。但是我和达尔文一样相信,也有许多鸟雀, 特别是雌雄外表差异很大的鸟雀,其雄性羽毛一开始就是为了表现美的,或者说一开始就引起同类美感。比如雄性孔雀、锦鸡和鸳鸯的羽毛。

从需求美学的观点看,孔雀的审美观和它们对葡萄之类的浆果的需求有关。孔雀和浆果之间的需求关系使得有相应美感功能的孔雀寻求浆果更有动力,从而被更多保留。后来雄性因变异带有浆果状羽毛也同样引起雌性的美感,于是在性选择中获胜,从而得到更多后代。

通过网上搜集,我发现表现美的鸟雀还有很多。

许多鸟雀的羽毛都显示出松果的鳞状外表。比如火鸡、松鸡、锦鸡、有些鹦鹉。不难想象,它们对松子的需求造就了相应的美感功能,于是雄性的类似外表因为雌性的选择得以保留。请注意,图5中锦鸡羽毛的外端,它们和松果的鳞片外端是那样相似,我相信决不是偶然巧合。

一种鸟雀是否以谷物种子为食,我们往往凭其外表就能看出。雄鸡颈部和腰上的尖羽毛远看就很像谷穗。图5右边显示的是一种鹌鹑,其身上羽毛是不是很像稻谷?原来鹌鹑也是以植物种子为主要食物的鸟雀。

图 5松果状的锦鸡羽毛及谷穗状的鹌鹑羽毛

图6 显示的是加拿大天鹅。天鹅的羽毛就不像松果,而像是微风吹拂的湖水水波。天鹅最喜欢的环境是什么?不正是水波粼粼的湖面?图示雄性天鹅脑袋上有一片黑色包围的白色。我猜想那正是模拟山洼中的湖泊。图6右边显示的是一种生活在沼泽地的鹬,其羽毛业显示出更细的水波状,这也正反映了他们所需求的环境。

图 6 喜爱湖水加拿大天鹅和喜爱沼泽地的鹬(banded rail)

许多动物头部都有特别装饰,为的是标明物种或性别,便于同类或同类的异性寻找。但是我们也发现,有的装饰可能本来就能引起同类的美感。图7显示的是一种蜂鸟。蜂鸟象蜜蜂一样喜欢花,于是雄性的花冠有了审美价值。

图 7头上长有花状羽毛的花冠蜂鸟(来自【6】, 470)

我发现鸭类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创造”最令人吃惊。 树鸭(wood duck,参看图8左边)的脑袋后面有一束羽毛,这使得它和脑袋一起看起来很像螺蛳。特别是那两道白线,正好勾画出螺蛳的顶盖。假如我们知道鸭子的习性,那也不奇怪。因为它们最为嗜好的就是螺蛳(老鸭可以把螺蛳整个吞下去并消化掉)。图8右边的绿头鸭有类似情况。其脖子下面的几道线使得其脑袋很像是一个开口的田螺——一种大一点的螺蛳。另外,鸭的羽毛还显示出水的波纹和鱼鳞的形状,联系鸭所喜欢的环境和食物,这些都不难理解。

图 8脑袋呈螺蛳状的树鸭(wood duck)和绿头鸭

最使我兴奋的是关于雄性鸳鸯(也属鸭类)羽毛的发现。原来那羽毛模拟的正是蚌的形状。鸳鸯尾部上翘的橘黄色羽毛正像是蚌升出的肉身, 连颜色也极为相似(参看图9),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图 9鸳鸯和蚌壳

图10 左边显示的是一种鹬,为什么雄性以那样的姿势表现美?原来这种鹬喜欢在沼泽地低头寻找小鱼。在反光的水面看到一条游鱼,再理想不过。那张开的羽毛表现的正是这种场景(鸟喙象是游鱼的尾巴)。图10右边显示的是北美金丝雀的雄性,其身体和脑袋的颜色和它们喜爱的向日葵相似(金丝雀的雌性脑袋顶部没有黑色,所以不能用隐蔽来解释)。

图 10表现美的鹬(ruff)和金丝雀

图11显示的是脑袋呈蝗虫状的角雉。其胸前气囊带有道道斑纹,那正是蝗虫腹部的形状。想必蝗虫是这种鸟雀最喜爱的食物。

图 11 模拟蝗虫形状的角雉

琴鸟是澳大利亚的国鸟,因其尾部羽毛象竖琴而得名。我一看到其尾部羽毛就相信琴鸟喜欢吃蚯蚓。后来果然在网上找到说明:琴鸟习惯用爪子掏地,寻找蚯蚓等小虫吃[2]。注意,图11右边象蚯蚓的羽毛极有立体感,这决不是随意的装饰!

图 12 澳大利亚国鸟琴鸟――蚯蚓是其主要食物之一

我相信看过上述图片的读者,绝少会怀疑这样的结论:鸟雀的审美趣味和它们的食物需求密切相关。

除了鸟雀,我相信其他动物是也有类似审美趣味。只是鸟雀的“对象化”容易一些。许多猴类雄性头部有着洁白柔软的毛发,这似乎有审美的原因。因为摸起来舒服看起来也好看。雄性大食蚁兽身上有明显的蚁穴状,用需求美学的观点才容易解释。

图 13 身上有蚁穴状的食蚁兽

7.需求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及反映论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需求美学类似。历史唯物主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需求美学有类似观点,它肯定:需求决定美感,美感反过来促进需求;需求和快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不同的是,1)需求美学所肯定的结论不限于人类或人类社会;2)需求含有主观因素,不只是客观需要。3)需求美学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它采用控制论模型来说明问题,而不采用辩证法来说明问题。

和流行的反映论不同,需求美学肯定美感和艺术反映的不是现实中已有的,而是现实中缺少的,或者是理想的。它否定照镜子式的反映。从这种观点来看,文学艺术需要典型、理想,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人们常常谈到文学艺术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社会苦难之际会出现文学艺术高峰,经济繁荣之日文学艺术却反而萎缩。为什么?当一个人伸手拿香烟时,他并不是根据手的当前位置或手已经移动的距离,而是根据香烟和手之间的距离来调节手的运动的;当我们给一个温箱加热时,我们不是根据现有的温度,而是根据现有温度和理想温度之差来调节输入温箱热量的【6】。文学艺术调节社会存在的发展情况是同样的,它所反映的不是社会现状,而是理想与现状之差。只有这样肯定文学艺术的反映,才好说明它反过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由此不难解释希求神力的古代产生了古代神话,社会动乱年代产生了陶、谢的山水田园诗,农民贫苦的年代出现了《牛郎织女》,中世纪黑暗统治之后出现了文艺复兴,中国长期禁欲后出现了性文学热……

可见,用需求美学取代功利美学,其解释力一下子就增强了许多倍[3]!


参考文献
1. 鲁晨光, 《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 汪济生,《系统进化论美学观 ——人学的感性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
3. 鲁晨光, 试析达尔文留下的关于香甜美的难题——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生物学推广,《自然信息》, no.2(1987),25-27。
4.肖世敏,《有动物有美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5.大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美的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
6.达尔文著,谢蕴贞译,《物种起源》,科学出版社,1972年。
7.维纳,《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92。
8.鲁晨光,论美是促进喜爱情绪的反馈信号,《长沙大学学报》,no.3(1989),56~6。

[1] 参看网上文章:《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网址:.
[2] 参见.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