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1:06:54 归属于文化论文 本文已影响25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榆林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极具内涵和文化蕴味的区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带有地方特有的语言特色、发展内涵和人文气息。通过调研几所榆林学校的地方语言文化教育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促进对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榆林;方言;民俗文化;教育

  地方文化作为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区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榆林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体系。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打开了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但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却被人们渐渐冷落。如何利用好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让地方特色能够继续保持和发扬,让子孙后代仍然能够利用好方言和民俗文化,挖掘出更多的深层内涵,是榆林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现状

  根据研究需要,调研了榆林学院、榆林高新中学、榆林高新小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运用与传承。榆林学院作为榆林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始终关注着榆林地方语言文化的发展,成立了多个与之有关的研究中心,如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中心、陕北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所等。学校开设了很多关于榆林地方语言文化的选修课,如“榆林小曲”“陕北剪纸”“榆林历史文化赏析”等;经常开展一些与地方文化有关的专家讲座和文体活动,如“榆溪论坛”、“听榆苑教授讲榆林故事”、榆林民歌演唱会、民间舞蹈比赛、地方戏曲进校园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深入方言片区内部,与民俗文化传承者进行交流,增强学生对方言和民俗的认识和情感的培养。榆林高新中学和榆林高新小学作为榆林市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水平中小学校,师资力量强、生源好、教学理念新、教学内容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地方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两所学校都开设了关于榆林地方语言文化学习的课程,如“可爱的榆林”。基于语言文化和学生年龄的特点,两所学校之间建立了校校合作,共同研发了校本课程和教材,旨在融入榆林方言文化,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榆林方言和民俗;同时,通过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互动、自主探究的形式开展榆林地方语言文化的教与学,既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安排,又让学生获得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从调研情况来看,三所学校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把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教学纳入学校常规教学和学生日常活动中,通常是每周都有一定课时的教学安排,常见的形式有选修课程、专家讲座、文体活动、下乡实践、主题研学等,并能根据学生兴趣灵活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发展方向,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方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方言和民俗文化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接触,在方言文化环境中真切感受[2]。这一点三所学校都能做到,也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学习、了解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热情。三所学校在推广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方面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学生也受益良多,对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来看,榆林各级各类学校大都在积极推进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工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大部分还停留在学校的自发层面上,政府给予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相对不够,想要系统性地发展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仅靠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这也使得榆林各级各类学校在推广方言和民俗文化教学方面的力度不够大。因此,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工作中来。

  2.2社会关注度不够,多种声音并存

  方言和民俗承载了中华民族不同区域千年的发展史,方言可以被赋予很多的含义。但是在当下的社会,很多人认为方言的学习没有必要,只要学好普通话就可以了。因此,在学校范围内推进榆林地方语言文化教育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等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学习榆林地方语言和文化是浪费时间,很多学生无法自觉、自愿地加入保护方言和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承队伍中。

  3促进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的措施

  面对榆林地方语言文化在榆林社会发展中的式微状态,采取必要的针对性措施对促进榆林地方语言文化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加大政府投入

  榆林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榆林方言和民俗的保护力度,联合属地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有益的语言教育文化课程和与民俗有关的文体活动。有了政府的保障,学校层面就可以获得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及专业化的指导,对方言和民俗的保护与继承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3.2加强社会宣传

  加强社会宣传,让更多人意识到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有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方言不理解,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方言所承载的内涵。因此,要改变人们的认识,逐步建立起对方言和民俗的情感意识和保护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榆林方言和民俗的继承、保护工作中,为语言文化的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4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的发展前景

  榆林方言是榆林民众的交流媒介,承载的内涵体现在历史、文化、教育、地方精神、传统等各个方面。榆林各级各类学校把榆林地方语言文化的教育教学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说明榆林人民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地方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有意识地在对地方语言文化进行保护传承。语言的多样性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展现,全面发展的学生素质也应该具备对文化的认知与掌握。在未来的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4.1将社会实践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传承方言文化就是要借助方言环境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熏陶。传统课堂由于带有很强的学理性,再加上教师对方言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深,学生很难在教学课堂上获得对方言的理解和感悟[3]。基于此,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学开展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方言文化区域内,了解最地道的方言文化。例如,通过参观学习陕北民俗文化馆、陕北民歌博物馆、榆林地方戏曲剧院、下乡服务等方式开展方言实践活动,学生在耳听眼看口学的过程中将榆林地方历史和民俗文化纳入知识范围内,师生共同参与,让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保护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4.2将地方语言教育与国家教育发展需要相结合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由此可见,在教育中发展方言文化是国家大政方针中的重要内容,借助国家文化发展需要,将方言教学与学校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让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能够走进课堂,打破学科壁垒,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语言、艺术、实践等课程,让方言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既保证了教学的进行,又能让方言文化获得展示的机会。除了常规课程,方言文化还可以与榆林地方美食、手工业生产、地方建筑等不同形式相互渗透,建立学生与方言之间的多样联系,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存在于生活的很多方面,逐步让学生接受榆林方言,增加对生活区域的了解和感悟,获得对榆林方言和民俗的新认识。

  4.3将学校语言教育与社会性活动相结合

  方言和民俗文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使用的人口基数。对于生活在榆林的很多人来说,使用方言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把对学生有限的语言教育开拓出去,让全社会都参与到使用方言、保护民俗的队伍中来。对于还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获得更多社会性活动和地方性民俗文化接触的机会是进步的重要保证[4]。鼓励各级各类学生加入方言和民俗文化保护者的队伍中来,参与到公益文化宣传活动中,担任志愿者角色,将普通话与方言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双语”学习趋势。通过与地方媒体合作,推出具有榆林方言和民俗特色的文化节目,对传统语言进行追溯,引起更多人对榆林方言和民俗的关注。

  5结束语

  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代表了榆林人民的语言文化发展轨迹,将榆林地方语言文化教育引入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能让传统语言文化在当下的教育中获得新的发展生命。尽管方言和民俗文化的逐渐衰落已经成为榆林地方语言文化发展中的危急问题,但是只要更多的榆林人参与到方言的使用和民俗文化的学习中,榆林的地方语言文化就能继续传播下去,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榆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白振有.陕北方言与生活习俗[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65-68.

  [3]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3(1):48-56.

  [4]杨慧君.高校方言文化活动现状与思考[J].贺州学院学报,2017,33(4):50-54.

  作者:杜鹏举 陈惟敏 单位:榆林学院 榆林高新小学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