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的路径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28:48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24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播音主持行业本身具有语言传播的属性,能更好地将时代精髓和文化成果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本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现状,提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应从优化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浸润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推广,才能不断提升“准”播音员主持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出去。

  关键词:传统文化;播音主持;融入路径

  一、播音主持中的文化传承价值

  (一)播音主持文化价值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就是通过播音过程实现对文化的传播[1]。播音员主持人是媒体传播的先锋队,承担着传播社会文化价值的重任。播音员主持人在媒介传播中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个人的意愿,而是代表受众对文化价值的共同认知。播音主持是社会前进过程中的产物,其对文化价值传播的影响力,是由社会传媒的发展变迁决定的。因此,播音主持的文化传播行为、播音特点和个性呈现,对社会文化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文化软实力支撑,需要进行社会教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发展繁荣中华文化为前提,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需要输出中国文化,就需要听到更多的声音。而声音的传播,就离不开主持人的“鼓”与“呼”。主持人借助大众传播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大众传播有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这四个基本功能,其中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文而化之,化而文之。

  (三)播音主持拥有集中的话语权,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

  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舆论形成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播音主持要唱响时代最强音,发挥好喉舌功能,通过媒介展示和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比如央视的《中国记忆》《典籍里的中国》《非遗公开课》等一系列节目,无不践行着“旧邦新命”,坚守中华民族立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音员主持人用铁肩担负着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道义,用妙嘴唱响时代的风采与节奏。

  (四)融媒时代传播关系的重构,需要播音主持传声

  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相交融。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两微一端”加“一抖”,舆论场就像一个混杂的大熔炉,面对新业态新发展,文化传承挑战与机遇并存。播音员主持人在适应“短、平、快”的媒介叙事语言结构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以正视听、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出“文化传承”的声音,大众传媒话语权经历了由精英主义到消费主义的历史嬗变,更要通过播音员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传播话语权。

  二、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文化素养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培养的基石

  播音主持工作的主体是“人”,客体是通过报道、主持、采访、点评、演说等口语表达形式,通过各类媒介载体,在相关场景中进行传播,让大众了解传播目的和传播特定内容。因此,播音员主持人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对于有声语言创作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也是创作主体的核心优势所在[3]。“腹有诗书气自华”,靠的就是传统文化的浸染,更多的则是体现主持人的自身文化内涵。因此,衡量播音员主持人的重要标准就是文化素质。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是育人的核心要义,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以贯之,播音主持理应自觉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的责任。

  (二)传统文化为播音主持教学提供丰富的语料库

  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思想精髓、古圣先贤的典籍,还有六艺中的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古典音乐,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节日民俗等,无不为播音主持创作活动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播音主持以不同媒介形式进行创新性传播与弘扬的同时,记录着时代发展,同时也被这个时代记录着。传统文化与播音主持两者互相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姿多彩,使得播音主持创作内容与形式不拘一格,为《播音创作》《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音视频节目主持》《文艺作品演播》等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语料。与此同时,播音主持通过形式多样的有声语言表达,促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三)传统文化提升播音主持学生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

  主持人深厚的文化功底,外化为优美的即兴口语表达,是播音员主持人专业技巧的生动体现。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上,主持人在舞台上幽默精彩的点评,对各类诗句的灵活运用,无不体现播音员主持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有利于主持人应变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文化访谈节目、现场直播等环节,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才能在节目中做到游刃有余、妙语连珠。

  三、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生源质量有待提升

  近几年来,随着视听媒体产业的更迭,直播、短视频、知识付费等业态快速发展,融媒体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自媒体汹涌袭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行业经济增长点。播音主持就业岗位增加,播音与主持专业报考人数越来越多,招生数量越来越多,但相关的配套却没有跟上。播音主持专业生源大多是非美艺术类专业学生,学生经过艺术培训和艺术联考,艺考成绩差异不是很大,但文化成绩相对来说比较低,所以,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综合能力和知识结构就会跟不上专业发展需求。

  (二)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目前业界将播音主持专业分类划分为非美艺术专业新闻传播范畴。在对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有些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有的强调新闻采写技能、突出新媒体主持人技能;有的主持类、语言类课程占50%以上。而且这些课程内容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融入不够突出,大多都是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以及播音主持实训,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课程较少。另外,在公共选修课中,中国文化、中华诗歌、中国戏曲、艺术鉴赏等文化艺术类型课程开设不足,有些虽然开设了一至两门文化类型的课程,但在文化讲座、讨论互动、表演展示、视频播放、“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方法交替运用上还不够灵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将更多关注度放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上,而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播音主持专业老师主要是来自传媒行业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有的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硕士或者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的博士。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行业经验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但师资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播音主持专业老师教学信息化手段运用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播音主持专业老师除了要紧跟传媒行业一线动态培育人才,参与播音主持实践,做“双师型”老师,还需要用好信息化教学手段,比如通过灵活运用动画、视频、仿真软件、微课、全息投影技术等相关教学方法,创设和营造教学情景,推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第二,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知识结构需要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目前许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大多是播音主持专业出身,因此局限于这个单一领域,对例如科学、文化、艺术、哲学、法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涉猎较浅,学科壁垒依然没有打破。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的具体举措

  (一)优化课程体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过去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度还不够,想要将其融入播音主持专业中,需要在播音主持的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中单独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与教学模块。第一,单独设置中华文化类型课程。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地域文化等为主要教学内容,采取大小讲座、课堂讨论、情景模拟、动画视频点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建立文创产业丰富的教学资源库,阐发并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第二,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比如在《视频节目播音与主持》课程中,增加文艺晚会节目主持单元,以道德经典诵读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参与节目主持,用雅言传承文明,让经典浸润人生。在《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课程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元素,采访非遗传承人物,进行节目主持环节语言设计,让学生感悟非遗传承人的匠人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在《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中,可以选取优美的古诗词、四大名著精彩片段、古代文学等作为演播素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学生的心田。

  (二)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未来传媒领域将更加智能化。高校传媒专业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拥有“采、写、编、播、销”能力,又有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师资队伍,适应产教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人才培养需求,提升新媒体播音主持教育教学水平。首先,在教师招聘方面,除了要招聘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好,拥有一线传媒行业经验的“双师”教师,还应着重寻找具有传统文化深厚功底的教师,提高播音主持教师应聘标准。其次,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鼓励教师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微助教、蓝墨云班课、腾讯课堂等教学软件,借助动画、视频慕课、微课、全息投影技术等,或者采用翻转课堂创设和营造教学情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再次,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文化沙龙讲座。定期召集专业教师每月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进行互动交流,探讨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每一个播音主持专业教师都应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法学等各领域知识有所涉猎,以此构建播音主持专业教师“Π”型知识结构体系。最后,可以建立不同层级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联动机制。以播音主持为核心能力、以文化筑基,开展传统文化雅集活动,设立相关师生参加的文化赛事,比如诗歌朗诵会、古风配音、传统婚礼主持、直播+文化等实现赛训一体、教学相长,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老师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能力。

  (三)采用浸润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国学十二道,道道是精髓。国学四艺、儒学六艺,还有古代音乐、戏曲、古典文学、古代饮食、建筑、四大发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举不胜举。可以依托学习强国、学习通、幕课网等网络平台,采取“线上教学+线下实践”的教学模式,从文化角度多纬度熏陶和感染学生,提升其文化底蕴。可以设计包含有每日打卡跟读练习、课堂实践、课外体验、教学复盘等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浸入式学习,适应各种教学情境和媒介情境,适应不同语言传播情境[4]。比如以戏曲为例,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相关知识点后,由老师带领学生参与电视台戏曲节目录制,安排学生出镜采访,学生编辑节目内容发布微信公众号推文、发抖音短视频、发朋友圈,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之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以学生为本,知行合一,虚实结合,模拟情景,让学生走出教室,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网上观看《非遗公开课》《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优秀文化节目,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中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新媒介,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网易云等平台推送文创作品,通过采集、编排、播送一系列活动进行文化实践。这一系列举措在提升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增加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播音主持学生文化素养。

  (四)引入独立的传统文化课程考核

  为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是否合格,同时检验教师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况,应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设立单独的传统文化课程考核体系。除了对学生日常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以外,还可以设置相关具体考核环节。要求学生策划一场传统文化的节目主持。在进行节目策划前,可以给出文化节目参考方向,例如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国学四艺、儒学六艺、非遗传承、诗词歌赋、中国戏曲,古代宫廷、名臣往事、中华奇观、博物馆、精彩典故、古代礼仪、风趣俗语、成语故事、文学趣谈、儒释道、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问道古楼、弘扬家风、孝道文化、瓷艺人生、手工、中华老字号、地方志和风土人情等选题,让学生撰写节目策划方案。在《视频节目播音主持》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以社教类节目为例,如果学生选择的是“汉服文化”,学生采取“演播室+户外采访+体验试穿+情景演绎”模块进行节目串联,就需要由外到内都充分运用汉服文化元素,从汉服的形制、汉服的妆容、汉服礼仪、汉服运动、复兴汉服意义等方面巧妙设计环节,还要对古典背景音乐的运用,场景舞台的搭建等进行全方位设计,并从主持人的串词、主持人仪态、嘉宾讲解、故事串联、情景演绎等方面全方位考核,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老师在考核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切入,以项目或活动加强实操考核,考核播音主持专业技能,要求学生脱稿主持,做到“无稿播音出口成章”[5]的有效话语传播。重点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是否足够深入,是否有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五、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传统文化都不应该被丢弃。而且播音员、主持人因其文化价值传播的特殊属性,更应该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自觉担起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因此,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播音主持专业特色实践实训课程的“试金石”,只有“准”播音员、“准”主持人掌握了传统文化精髓,并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优秀文化作品,才能真正实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2.0”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斯琴毕力格.播音主持中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J].科技传播,2015(23):172-173.

  [2]林陈芝,姚喜双.新闻播音的文化传承研究[J].现代传播,2017,39(06):14-15.

  [3]刘洋.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意蕴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22-23.

  [4]肖思为.移动优先导向下播音主持专业全景浸入式在线教学实践[J].传媒,2020(16):83-84.

  [5]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57-58.

  作者:谭迎春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