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课程思政融入茶文化的路径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9 03:28:21 归属于文化论文 本文已影响55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农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对于提高学生学农热情,强化“三农”意识和家国情怀有重要意义。我国传统茶文化文化底蕴深厚,思想内涵丰富,其广泛的哲学思维、丰富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追求对于改变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形式和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农业院校课程思政融入茶文化的可行性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农业高校课程思政的问题所在,提出农业院校课程思政融入茶文化的具体路径,构建课程思政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创新思政模式。

  关键词:农业院校;茶文化;课程思政;路径

  农业院校作为培养服务我国“三农”人才的主阵地,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农业领域特色人才,是当前农业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和使命。依据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农学类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农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倡导的“廉、美、和、敬”等思想与农业院校课程思政的重点相契合,将茶文化引入农业院校课程思政课堂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茶文化为中心,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茶文化融入农业院校的有效路径,在推进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和家国情怀进程的同时,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农业院校课程思政融入茶文化可行性

  农业院校受学校特色、办学定位、生源等方面的影响,在实施课程思政改革道路上,也应积极探索具有农业特色的思政模式和实践。结合总书记对涉农高校提出的“识变、应变、求变,大胆创新办学模式,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的要求,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可以定位为深化农业院校学生的“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培养具有正确“三观”和家国情怀的农业人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至今已拥有上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文化媒介。茶文化中所体现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内涵,与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相得益彰。如喝茶可以修身养性、提升品位,与“家国情怀”强调的“个人修身”相契合;而品茶则讲究不急不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积极向上、不怕挫折的良好品德;另外,茶叶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茶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增进中外友谊,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对于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意义重大。由此可见,农业院校课程思政中融入茶文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茶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为所用”,强化学生投身奉献国家茶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三农”事业发展的决心。因此,在农业院校课程思政中融入茶文化的可行性较强,符合农业院校立德树人、特色发展的时代要求。

  2农业院校课程思政问题分析

  践行总书记的“三全育人”理论,全国高校进入了课程思政开展与改革的热潮。农业院校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思政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当前农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学设计缺乏“农”特色。根据《纲要》要求,农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应围绕“农”字,凸现“农业”特色。从当前开展情况来看,虽然个别农业院校学校进行了“农”+思政,但“随大流”、照搬普通院校课程思政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对“农”特色的深度挖掘不足,缺乏从整体上进行“涉农+思政”的教学设计。二是教学方式相对保守。因农业院校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繁重,教师多注重科学研究、轻视教学,对学生“德育”方面关注度较低,且中老年教师比重较高,在接受新的信息化教学观念方面相对欠缺,大部分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仍维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又对灌输式、说教式思政教育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三是课程思政内容缺乏创新。当前农业院校的思政教育过于抽象化,理论性较强且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情况较为严重,学生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课,因为感到内容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只是一味被动的接受,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四是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是开展思政教学的直接实践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院校多注重农学类相关专业的发展,教师精于“授业”和“解惑”,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偏低,不善于“传道”。有的教师虽然平时课堂也会讲解“思政”相关内容,但缺乏系统性,往往是想到哪里讲到哪里;而有的教师则仍是“课程”与“思政”泾渭分明,讲完“课程”再匆匆补充“思政”,或是将“思政”生硬地套入课程,使学生难以消化。另外,受教师自身的中华文化素养的限制,往往无法结合“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以茶文化为例,如果教师本身对茶文化知之甚少,那么将茶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便无从谈起。

  3农业院校课程思政融入茶文化路径

  通过前文对农业院校课程思政融入茶文化的可行性分析,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素养提出农业院校课程思政融入茶文化路径如下。

  3.1注重农业特色,做好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学设计,想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把好教学设计第一关,注重“农”+思政。以茶文化融入为例,必须要从整体上规划好“专业+茶文化”两条主线的融合发展,兼顾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内容的浸润。第一要明确课程总目标和每个教学单元的具体目标,将茶文化的多个思想内涵根据每个教学单元具体目标合理融入;第二要突出本课程的教学重难点与课程思政建设重点的结合,通过将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重难点与茶文化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文化元素相衔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突破;第三要合理分配教学步骤与实践。避免“说教”、“x分钟专业课+x分钟茶文化”的生切简单化处理。教师应注重将茶文化与专业课程内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合理分配大到一门课程小到每节课的教学步骤及实践,抓好“专业知识”和“茶文化融入”这条主线,使“课程”与“思政”有机结合,切实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3.2活用茶文化,重构课程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是对专业课程内容的重新认识和梳理,是按照教学设计梳理的主线,将挖掘出的育人元素随各类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到教学之中,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包含茶艺、茶道、茶德、茶诗、茶画、茶具、茶故事、茶学、茶精神等多个思想内涵,当前农业院多是由农业专门院校与其他学校合并而成的农业特色综合性大学。因此,在开展学科课程思政时,可以根据农业院校各个专业特点引入茶文化,重构课程内容。如农业院校的园艺类专业,可以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入茶艺文化,在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又能改善大学生心浮气躁问题,培养其积极正面的心态,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而农业院校的外语类专业则可以充分利用茶故事文化,引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茶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像人文、艺术类专业则可以从茶画、茶精神、茶具文化进行课程思政素材的挖掘,感受茶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3.3优化教学方式,落实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重构的最终落脚点,在教学实施环节,把茶文化中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为了避免形式化的“课程”+“思政”,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将“思政”无形融化于“课程”之中。如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外来文化对茶文化的冲击案例,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用比较教学法,对比中外茶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索弘扬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路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实践育人。其次,可以邀请茶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来举办系列讲座,将以教师为核心的“单一课堂”转变为专家、精英、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元课堂”,通过与专家等的交流探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的理解,增强对专业课程的了解和认可,打造协同合作的育人体系;另外,农业院校教师应主动更新观念,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自觉进行“互联网+教学”的新型模式学习,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开展具有个性化与创造力的“专业+思政”课程,提升学生茶文化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文化的认识和作为农业院校学生的自豪感,实现师生在价值引领、情感传递方面的融合。3.4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强化课程思政能力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农业院校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开展,作为课堂内容与活动的设计者,高校教师承载着重要的职责,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点和中坚力量。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课程过程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继续提升农业院校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提高教师对传统茶文化的文化自信,只有教师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与自信,才能引导和唤醒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需要继续强化农业院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通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农业院校教师系统化、再造性地将茶文化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能力,充分挖掘茶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引导农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从经师向人师转型,从知识型向素养型教师转变。

  4结语

  农业院校课程思政的成效关乎未来我国“三农”事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开展。茶业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茶文化有效融入农业院校的课程思政,既突显了农业院校的“农”特色,又能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手段。这对于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形成课程的“隐形教育”与思政的“隐形”教育的协同效应;有效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万龙,何志巍,崔情情,汪建华.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创新与路径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2020(04):16-20.

  [2]张曦.文化自信建设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业,2021(03):258-259.

  [3]刘若兰.中国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策略[J].福建茶业,2021(05):219-220.

  [4]姜利娟.基于茶文化视角下高职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福建茶业,2021(04):130-131.

  [5]陶德臣.关于茶文化论述的内涵及意义[J].农业考古,2021(02):7-16.

  作者:邹毓莹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