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民族文化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既能使民族文化更好传承传播,又能使会展产业更具特色,二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本文从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借力新发展阶段传承创新、推动良性互动跨界融合、重点扶持发展和打造民族文化产业集群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路径方法的初步思考探索。
【关键词】民族文化;会展产业;融合发展;传承创新
文化是实践的,实践也是文化的,民族文化的发展需紧跟时代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包容开放中推陈出新,更加贴近现实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实践。会展产业历史悠久,是通过会议、展览或节事活动等形式,达到商品展示交易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内需、解决就业等目的。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民族文化融入产业经济成为新业态,会展产业向多元化逐步转变,二者融合发展,既能有力促进民族文化更好地弘扬传播,又能有效促进会展产业实现更好的效益,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让民族文化在会展产业中站稳市场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就存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和不同的社会实践,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要使民族文化在会展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始终坚守原本的民族文化阵地,及时更新注入时代元素,找准与会展产业的结合点。要充分发掘与整理体现民族文化的殿堂级精品,塑造体现民族特质的文化品牌,以利于会展产业更好地呈现民族文化特有的精气神,不断传播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哈利·波特》,在创作和拍摄中就巧妙地将西方神话中蕴含的文化符号,通过影视手段进行演绎,不仅票房大卖成为传世佳作,也使西方民族文化在站稳国际影视市场的同时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追捧,这是影视业与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经典。同样,民族文化在音乐市场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歌相关的音像、图书等的庞大发行量就是最好的例证。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是云南丽江纳西族人民在受中原文明影响后独创的民族音乐形式,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只为欣赏这一民族音乐的“活化石”。为满足游客对民族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20世纪90年代第一家纳西古乐会馆正式成立,不但在国内一票难求,还被邀请到10多个国家访问演出,国内外听过纳西古乐的观众多达上千万人。据粗略统计,仅由30多人组成的古乐会,年收入竟达3000多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上亿元的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着纳西文化更加有效的保存和传承发展。这都说明,民族文化在会展产业中拓展市场,首要的是做好自身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找出能够引起受众群体共鸣的根本和外在表现形式。
二、借力我国会展产业发展新阶段,让民族文化在与会展经济融合中传承创新
会展产业对一个城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和催化作用,它可以汇聚起海量的商品流、信息流和人才流,通过巨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素有“经济的晴雨表”之称。我国的会展产业开启于20世纪80年代,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慢到快、由缺到全,从小到大、由轻到重,行业效益呈现逐年攀升,场馆建设日趋完善,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推动作用,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为一级会展中心城市的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进入新时代,我国会展产业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球前十大展馆,中国占了六位,亚洲前十大展馆全部都在中国。但从目前国内会展产业布局看,主要集中在服装、饮食、工业产品等方面,以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重要载体,并以此文化衍生产业为主的会展博览还相对较少。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推广、传播和传承都需要与国际和国内市场接轨,采取快速发展的会展博览的形式集中展出民族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是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可谓“顺势而为、应运而生”。民族文化产业更应抢抓机遇、与时俱进,有效开展民族文化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使民族文化的传播、产品的推广更加开放,及时走在国际前列、市场前沿,使民族文化传播更具时代性、民族文化产业更具前沿性、民族文化品牌更具影响力。这方面,可参照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的“前台”、“后台”理论,前台是会展产业,通过会议、展览等形式展示传播民族文化,让游客在参观、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后台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尽量保留民族文化的原生环境,使之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尊重传统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保持传统文化自身的神秘性。会展产业要注重发挥好土著居民对民族文化深度了解的传统优势,结合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挖掘,布展人员、销售人员和讲解人员都要进行专门培训,使民族文化产品更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进而保证前台区在会展中获取丰厚经济收益的同时,后台原有的民族文化也能继续传承延续。可以说,会展产业是民族文化永续传承和民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新蓝海,民族文化与会展产业有机融合大有可为。
三、坚持产业协同共生发展理念,推动会展产业与民族文化良性互动跨界融合
会展产业和民族文化相关产业同时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分,两者都属于综合性极强的产业,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得到有效保护的民族聚集区,可为大型会议、展览、节事等活动提供优质的举办场地,完善配套的会展产业,可为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传播提供有力的平台和支撑。从协同学的角度,把会展产业和民族文化的共生体看成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协同处理好民族文化系统与会展产业系统之间以及两个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可有效推动会展产业拉动经济和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跨界融合相互促进。当前,民族文化和会展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已逐渐成为一些城市(地区)开发其会展品牌的重要战略。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这一壮族传奇女歌手作为文化品牌与会展品牌的连接纽带,开启了山水、文化、旅游、会展融合发展模式,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营收超过10亿元。在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收益的同时,还帮助观众加深了对本土文化风情的理解,有力提升了会展品牌的影响力。实现会展产业与民族文化协调发展、跨界融合,要以民族特色文化为基础元素,通过会展产业的“科技+创意”,找准融合的切入点,探索打造创新发展新模式,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构民族智慧乡村(城镇)旅游模式;融合电影传播、网络游戏和旅游观光等行业,打造民族影视文化产业模式;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生产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创意旅游商品和创意工艺美术品,形成民族文化商品开发模式;融合前沿科技、现代医药、创意设计及营销等现代产业,“孵化”一批民族传统技艺生产、保护与传习基地;通过品味民族情调、体验农耕文化、享受田园生活等创意元素,开发生活与民族休闲乡村模式。这些跨界融合的实践,既为推动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会展品牌效应带来收益,也进一步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同时,要注意防止会展产业给民族文化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强势文化冲击带来的传统道德观念改变、腐朽落后思想带来的价值取向改变、一味迎合消费者而逐渐世俗化等。
四、健全政府牵头主导发展模式,重点扶持发展较弱的民族文化会展产业
政府主导会展发展模式,是强调政府背景下有组织的企业化运作,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地方政府为经营主导的会展产业发展模式。针对民族文化会展产业融合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政府部门应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坚持共同发展,就发展较弱的民族文化会展产业做好有针对性的帮扶。政府主导会展模式可以综合运用新兴产业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展目的地营销系统(CEDMS)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它是基于目的地营销系统(DMS)而提出来的,在开展具体的会展目的地营销过程中,通过整合基础设施、专业场馆、科技水平等各类资源,实现有效降低营销成本的目的。韩国光州是泡菜的发祥地,有“美味的故乡”之称,但它所在的全罗南道地区经济却非常落后。为改变这一状况,韩国政府决定一方面依托光州的汽车制造、光电子、食品加工等先进产业,大力发展会展产业来带动全罗南道地区旅游、酒店、餐饮、文化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打造品牌会展,依托泡菜发祥地独特优势,通过打造主题为“五千年泡菜之芳香,从光州走向世界”大庆典等系列民族文化会展品牌,使光州的城市形象迅速提升。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以节、会、展、演、赛的大会展概念,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跨文化特色的会展品牌,抓住每一次大型活动,尤其是国际性活动举办的机会,精心策划公关活动,加强正面宣传引起媒体和公众关注,不断提高民族文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宁夏依托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的举办,以其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与阿拉伯民族有着相近性和关联性,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与国际国内一流行业水准的高质量接轨。
五、多要素条件促进大会展产业,推动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并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围绕传统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文化企业和相关机构通过将民族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等方式,为社会提供规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活动,在一定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的集聚。民族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全新形式,需要突破省(自治区)、市(州)、县(区)的地域限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有针对性地与国内外相关创意企业进行洽谈合作,建设一批专业、精干、特色的中小型企业,同时需要建立合作联盟、集聚发展。传统的园区与游乐项目已很难满足游客消费的“胃口”,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在选择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时,更加看重的是新鲜感和体验度,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建设需要新技术的支持来实现,目前流行的VR与AR技术就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把民族特色更好地展现出来。要注重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在商业模式定制中量体裁衣,策划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主题公园,避免人云亦云式简单复制。桂林就是很好的例子,城市具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有灿烂的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得益于日益扩大的城市影响力和蓬勃发展的民族文化、便捷的航空铁路等交通条件、完善的会展基础设施、完备的配套服务、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扶持政策和“一带一路”新机遇,加上特色的山水环境,文化与山水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桂林“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的人文胜景。依靠优质旅游环境的桂林如今在会展发展上着重发力,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大力发展会展业,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魅力会展城市”、“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全国优秀会展城市”“中国最具魅力会议目的地”等年度会展业大奖,打造了“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系列品牌展会,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辐射带动了全市会展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技文,李桂明.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路径探析———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12
[2]唐婧瑶.重庆会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5,5
作者:王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