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与后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策略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28:32 归属于文化论文 本文已影响34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教育信息技术普及后,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高校教师不仅要快速转变观念,由重技术转为重课程内涵建设;也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线上学习兴趣,处理好线上、线下教学的关系,实现线上线下高效融合,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普及;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由过去的仅仅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三化’特征,向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数据化、移动化、物感化、多维化、智能化的‘八化’特征高歌猛进”[1]。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2018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正是为了顺应时代新变制定的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计划》指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2](P3);二是“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2](P3)。目前第一个任务,经过疫情期间全面铺开的应急线上教学,已提前完成,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已广泛普及,师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普遍提高,这既是前所未有的可喜进步,也为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未来,正如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3](P1)而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改进教学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则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开展工作。

  一、转变观念,由重信息技术转为重课程内涵建设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前,虽然很多高校已多次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但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仍停留在制作和使用PPT层面,对新兴的教育平台、教学软件、慕课微课等互联网+教育形式了解不多,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以《古代文学》教学为例,疫情之前针对互联网+教育开展研究的论文仅有花兴等《基于新媒体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陈婵娟《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评〈中国古代文学教程〉》、张萍《微课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策略研究》、王海《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空间设计———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为例》、于向辉《基于“雨课堂”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等寥寥数篇。彼时,横亘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广大师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低下和信息素养的缺乏,这决定了在新冠疫情爆发前,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心是普及教育信息技术。新冠疫情爆发后,“停课不停学”为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在疫情的倒逼下,各高校紧急开展线上教学培训,广大师生通过对线上教学进行全流程、整体性的实施体验,快速掌握了线上教学的相关技术。至此,长期困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技术普及问题终于被攻破。进步确实可喜。然而,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教育信息化的成熟、完备还相距甚远。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能力远逊于数字原生代的学生,虽然在疫情期间经过努力学习掌握了完成教学过程必须的基本技术手段,但在线教学的设计性、互动性、调节性仍明显不足,网络资源的筛选及其与课程内容整合的深度也不够。因此,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只是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中心,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今后,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要想尽快实现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快速更新理念,及时转变教改重心,由以往的重视技术学习转为重视用信息技术来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即不仅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凸显教学形式的先进性、设计性和互动性,更要在全面梳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其前沿性和时代性的前提下,关注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让信息技术真正助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在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是否对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有清醒的认识,能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使之始终保持蓬勃的学习热情、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课程内涵建设的成败。然而,作为个体存在的教师,认知水平难免存在差异,要想快速统一认识,实现教师群体教改理念的整体更新,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支持。这不仅包括宣传和鼓动,也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推动。首先,可结合学校环境和条件,通过专项课题、专题研讨会、集体教研等形式,帮助教师快速掌握线上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鼓励教师积极研讨如何以信息技术增进课程内涵建设,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运转;其次,可组织线上教学的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并予以评选表彰,使教师从中获得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更乐于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实践;再次,应改革传统的教学工作核算体系,将线上教学纳入工作量核算体系,制定教师线上教学工作量化标准,从根本上改善线上教学的地位,切实提高教师的线上教学积极性。

  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线上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日趋丰富,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教育平台,能直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众所周知,在线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远程教学学生状态难以把控。以往有的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开摄像头的方式进行课堂监控,但屏幕有限,毕竟不能时时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此,仅靠视频监控并不能达到有效把控学生状态的目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真正渠道应是通过信息技术不断提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老师的引导,完成整个教学任务。那么,怎样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即时性、互动性等优点,创设教学情境。“所谓教学情境,即为教育者有意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外界环境。”[4]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即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获得问题,并在师生交流中获取答案。如学习嵇康的诗文创作时,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前播放嵇康问斩、三千太学生为其请愿的纪录片,由嵇康的悲壮结局引发学生疑问,进而跟随老师去分析文本,探究嵇康的思想、性格及其与时代政治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其风骨、气节和独特的创作风貌。当然,除了播放视频外,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微课、资料链接、翻转课堂等方式来制造问题。(2)创设探究学习情境。即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或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自主探究是其基本特点。如进行李白专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华诗词”等网站向学生推介李白作品集、生平经历、大事年谱等重要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其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由于网络资源海量存在又良莠不齐,在创设探究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格外重要,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对网络资源进行事先甄别,以保证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层拓展。(3)创设互动教学情境。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营造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协作教学情境,如各教学软件的分享屏幕、聊天、投稿、投票、讨论、弹幕等功能,都能有效创设出调动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的教学情境。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手段至关重要。疫情爆发后,各教育平台为了适应线上教学的需要,纷纷升级改造。改造后其功能均已满足线上教学的基本需要,但仔细比较,不难发现由于其初始的功能设计和服务对象存在差异,升级改造后仍存在功能差异,且各有所长。不同的课程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其对教学软件的功能需求也各有侧重。如理工类课程在传授基本理论和知识时,常常要通过板书展示验算过程,具有白板功能的钉钉、腾讯课堂等软件更为适用;文史类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适于选用那些能帮助教师掌控课堂、顺利完成知识传授的软件,如UMU学习平台的微课录制功能,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弹幕、投稿、词云统计等功能都较为适用;经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操运用,相比较而言,蓝墨云班课的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功能更能突出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因此成为了该类课程的常用手段等等。然而由于课程内容本身具有复杂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即便是同一门课,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这种灵活运用既可以是几种信息技术手段相互配合,也可以主要依托一个教学平台再配合使用其他网络平台。此外,具体到某一节课,也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差异,尽可能灵活多样地使用图片、动画、视频、随机点名提问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点,以免学生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出现疲沓走神的情况。总之,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以适宜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为准。

  三、处理好线上线下教学的关系,实现线上线下高效融合

  疫情前,线上教学已开始与高校的传统线下教学相结合,运用于工科、医学等课程的日常教学,但由于其对教学环境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较高要求,总体来说仍属于新鲜事物,并未对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形成剧烈冲击。疫情中,现实情况的逼迫和教育部的大力扶持,使教育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线上教学全面取代传统线下教学,成为高校唯一适用的教学方式。随着学生返校复课,线上教学再次让位给线下教学。然而师生信息化水平的显著增长,已使线上教学成为高校日常教学的一种内在需求。所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3](P1)今后线上教学必然会成为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与之长期共存。那么,该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使线上教学既发挥出自身优势,又能与线下教学和谐统一呢?如前所述,新冠疫情前在线教育平台对师生来说是新鲜事物,在摸索中尝试使用,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是成功了。而在广大师生已广泛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当下,显然不能再仅仅满足于顺利使用教育平台、教学软件,而是应该结合自身课程特点,深入探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高效融合,惟其如此,才能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高阶演进。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高效融合须以提高学习实效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为抓手,依托信息化教育平台对课程进行整体、深入的顶层设计。具体包括:(1)全面梳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规划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教学内容。辅助理解的内容尽可能以线上教学的方式开展,重点难点则以线下教学的方式解决。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历史背景、作家生平、创作缘由等是学生需要了解、又易于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适宜通过线上教学完成,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自主探究优势进行拓展学习;而文学史的发展演变、文学现象的艺术特征、作品内涵及作家创作前后的风格变化等是需要学生掌握、又存在理解难点的教学内容,则需要通过线下教学中师生的紧密配合来加以强化。(2)设计教学过程,合理使用教育平台的各种功能,提升线下教学的效率。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等不同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每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借助教育平台提高学习效率。如课前预习环节可借其发布学习资源(微课、慕课等课程资源,文字、图片、音频等拓展性学习资源)、预设问题(组织学生线上分组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协作答疑);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育平台播放学习文件、发布习题、进行随机提问、弹幕交流等;课后也可以在教育平台上发布试卷、习题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或者进行课堂知识的补充等。总之,教育平台涵盖的信息技术可以服务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平台的使用前提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适度选用信息技术手段,切忌单纯为了加强互动或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一味频繁使用信息技术。(3)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过程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也是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必须予以重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认识你自己”[5],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学校、教师监控教学质量的手段,也是学生认知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能够对学生起到鼓励或警示的作用。在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中,由于无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定量、定性评价,教学评价体系往往由一次考试、一篇论文(设计)简单构成,这使平时不学、考前突击成为常态。而线上教学则可以通过教育平台的大数据功能,精准把控学生日常学习的全过程,并及时做出评价,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对传统线下教学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但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绝不是上述两种评价方式的简单叠加,开课之前,教师应该对整个课程何时采用、采用哪些教学评价手段以及分值如何分配等做出明确规划,实施过程中也要预设措施防止个别学生利用教育平台的漏洞恶意刷分。只有力求评价结果全面、公正、客观地展示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导向作用,进而使其日常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总之,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有效延伸了课程的学习空间。未来,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主要方向。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灵动的线上教学方式、功能齐全的线上教育平台,必然会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琳,刘雪飞,冯熳,等.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动因、特征方向与本质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2018,(8):15-33.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2018-04-18].

  [3]吴岩.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EB/OL].[2020-05-15].

  [4]王娜.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5):19-20.

  [5][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于海博 蔡淼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