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东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俄罗斯是中国的近邻也是现代史上关系最为密切的西方国家,它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国都有着巨大影响。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曾经影响了中国数十载然而,就是在这相同的教育体系下所培养的学生其作品以及他们以后的艺术发展轨迹却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有趣现象是值得我们分析的。
2004年10月,受国家教育部派遣,我们十多名中国学生就学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进行为期三年的硕士阶段学习。由于我们都是来自国内高校的青年教师,所受的大学教育也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苏派教育模式下进行的,而现在这种模式已成为国内高校批判和屏弃的对象,因此,在留学的三年里很自然地我们会把中国和俄罗斯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作一番比较。对比中发觉中、俄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绘画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无论是绘画主题的选择、风格的倾向和画面的处理、色彩表现、甚至是观摩作品的方式,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一些学生习作展中,我们可以一眼区分出哪是中国学生的作品、哪是俄罗斯学生的作品,甚至在那些十几岁开始.从预科读到硕士毕业,整个学画阶段都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差别。之所以有这种差异,单纯用地域性差别来解释是表层的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区别。
一、差别最大的表现是在绘画主题的选择方面
俄罗斯学生的作品多表现传统的和现实的题材,非常注重绘画作品的文学性表现,主要来自于宗教、历史、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风景等方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巨变给俄罗斯人带来了极大的痛楚,因此,在绘画题材方面俄罗斯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抹去前苏联的印记.极力避免此类题材的表现(除当代性艺术有刻意地表现以外)。宗教的复兴和对近代俄罗斯伟大的民族崛起历史的缅怀,使刚走出困境的俄罗斯人找到了精神慰藉和对民族复兴的美好展望。而这些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尽的绘画题材和使之具有了当下精神需求的现实意义.因此传统题材在俄罗斯的延续,不能简单看作是古典复辟或是落后保守而且短时间内也不会在当代艺术环境中消亡。俄罗斯的当代学院教育绕开了苏联时期的影响而延续百余年前的传统,但是这只是避开了前苏联意识形态在绘画方面的影响,20世纪初俄罗斯的先锋艺术和苏联时代早期的艺术研究成果并没有被抛弃它们作为学院的教育传统之一还会延续下去。
中国学生多以现实题材、个人的体验或观念表现为主题。现实主义传统影响了中国数十年,以现实为题材创作的学生自然不在少数,而个人体验和观念表现则是国内当代艺术的主流,这些都反映在了中国学生的作品中。对于传统题材.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只有中国画才是可以与之联系的,这主要是西画在中国没有经历古典阶段没有表现传统题材的经验和传统。其次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主要是文人的自我表现,自古就很少注意作品的文学性和社会功能。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是:近代中国并不值得炫耀的历史和长期“洋为中用”的文化史,造成了当代中国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疏离和断裂,这是作品很少表现传统题材和文学性表达的根本原因。
二、中俄学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差别还表现在绘画的风格和表现技巧方面
中国学生的作品多为追求真实的写实风格或风格化的流行样式。与俄罗斯学生相比,由于中国现代美术缺少了对绘画本体关注与研究的现代主义阶段环节,因此,对于现代主义在绘画的风格造型、结构、空间、色彩等方面研究成果的运用中国学生显得要陌生得多。因此中国学生的写实风格面貌较为单一,是类似古典的技法、科学的色彩真实和照片效果的有机结合,风格写实、温和而投巧。追求风格化样式是中国学生作品当代性追求的直接手段.国内的、国外的成功个例风格会带来一大帮的追随者有的甚至是直接搬用。
这类作品缺乏原创性和民族的印记急功近利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环境的通病。相比之下,俄罗斯学生对绘画的态度更诚恳、执著和塌实些修养更全面些,作品因此更具有绘画性。俄罗斯学生作品风格的民族化特征明显,虽然都在现实主义框架之下.但风格多变:有装饰性色彩的,有带表现性的,有传统”苏派。面貌的.还有俄罗斯民族特有的诙谐的……无论那种形式,画面都具有很好的整体感和强烈的构成关系。画面对形体、空间、和色彩的处理都相当概括和具有多样性并不以追求空间和色彩的真实为目的。俄罗斯学生很注意画面构图技巧的练习,在画写生或创作之前都会画很多的构图稿、色彩小稿。虽然作品的细节处理技巧远没有中国学生的精彩,但作品大的色彩关系和力度要比中国学生好得多,这与他们平时做大量的构图练习是分不开的。相比对作品观念和形式的追求.俄罗斯学生更愿意沉迷于对画面处理的乐趣之中。
三,在作画情绪方面中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
中国学生作画时很注重把握情绪,在感觉良好时会从局部到局部依次走下去.即使构图出现问题也不会理睬,但是一旦情绪变化或中断就会影响作画的热情和作品的质量,作品的整体效果与情绪表达的完美结合通常是很难达到的。中国学生在整体与情绪表现的选择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因此在作画过程中不大喜欢因为调整整体效果而破坏细节的一气呵成,也不会有像罗丹那样为了不影响整体效果而砍去巴尔扎克雕像手臂的那种魄力。这种习惯是与中国的写意传统分不开的意在笔先而所有的气韵、形象、笔墨、布局都在情绪的宣泄中逐一展现,忌讳情绪的中断,其中突出的是“自然”二字。相比之下,俄罗斯学生则要理性得多从构图、打形、铺色调、深入、调整到结束按部就班。他们的画面效果更多是依靠对绘画的理性理解和分析得到的.所有局部都不孤立.它们的刻画必须服从整体需要,每一个形状、每一个色阶都要仔细推敲。在很多时候,作为画面主体的形象在画面中也许仅仅是一个形状和一块色阶,甚至不惜牺牲掉它的立体感表现。俄罗斯学生的画面完整统一局部的塑造和表现都要严格控制在整体需求之下,所以在情绪表达方面无论高兴与否都不会对画面造成很大影响。虽然他们的作品显得缺乏激情、局部刻画较为呆板和不充分,但整体效果确实良好。
还有一现象是有趣的,那就是在博物馆里观摩大师名作时中、俄学生有非常不同的习惯.从中也可以反映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看待整体与局部关系的不同:俄国学生看画喜远观,少有贴得很近看的。大体从整体气氛、情节.到构图,到色调,最后到形象刻画、到技法分析等逐一分析;中国学生看画喜欢一开始就贴得很近,主要是看技法看材料。目光喜欢沿着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表现关系而游走,很少有整体去分析画作的。
中国学生观摩作品忽视画面的题材气氛,而关注材料技法是有原因的:这里面有由于文化的隔阂缘故。如有些宗教或历史题材的绘画,我们很难了解画作所表现的情节,所以很少去关注:也有由于国内博物馆制度不健全难以看到名画原作的缘故。对于从小就很少见原作、特别是学画的学生,自然会对名作的技法材料看得更仔细些。这些原因对中国学生的看画习惯有影响.但不是最关键的,因为即使是在观摩简单的肖像作品时,中国学生也是喜欢局部观察的。前面我们提到传统中国写意的影响,中国画讲究物我两忘.作画时笔法、墨法、气韵、意境都在一笔一划中展现,而作者完全是以一种精神状态游走于其中,此时,物质形态的作者是不存在的.更不会象西画作者那样时刻以主宰者姿态出现。因此中国学生在观摩作品时很容易沉浸在那些笔法准确流畅、生动而富于变化的细节之中。类似于在中国园林里散步,一步~景地细细品味.而园林的整体效果是很少被注意的。中国学生作画也是这个习惯.喜欢沉浸在局部细节色彩的微妙变化、笔法的准确和生动等方面。
四中俄学生作品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对色彩的不同认知能力方面
西方的色彩理论传入中国是比较晚的,然而这个时期正是西方现代色彩理论发生和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它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19世纪在科学中发现.并发展了科学的色彩理论在印象派时期抛弃了固有色的观念,在外光实践中观察和捕捉色彩.培养了敏锐的色感;在后印象派中色彩运用突破自然规律的禁锢,宣泄了感情最后在表现和抽象中散发出了它的精神性。应该说中国接受西画的历程也正好经历了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整个阶段,然而数十年过后,在中国的学院中仅存下的只是单一的写实的科学色彩理论。这种理论除了可以照本宣科、教授科学的观察方法外很少提倡去感觉色彩。因而在中国色彩的学习和研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步。相比之下,俄罗斯的色彩教育更全面,学生感受色彩的能力要强很多。面对俄罗斯学生可以如此轻松大胆地表现各种色调,常让我们感叹中俄学生之间的差别竟是如此之大。
东、西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感知方式,我们从中俄两国学生作品体现出来的巨大差异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对比中可以让我们从更深层面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优势,扬长补短对于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何去何从将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