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毗卢寺壁画以高超的绘画技巧描绘儒、释、道三教宗教人物形象,具有明代文人画的特征,是燕赵文化的代表。
工笔重彩画是传统中国绘画的源头。画师们利用天然便捷的材料在洞窟石壁上绘制,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壁画。工笔重彩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并趋于完美,形成了以敦煌莫高窟、永乐宫、毗卢寺以及法海寺等处的壁画为代表的绝世之作。位于石家庄市西北郊杜北乡上京村的毗卢寺壁画正是燕赵文化的代表,同时它也是石家庄市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毗卢寺壁画是明代的寺观壁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多层面、多方位反映了当时特定时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沟通古今文化信息的桥梁,毗卢寺壁画也受到明代政治和文化的制约。
毗卢寺壁画指毗卢殿内所存的壁画,前、后壁(南北壁)因中部设门而各分为两段。四壁共绘壁画122澎,绘有天堂、地狱、人间佛国大千世界的佛、道、儒三教九流各种人物故事共122组,计508个人物,上下分三排布设,并以下层人物为主像。像高为1一1.2m,画工精细,惟妙传神。中上层人物均见缩小,一般高为0.3-0.5m。北壁近门两侧所绘的十大明王菩萨,是全幅壁画中最高大的画像,均在1.2-1.5m之间。每组以六字榜题为主,间以四字或更多字不等。少则一至三人,多则十余人不等。每组以祥云自然分隔,既独立成章,又与整体气势连贯,跌宕起伏,井然有序,浑然一体。有的以主像为中心,衬以侍者或弟子;有的则以群神并立,相互呼应。佛家的飘逸超尘,道家的仙风道骨,儒家的彬彬有礼,在工整细密的描绘中跃然欲出;无论是一佛独立的菩萨,还是众佛相聚的罗汉;无论是清丽恬淡的侍女,还是舞姿翩翩的天女,无不仪态端庄,神思灵动,妍丑善恶,百态横生。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人物众多,杂而不乱。在整体气韵的控制下,庞杂的人群、重复的云朵形成严格的宗教行列,通过二维的平面空间,营造出幻想世界的神仙福地、地狱惨境和因果报应的人间凡世,在特定的空间里求得无穷的变化。其中,东、西两壁以道教内容为主,南壁以儒家和世俗百家为主,北壁以佛教内容为主,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世俗九流共陈的大千世界。
毗卢寺壁画所表现的高超的绘画技艺、深邃的宗教思想和浓厚的世俗情怀,是研究明代政治生活、社会面貌、宗教文化、绘画艺术和美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同时,它的文化底蕴直接承袭于传统的文人画,那种不为物羁的神似精神使绘画达到了主体化自由对客体化自由的超越。这种神韵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在政治无为和专制统治下无可奈何情绪的流露,也是“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士原则的理想寄托,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最后堡垒。
毗卢寺壁画承袭了我国古代壁画的传统画法,采用了工笔重彩沥粉贴金的表现手法,重彩壁画通常采用墨及以胶调和的颜料绘于壁面,颜料主要是石色和各种矿物颜料以及一部分植物颜料,这种颜料本身在“色相”上具有美丽、柔和、浑厚的特质,又能经久不变,色泽常新。毗卢寺壁画运笔工整细致,对人物的描绘精微细密。佛像的庄重肃穆,菩萨的清秀典雅,明王的愤怒威猛,帝王将相的矜持、名儒高僧的智慧以及孝子贤孙的谦恭,都描绘得生动传神。它那巧妙的构思、浓艳的设色以及饱满的人物描绘,处处都反映着明代文人画的特征。毗卢寺壁画充分依据壁画的性能,在二维平面上,驰骋才思,表达画意心境,创造出他们极其认真对待的幻想世界。这些都与文人画崇尚精神意境、崇尚诗心文意的传统一脉相承。创作者们并没有刻意追求壁画的文学性和文人味,而是以平视生活的视角,形成大的空间容量,画下生活原本的气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指示和宗教的冥想,满足当时人们在精神领域的渴望与需求。
毗卢寺壁画是一幅宗教色彩浓重的水陆道场画。水陆道场,简称“水陆”,是佛教法会的一种。后被道教所采用,内容也变成传经布道、救济众生、劝善抑恶、祛灾攘祸的一种宗教仪式,成为民间规模较大的宗教活动之一。水陆道场几经揉合,形成儒、释、道三教合流,集政治宣教与宗教宣教为一体的宗教活动。不仅设道场有了专殿,而且所挂之画亦绘于殿之四壁,以壁画的形式固定下来,供人们随时拜渴。
毗卢寺壁画中的道教内容突出体现在对玉皇大帝、伏羲、女蜗、神农等五十余种神仙的描绘上。道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奉献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辨哲学和理论思维,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比儒家学说更为广阔的精神活动空间。在传统的寺观壁画中,道教内容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毗卢寺壁画的佛教内容,大部分分布于北壁,包括五大菩萨、十大明王、帝释诸天、天龙八部、罗汉天神以及得道高僧。他们基本以后门为轴心,东西对称。菩萨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在毗卢寺壁画中共绘五大菩萨,即摩利支天菩萨、地藏菩萨、大德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引路王菩萨等。他们神像高大(均在1.2一1.4m),单独成组,主题突出,画面精美,呈现出佛国庞大的神仙阵容和深邃的宗教内涵。
明代自公元1368年至1644年清军人关,共经历了17代,276年。时值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出现了资本经济的萌芽,文化哲学思想领域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具有了世俗面貌和性格特征,毗卢寺壁画正是这种社会背景的体现。毗卢寺壁画集宗教壁画的深沉、含蓄与寺观壁画的清晰、明快和世俗情调于一身。毗卢寺壁画通过壁画的宣教,使人们追求到一种深层的精神平衡,弥合自我与非自我、欲望与现实、欢乐与痛苦之间的裂痕,得到一种具有深刻力量的精神深处的教化与感动。
毗卢寺壁画虽然具有“适合某一时,某一地方,某一情景的特征”,但在一定的局限中却体现着不间断的时代特征和无穷变化。在“隔淖水,映恒山,地势清高,人烟僻静”的地理环境和“东林掩映,梵院深幽,日出而烟消,鸟啼而花笑,车马罕到”的自然环“中折射出石家庄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