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单位相关领导干部人员所在部门或者单位的财务收入支出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以及领导干部责任及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及评价活动。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事业单位所特有的审计工作种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管控意识不断增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策略也随之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是指具有一定的政府职能、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国家组织机构,因此,事业单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加强对于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意识,完善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风险管控策略,可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工作的完善,减少事业单位出现风险的几率,使得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从事业单位角度出发,针对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展开讨论,对事业单位存在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其风险深入研究事业单位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策略,对以后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进行相关的指导。希望可以为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启示及帮助。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策略
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总是会采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工作绩效进行相关评价,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日趋常态化,事业单位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单位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审计,可以为事业单位的干部考核、人员任免以及领导奖惩提供十分关键的参考依据,不仅可以保证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安全,同时可以为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提供相关指导,对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腐败进行有效地治理及防范,强化事业单位对于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及监督[1]。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
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走向及发展具有直接的相关联系,事业单位通过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以对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及管理,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有效地控制及制约,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特点:其一,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时间比较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常贯穿于领导干部的整个任职期间之中,甚至更长时间,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间具有不固定性,因此,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其二,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政策性较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象是单位中的领导干部人员,其审计内容包括财务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财务的来源途径等,其审计结果决定了事业单位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督及管理能力,且其对于事业单位的未来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因此,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政策性较强;其三,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风险性较高。由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风险性,所以,事业单位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真实凭证进行审计,必须保证审计工作过程的真实及正式性[2]。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时间跨度长、政策性较强以及风险性较高的特点。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
(一)人员素质不确定
根据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分析,事业单位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由于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还存在诸如审计工作力量不足、业务能力不熟练、审计结构不合理以及审计过程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地影响了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结果,从而导致了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结果客观性以及公平公正性不强,从而导致了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风险的产生。
(二)人员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结果的公正性与否,主要来源于相关人员对于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目前,事业单位中仍存在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认知不足的情况,由于相关人员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因此,部分单位出现了违规违法问题未列出、故意隐瞒不报违规违法问题等现象,从而导致了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产生;部分单位对于审计工作的评价标准缺乏规范性,因此导致审计报告中出现了证据性不强的证据报告,从而导致了单位审计风险的出现;部分单位甚至出现了对于审计信息不核实、独断专横、我行我素、随意制作审计报告等情况,从而导致了单位审计风险的出现[3]。
(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法手段比较落后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所采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手段比较落后,也是导致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出现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审计工作方法手段也必须进行相关的发展,对工作方式进行及时更新换代,如果工作仅停留在某一阶段,便会导致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突破性不大,从而影响单位审计工作的进行,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出现审计风险。当前,部分单位由于审计工作手段方式的落后,其弊端日益显现,严重的制约了单位审计工作的发展,导致单位的审计工作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严重地影响了审计工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导致相关人员难以确定单位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而加大了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风险性,导致了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出现[4]。
三、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管控策略
(一)提高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依靠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强化,以巩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为了推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人员自身也必有具备优秀的工作素质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同时要具备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因此,事业单位审计部门必须不定期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及学习,以增强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工作素质,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审计才干,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从而认识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得到增强,从而杜绝事业单位中的物质引诱以及贪污腐败问题,同时,事业单位也要深化审计机构的职责,使审计机构从事业单位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提升事业单位的独立性及权威性[5]。综上所述,提升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及权威性、提高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降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风险的重要前提及基础。
(二)不断更新审计方式及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进步,人类已经全面步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来说,既是十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非常严峻的挑战,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对单位部门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及手段进行不断更新,发挥互联网技术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及便捷性,增强单位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及工作运行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对于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干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6]。以广东省某事业单位为例,该单位利用互联网介入单位的审计工作之中,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善加利用,每个月的审计情况进行公示,强化了单位内部对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真正地降低了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生的风险,有效地阻止了审计工作的决策风险,加强了单位对于审计工作风险的管控效果。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审计工作的推进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推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总体上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及健全,因此,为了提升我国审计工作的风险管控力度,我国必须要在相关基础上对其法律法规进行健全。首先,事业单位必须要在明确审计人员地位,并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审计人员的地位,以全面保证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及权威性;其次,利用法律法规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约束,依据相关法律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及科学化水平,减少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及出错率,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得审计人员严格遵循审计工作的相关流程及规范,通过法律加强对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最后,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关操作流程进行明确,使得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内容及操作流程有法可依,同时,还要注意加大对于审计工作的执法力度,对于违规的审计工作人员,必须依法从严治理,以发挥法律法规的威慑力,以保证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可以更好地向前推进[7]。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项特有的审计工作模式,事业单位想要促进其经济水平的发展,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时代发展对审计工作手段及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风险管控策略,强化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队伍建设,从而加强事业单位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管控力度,降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生风险的概率,以保证我国事业单位经济情况得到稳定地运转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淑民.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分析与防范[J].消费导刊,2021(06).
[2]刘慧敏.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以及预防途径探索[J].财经界,2020(08).
[3]柏丽丽.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措施[J].新金融世界,2020(09).
[4]程国云.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研究[J].环球市场,2020(12).
[5]丁新春.解析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20(34).
[6]滑亚军.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财讯,2020(14).
[7]孙程.探究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措施[J].新商务周刊,2020(12).
作者:雷婷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