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从来都不只是吃,食物既是人们生命的必需品,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现。食物中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能够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也能够为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在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种食物除了其本身的味道,还因为不同的烹饪方式有了更丰富的滋味,食物背后所包含的礼仪、仪式、文化、习俗也赋予饮食更高层次的内涵,饮食已然发展成一种文化,一种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融合的饮食文化。实际上,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也正是这些多元化的、差异化的饮食习惯共同构成了饮食体系,也共同汇聚成了饮食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历史悠久而灿烂,55个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俗,这决定了各少数民族都具有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也正是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饮食文化使少数民族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各行各业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旅游业的发展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考虑游客们的需求,考虑旅游景点的特色及硬件设施,考虑如何能够吸引游客,以及如何才能够提供游客最舒适的体验,甚至会产生再游此地的想法。面对这些发展因素,旅游产业也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在提升旅游品质、旅游体验,以及突出强调景点特色、文化底蕴等方面上来。旅游最重要的就是游客的舒适度、体验以及景点对游客的吸引。谈到吸引就一定要发掘旅游资源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饮食风俗等突出的特点为少数民族的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亮点。我们在进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的研究时,一定要对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及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全面的讲解与分析。
《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中导论部分讲述了中国旅游人类学十年、民族旅游与全球化、变动世界中的东南亚民族旅游以及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民族旅游等内容,详细讲述了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明确了我国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并且结合了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还从其他国家民族旅游发展中完成了借鉴。想要我国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独具特色、少走弯路,除了要对民族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方式、要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中还包括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思考兼评纳尔逊•格雷本的《无形遗产:如何保护?为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开发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角色扮演及其互动——基于中国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和艺术展演的调查、旅游开发与镇山布依族社区传统文化反思等大方向的分析与调研,是从少数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出发的分析,也包括土楼的故事——福建土楼保护管理个案研究以及旅游环境下巫蛊文化的变异——以湘西凤凰山江苗族旅游开发为个案的个例分析,个案分析完全是将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分析,既能够让读者了解到相关民族特点、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也能够让读者了解到如何将民族的特色与旅游业相结合来发挥少数民族的独特之处。充分地向读者展示了真实、凝视、记忆、生态与旅游以及性别、象征、认同、体验与旅游的结合,能够为相关行业的工作者从中学习到专业的知识,领悟出独到的见解,能够帮助少数民族从特色出发,开发出更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中,也要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饮食文化的特色、如何突出特色、如何吸引游客等方面来考虑。
《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一书提到,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旅游业已经意识到要发挥自身特色,用特色文化来吸引游客,但是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的发掘缺乏深度。实际上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时间并不短,也是经过时间沉淀形成的文化瑰宝。但是我国少数民族旅游业对饮食文化的展现并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第二,饮食文化内涵的匮乏。吃不仅仅是吃,只从饮食中找特点,虽然有了深度但是整体已经跑偏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要真正探索的是文化领域的深度。“色”、“香”、“味”固然要俱全,但是少了其中蕴含的文化或是习俗,就相当于少了灵魂。而开发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在提升民族旅游业饮食文化资源的档次,同时也是在增加能够吸引游客的亮点,试问谁能抗拒有趣又有内涵和寓意的文化。第三,要从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度出发。现代人饮食不仅追求食品的味道、质量以及营养,还注重饮食的环境和氛围,而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忽略了这一点,因此要强调在最大程度保持饮食文化风俗特色的基础上,优化饮食环境,注意游客的舒适感和体验感。
实际上,我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状态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多种可能,也具有极高的发展空间,因此面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相关产业一定要注重特色的挖掘与体现,加强规划和引导,树立品牌的意识,注重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也更要注重资源的保护,加大宣传的力度、加强人才的培养,以提升我国民族旅游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
作者:闫秀兰 包双荣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