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特点与发展(简述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23:59:29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67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服装的廓形是指服装款式造型的外部形态,是造型的一种标达方式。廓形是款式设计的基础,它进入人们视觉的强度和速度高于服装的内轮廓,最能体现流行及穿着者的个性、品味,是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的根本,也最能反映服装的美感。
  一、历代服装廓形分析
  1.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我国奴隶制解体的时期,同时又是封建社会的开端。整个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在急剧变化,对服饰也有明显影响。此时列国割据,战争不休,宽衣博带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被称为中国服装史上最早的一位改革者一赵武灵王首先在全国推行了“胡服骑射”,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上衣下裳”,特征是短衣、长裤、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便于运动。
  “胡服”从图1-1、1-2可以看出服装的廓形是个矩形“口”,上衣廓形结构为简单的H型宽松结构,下裤的轮廓也是直筒型,远处乍一看服装整体造型就是矩形的结构,其直线型的外轮廓,给人的视觉呈现的是简练感,另外“胡服”不仅满足用的功能,也满足视觉美的呈现。由于胡服紧身窄袖短衣,适合马上骑射需要,之后在各地盛行成为一种时尚。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胡服以外,还出现另一种形制,即“深衣”,它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深衣为长裙,肥袖,或窄袖,腰身合体,领子较宽,绕衣襟旋转向下,腰上束腰带。
  “深衣”如图1-3、1-4,是该服饰的平面结构图,其廓形为梯形,即衣身上窄下宽有点H型的基础上扩摆成A型,可以更好的修饰体形,尤其对女性而言,束腰会更完美的呈现女性柔美的曲线,男性会显得风度翩翩,其制作簡便,深受大众喜爱,影响较大。
  2.奏汉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服为主,如上图2-1,袍服一直是秦汉时期的礼服也是后代男子的主要服饰,跟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大同小异,大体轮廓不变,在袖型上发生改变,袖型的腋下弧度拉长,之前的袖型是正梯形,现在的袖型是拉长了的梯形。袍的特点是大袖、宽博是受当时美学思想的影响,崇尚宏伟广大,从上图可见其廓形为梯形,受深衣的影响。图2-2曲裾秦汉时期的女性穿,曲裾肩窄袖型宽大,更好的修饰女性的肩形,宽大的袖子可以遮住胳膊粗的劣势,束腰展现女性的柔美身段,曲裾是指服装上的层叠衣襟为曲线,给女性增添灵动的线条美。图2-3直裾男性穿,肩宽肥袖男性的服饰特征,束腰A字型的下摆袍服,直裾是指服装上的衣襟为直线,展示的是男性阳刚且风度翩翩的形象,衣摆宽大曳地,行不露足,符合儒家礼节。
  3.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社会动荡,各民族融汇杂处,影响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服饰方面的显著特点就是服饰趋于多样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男子以宽山大袖为尚(如图3-1),与过去的袍都较宽松,但样式上却不同,袍在袖口端收敛。从图可见其廓形为梯形,另外,胡服依然流行,只是经过长时期的改革和加工,款式上有所变化,但其廓形依旧是矩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的衫裙,以宽博为主,其特点: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装饰,此时服装的结构具有对称性(如图3-2、3/3),下着条纹间色裙呈现A字放摆的状态(如图3-3),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对于今天而言,就是所谓的高腰设计,服装整体感觉修长、挺拔,穿着更显身材。袖型上面发生变化,以前是简单的直线型的梯形效果,现在在袖型腋摆处增添了弧线,弧线的曲度给服装增添了柔美灵动感,打破简单的H、A字型直线型上的视觉疲劳。受北方“胡服”的影响,妇女的服装开始由上长下短或深衣制变成了上俭下丰,由宽衣博带变成窄袖紧身,初步展示了上衣下裳的雏形,其廓形为梯形。
  4.唐朝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样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此时最时髦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服装的整体结构衣身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呈现现在所谓的“九头身的美女”,人体整个比例拉长。
  中唐时期的襦裙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如图4-1),衣服外轮廓还是简单的梯形和矩形结构,此时由于唐朝的繁荣昌盛,服饰面料上增添了多种纹样花边,简单的廓形加上富贵的绫罗绸缎别有一番风味。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对称性)、套头、翻领或无领样式,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当时还流行长巾子(如图4-2),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日披帛,简单大方的廓形对称性的设计,A字型伞状的效果,加上薄纱的柔软飘逸且贴合人体,女性走路时增添了其飘逸感和气场感。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斜襟交叉的领子,领型的变化也给服装增添了形式美感。(图4-3)的服饰上明显地变化是上衣的变化,是由上衣下裳两件组成,上衣由之前的开襟变成现在的套头式对襟的样式整体呈现的是矩形的外轮廓结构,下裙是由之前的H型改成A字型的扩摆褶裙,颜色也不在是单调的色彩,面料材质上加入轻薄的薄纱罗,整体服装增添灵动的美感。
  5.宋朝

宋代服装是当时社会的哲学、宗教、美学所熔铸的统一体,宋代服装较之唐代显得拘谨、保守,等级更加严格,款式不及唐代多样,较为质朴简约。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干活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以袍衫为主,其廓形为略带梯形,里面是一层梯形的袍服外面在穿上一层对襟开衫式的袍服,袍服廓形也是梯形的效果,这样就会形成双梯形的效果,款式较与唐朝的严谨。当时根据袍衫的纹样、质料、颜色分等级。
  宋朝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其廓形为双梯形,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如下图5-2)。当时也有部分妇女穿袍服束革带,多为宫女和侍女,也有穿裤,穿在裙内的为开裆,穿在外面的为满裆,它们的廓形都为矩形。褙子是宋代服饰中穿着最普遍的衣式,具体体现了宋代日常服装简洁朴素的特点。其廓形为H型直线性设计(如图5-3)。
  6.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沿用宋式。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腰带束腰,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样式多为宽大的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
  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讲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元朝统治者是西北游牧的蒙古族,具有勇猛、彪悍的性格,由于北方恶劣的气候,因此穿皮衣为多。
  元朝的男子多穿袍服,袖肥及长短的变化,由于生活习惯而紧扎腰,其廓形为矩形。元代汉族男服为唐宋以来的延续,基本上都是袍服,下穿裤或袍服较短,有束腰和不束腰,可见其廓形为矩形,华美的云肩造型给服饰增添美感。
  元代女服,蒙古族妇女在自己的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取了汉族服装的特点,以袍服为主,其廓形为梯形。汉族女服是唐宋以来的延续,也以袍裙服为主,但其打扮比蒙古族女装显得多姿多彩。其廓形分别为矩形,双梯形。
  7.明朝
  明清时期,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加祭祀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服装,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起穿着。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选用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明代男服基本上也是袍服,其廓形为梯形,其中明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服装,有上短衣下短裙,其廓形为双梯型,男子装束以青色与黑色宽松袍服为主;官员带乌纱帽。
  明代女服以长袍服为主有扎腰和不扎腰,长袍内着裙,裙摆拖地,其廓形为矩形、H型、水田衣就是典型的直线型H型的设计。贵族女子讲究戴凤冠、披霞帔,民间女子穿直领对襟小袖、水田衣和比甲等。
  8.清朝
  明王朝在农民起义中毁灭后,满洲贵族入驻中原,建立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代服饰与满族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男子服装多见袍褂,披等用以表示身份的附件,其廓形为梯形,也有窄袖袍服,内着裤,其廓形为矩形,直线型的设计,清朝受满族的影响,出现一些精美的纹样云纹水纹,龙凤呈祥的图案纹样,给服饰上增添新的色彩,袖型上出现变化,袖口处也增添一些马蹄状梯形的袖腕,领型是圆领的结构轮廓,圆形打破直线型服饰的严谨。
  清代女服以旗袍为主要服装,长袍套褂,坎肩等,袖子肥瘦并行,其廓形为H型、A型。
  清代服装是中国服装史上保守形式的高潮,它对以后的服装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先进的思想以其不可阻挡之势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服装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二、古代服饰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窄袖紧“上衣下裳”对现代服饰影响深远,当今服饰都是上下装两件套,在古代该服装是为了适应骑射,战乱的马背生活,现在这种服装更适合人们日常生活,方便运动劳作。
  纵观整个古代服装的廓形结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具体的大的改动,整体呈现的服装外轮廓结构就是H型直线型的设计,及梯形、双梯形的裙服设计。这样的轮廓也适用现代人的生活,人们现在穿的A字型的半裙、长裙的轮廓,都可以从古代这些服饰中得到灵感来源。
  唐朝时期由薄纱罗做的“半臂”,对襟对称性的结构设计用于现在人们夏日防晒的服饰设计中,纱的披风,不仅显体形展现女性的柔美曲线,在炎热的夏日里给人心里上的凉爽感。明代时期的“凤冠霞帔”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影響较大,现在女性婚嫁纷纷效仿,穿戴起凤冠霞帔,红色象征着红红火火吉祥的寓意,也是现代人喜欢的古装服饰,中国式的婚礼服,而不仅仅是西方的白色婚纱,给现代的服饰设计中加入新的元素,服饰多元化。
  清朝服饰中最吸引我的元素是云纹、水纹的精美图案纹样,刺绣元素,进几年“刺绣”是服饰上的亮点元素,不仅服装上有刺绣的图案,女士香包上也出现刺绣的花鸟虫鱼的图案。清朝的“坎肩”造型,被现代人应用日常生活中更为广泛,如夏天男女穿的背心、冬天穿的棉坎肩,和古代坎肩服饰异曲同工之妙,服装廓形结构就是简单的A字型的结构,改变的就是底摆处的设计摆围大小的设计。
  现代社会相较于古代社会,思想开放,人们可以任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才艺。所以现代的设计师们并不局限于古代服饰的色彩、材质、轮廓。而是将古代服饰文化的元素作为先代服装设计中的某一点,或者是作为一种理念。
  我们应该从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灵感,并且结合现代的流行趋势,才能够更好的将古代的服饰文化应用于先代的服装设计中,才能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服装。
  三、总结
  纵观服饰在中国古代的大致演变,我们可以看出,服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变化休戚相关。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由于物质生产的匮乏,文化不够发达,服饰功能强调以“用”为主。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完善,服饰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国家和社会意识的载体,因此服饰的伦理功能得到强化。随着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如唐朝,思想的开放,物质的丰裕使服饰开始重视审美功能。安史之乱后,整个封建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与之相应的是服饰也开始呈现出生命力和欣欣向荣气象被宋代之后的保守、拘谨和对人性的压抑所代替。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结束。
  综上所述,服饰一层薄薄的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具血肉之躯,它还承载着华夏五千的文明和历史,体现着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和意识,也为现代的服装设计提供更好的素材及灵感的源泉。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