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高校德语教学探讨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22 17:03:04 归属于文化论文 本文已影响60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跨文化交际作为高校德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对提升学生除语言知识外的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中德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中正确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使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包容性,用客观视角分析交际行为的差异,从而指导其在日后交际场景的行为模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能力;高校德语教学;文化差异

  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越来越紧密的连接,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无论是学术、日常旅行还是商务合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随着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交流的增加,学外语、会外语的人也不断增加。外语课堂中更多的是将学习重点放在语言层面,也会结合文化因素进行讲授。

  1定义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就是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行为。课程的出发点和目标即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增加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建立合适的交际方式。文化因素的准确定位与导入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正确实现性至关重要。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立于德语专业课程的高年级阶段,不同于国情与文化课程。

  1.1文化

  学术范围内对于文化的概念有超过150多种解释,汉语和德语字典都对文化进行了定义。《新华字典》从广义和狭义对文化进行区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文化则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有民族特性,也是意识形态的体现,并作用于社会。这和德语中的部分文化定义所对应。通过表1中汉语和德语文化概念的对比,其关系用图1表示,即德语中的“文化”除了汉语中我们所熟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以及知识能力外,还有“开垦”“栽培”与“种植”的含义。跨文化交际所研究的对象即为两个语言定义中的重叠部分。图1接触跨文化交际前,学生往往对于“文化”概念的认知为文明,物质财富如物质遗产、精神财富如“饮食文化”“节日传统”“社交礼仪”“高校制度”等国情文化课上所包含的内容。这更偏向汉语中的广义定义。而狭义的、由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的文化定义则有陌生,即德语中“Wert”相对应的文化范围。前者也由社会与群体影响而来,但基本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可称之为“静态”文化。后者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变化,两国因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而不同,甚至同一文化概念在本国内的不同阶段也不同,可称之为“动态”文化。Hofstede在其理论中将文化区分为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指精神财富如教育、艺术与文学,第二层指含第一层在内、又包含基本日常文明、风俗习惯的现象(如饮食、情感表达、社交方式等)总合,也与这一理念相符合。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对于文化定义的区分与范围的限定是第一步,也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到课程重点,准确定位核心内容,而不是在提及“跨文化交际”时依然只想到两国的不同饮食及日常文化。

  1.2跨文化交际

  交际的实现包含语言与非语言层面。两者看似分离开来,却又紧紧相扣。SchulzvonThuns指出,交际是从信息发出者(Sender)将信息(Nachricht)传送给接收者(Empfnger)的过程。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关系的不同、所占角度不同都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比如一位教师走入教室后看到没有擦的黑板,会说“黑板没有擦”。这时可能会有同学上去擦黑板。虽然老师并没有直接说出“请同学擦黑板”,但由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有的同学会从关系层面听出言语的“话外之意”。也许这位老师这堂课并不使用黑板,也不在意黑板是否已经擦干净,而仅仅只是陈述一下事实。又或者老师确实想用“话外之音”来凸显师生间的关系并期待学生获取后行动。但如果是后者,而学生作为信息接收者却仅仅听出了“事实”,那就会产生误解、矛盾及不满。所以在交际实现的过程中,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所处的位置及二者关系会影响着信息的传达效果。尤其是男女思维的差异会导致沟通的误会发生,因为二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立场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一点在情侣关系中的沟通中显得更为明显。情侣中男性的表达往往更趋于事物或问题的客观陈述层面,而女性则多从二人情感关系切入,弱化客观陈述,锐化“弦外之音”,所以往往“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继而引发误解和争吵。无论是德国还是中国,都会有相似沟通不畅而导致的沟通问题。无论是语言相同甚至所处境遇不同;在国际交流中也会发生误解,后者即为跨文化交际。弱化或减少交际中的误解或由误解带来的争吵需要注意对于副语言因素的运用,如音调、音量、语气词感叹词。这些辅助语言因素的要素对成功的交际有辅助作用。如命令的传达不可以用聊天的商讨语气,同样,随着经济发展、媒体的飞速运行,有很大一个群体更加倾向于网络聊天,形式多为打字。如果不辅助以颜文字、表情包、语气词,文字信息则仅限于事实层面,而信息接收者又恰好更多从关系层面解读信息内容,对于接收者来说则会过于严肃,交际难免会产生一定障碍或误解。非语言信息如手势、表情、肢体语言也会对交际产生影响。美国的ok手势代表可以、行、好,而在西班牙却是带有侮辱性的;中国人之间的身体距离和德国相比也更近,德国人交际时的身体距离为一臂长,而中国人则往往要更近些。如果两方在交际时不了解,德国人会感觉中国人离得较劲而产生不适感,进而向后退,而这一动作可能会被解读为有意拉开距离、不愿深入交往、距离疏远,这时在交际双方中会产生心理认知和定位,两者的交际行为与效果会受到影响。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德非语言因素异同的区分与积累也尤为重要。除了多看、多了解多积累以外,也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差异,从而加深对非语言因素使用的重要性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使用情景教学或模拟场景练习,让学生从仿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获取。这种练习对于学生的难度也较小,因为学生更加需要注意的是除语法、词汇外的因素,难度更小,学生们的参与度更高;由于亲身模拟而产生的切身体会也会让学生的认知更深刻,从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与准确认知度。教师可以在课程初期设置跨文化交际接触场景,如不同文化间的首次见面情景。教师可收集或设置不同文化间的见面模式,其中有和学生们固有认知吻合的握手、拥抱,也可以有拍头、拍肩等日常常见但不代表见面打招呼的行为,同时也需要有与学生已有礼貌行为完全相反或不在见面场景范围内的行为模式,如一言不发的沉默、过于亲密的肢体触碰等。场景模拟一方面是对于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行为模式有所了解,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异文化的差异敏感性。

  2课堂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看待差异的客观性,对于跨文化交际场景中所出现的行为或思维异同进行对比归纳,也对产生的交际不成功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的行为模式,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相关概念有所区分却又紧密相连。在学生接触相关理论前,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的呈现往往会将原因回归于“文化的不同”,进而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不同。而跨文化交际课堂的目标则是深入了解具体的差异,并可以用客观的角度看待差异性。每一种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形成都与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进程密切相关,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学习也是对两个文化群体的全方面深入了解,所以在课堂中,实例的运用尤为重要。学生虽对本国的文化现象与行为模式已有较深刻的了解,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除了明确并加深学生对于研究范围的准确认知外,跨文化交际还包含思维定式与偏见、文化维度、文化休克等学术理论。学生在明确学术理论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用其指导文化对比、分析文化差异。

  2.1场景模拟

  场景模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从亲身实践中加深对差异敏感性的认知。对于短时效、少语言的场景,由学生进行模拟的效果会好于将其作为案例直接进行分析,比如不同文化间的初见及碰撞。场景模拟对于代表异文化的学生有更高要求,教师需强调,在场景模拟时学生要跳出已有的文化行为模式,从而更加真实还原文化碰撞中所会出现的问题,进而辅助师生用客观的角度结合理论进行文化差异分析。如初见场面中,代表中方的学生通过“握手”传达礼节。其他文化中的见面礼节中,对于拥抱、握手等已在这个同学现实认知中的行为模式,双方的和谐度更高;而对于亲吻、沉默等行为模式,代表中方的同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拒和不解。与此同时,由于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知握手这一行为模式,所以代表外方的同学会更容易预见文化碰撞时产生的差异,而中方同学则不然。已有的本国文化更加容易运用。这说明在其他模拟场景中,需要尽可能跳出已有思维模式,才能使认知更加客观、印象更加深刻。

  2.2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可以用不同话题或主要围绕某一理论进行展开。如对于中德两国不同的称谓现象可以从文化维度中权力距离进行展开;对于中西方碰撞这本书中所出现的对比插画可从“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与“中国人眼中的德国人”角度出发,作为思维定式与偏见的切入点;甚至是当下的事实新闻,从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通过两国不同应对措施与相关举措也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进行分析,而德国的政策颁布与落实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又与其典型的规避不确定性这一维度不可分割。如果不从某一话题展开,而从理论层面进行案例整合,那么权力距离也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中德学生与教师沟通方式差异性等案例展开。再次,跨文化交际理论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连的,同一个案例可以从多个理论维度去分析,比如对于中德两国签订合作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来说,既可以从高低语境进行分析,也可以反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的差异性。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正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全方位认知中德思维模式与行为差异,在日后的不同交际场合中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来分析差异性,从而指导交际方式、更顺利的达到交际目的、有良好的交际效果。

  2.3真实的交际场景

  除了由学生自己进行场景模拟、分析已有案例外,最直接、真实性最高的是直接与德国人进行接触或观察实际交际过程。高校学生的学习相对更加自主,对于信息的选择判断也有自己的标准,所以教师和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作为保障。不亲身经历的实践往往在认知程度上和实践经历有差异。同时外籍教师或友人也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交际场景的设置或准备,继而让学生更加直观、真实的进入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对接的场景中。对发生中的交际过程进行观察与分析不能忽略上文所提及的非语言信息,即对于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与言语信息的结合。影视作品或小片段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在文化融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相关主题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除作品中直接表现中德双方差异或由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冲突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于德德间或德国人与外国人的交际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理论指导下的观察分析,进而联系到中国相关或相似情况中的异同点,由此对比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差异,进而提供思维的转换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提升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以在日后的具体场合如日常交际、商务谈判中有客观理智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归类问题、只评判对错。

  参考文献

  [1]KaiBartel,ThomasKempa,InterkulturelleKommunikation-inter-kulturellesManagement.商务印书馆,2016.

  [2]侯继红.德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导入.合肥学院学报,2004.11.21(4).

  [3]杜蘅.跨文化交际与德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中州大学学报,2010.4.27(2).

  [4]曲晰.浅谈跨文化交际与德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5]巫莉丽.跨文化研究入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11.

  作者:李浠铱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