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比较句主要由比较主体、比较词、比较项、比较点和比较结果组成,而且它们各有自己的语法特点。本文拟讨论“比”字句比较结果的语法特点,以期对该句式的比较结果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只要进行比较,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而在比较结果的体现上,各类比较句式有其自身特点。对于平比句式和极比句式而言,比较词本身就可以表达比较结果,而“比”字句的比较结果则需要谓词性成分来体现,该谓词性成分可以是形容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这些谓词性成分主要包括相对性质形容词、具有“数量变化”义的动词、具有“程度变化”义的动词以及一般动词。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一、相对性质形容词性
形容词性成分的比较结果一般充当句子的谓语,它必须能够显示比较差别,体现比较结果。这就要求该类形容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本身是一个可变量,有一个弹性变化区间,从而能够体现程度上的差别,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相对性质形容词。其语法形式上的特点就是多用“还、更、更加”等副词性成分修饰,以突出比较的差别。当然,该类副词性成分也并非必须出现的成分。例如:
(1)北京有座朝阳体育馆,这两年承办了步步高全国排球联赛北京男女队主场赛事,说不上经营,却足够惨淡,门票死活卖不出去。至于社会效益,恐怕比经济效益还不济。(人民日报)
(2)经济界人士忧心忡忡,感叹错误的政策比贪污更可怕,民进党当局此举,是为台湾经济筑起一座断头台。(人民日报)
(3)单果重在1.5公斤以上,口感比普通西瓜更加清甜爽口,不少市民都慕名来到瓜园观看、采摘。(人民日报)
(4)在西洞庭湖青山垸,通过渔业替代产业,渔民捕捞上的鱼儿比往年的大,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余元,而列入退田还湖替代产业示范基地的沅江市西畔山洲垸1800名农民年人均收入高达8000元。(人民日报)
而能够充当比较结果的形容词基本为相对性质形容词,没有量的差别的状态形容词以及绝对的性质形容词则不宜充当比较结果。修饰相对性质形容词的副词也基本限于相对程度副词,绝对程度副词如“太、非常、极其”等不宜用来修饰比较结果。
另外,比较结果后还可出现一定的补充成分,多由量词性成分充当,体现比较差异,使比较结果进一步细化。例如:
(5)因为彩棉本身比白棉贵许多,如果走中低档,本身没有成本优势,势必与低成本的化纤结合。(人民日报)
(6)一病危者的家人说,病人的头肿得比原型大3倍,如“大象人”。(人民日报)
二、具有“数量变化”义的动词
具有“数量变化”义的动词性成分充当比较结果可以由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该类动词后带有数量性宾语,其比较差值由数量成分来体现。例如:
(7)据统计,今年1—2月份,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141起,其中森林火警769起,一般火灾372起,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火灾次数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1%。(人民日报)(8)2005年,武冈信用联社此项增幅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人民日报)
(9)22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8.1%,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人民日报)此时数量性成分不可或缺,否则比较结果无法得到体现。另一种情况是,该类动词和“有”字结合,构成“有+动词”的结构,以表示比较结果。例如:
(10)议案数量比上次会议的991件略有增加。(人民日报)
(11)今年初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我国近92%的居民感觉安全,比往年略有上升。(人民日报)
三、具有“程度变化”义的动词
该类动词主要以心理动词为主,它们表示人的一种主观认识,程度上往往含有差异性,和性质形容词具有相通之处,因此能够体现“比”字句的比较结果。例如:
(12)其实,我相信这位中年妇女肯定要比年轻女孩更加珍惜这个岗位,也更有工作经验。(人民日报)
(13)“十五”期间,中央果断作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整个国家比以往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协调发展。(人民日报)该类动词往往是复杂成分,其后多带宾语,单独充当谓语的情况并不多见。
四、一般动词
可以进入“比”字句的动词又不限于以上动词类成分,一般动词也可进入“比”字句,此时比较的并非动词本身,而是就动词性状语成分、动词性补充成分或动词的宾语性成分进行比较,因此比较结果可以由它们来体现,例如:
(14)他还呼吁政府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全面地承担起对宗教圣地的保护责任。(人民日报)
(15)如果你仅仅从表面看都灵这座城市,你多半会陷入一种不屑一顾的误区:认为它比中国大部分省会城市显得破旧和沉闷。(人民日报)
(16)由于智利经济水平已经比以前有较大改善,巴切莱特将比前任有更多的财政资源进行社会保障开支。(人民日报)
“比”字句的比较词本身缺乏体现比较结果的功能,需要句子的相关成分来体现,而能够体现该句式比较结果的基本为谓词性成分。该谓词性成分在语法平面受到一定限制,基本限于相对性质形容词和动词性成分。借助它们,“比”字句的差比功能得以很好地体现。
参考文献:
[1]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汉语学习,1996(6).
[2]许国萍.现代汉语“比”字句中情态动词意义分布考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3]徐茗“.比”字句结果与比较点的联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2).
[4]徐用威.从比动句到泛比句发展的考察及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06(5).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