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开启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序曲。自此,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陆续实施了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比如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意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行业优秀人才。于是,传媒市场呼唤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2013年6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颁布了《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筒称《意见》),对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规划,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它是各高校新闻院系实施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文件。自此,国家级、省级、校级等3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陆续展开。由于该计划实施的时间不长,没有先例,如何才能取得实效?这不仅是重大实践问题,也是重要理论问题,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去探讨。
一、明确理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
市场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导向性,尤其是世界一体化、经济多元化的当代人才市场。包括新闻传播人才在内的传媒类人才教育当然也不可能不与市场接轨。当下,受传媒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在传媒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培养类型上,主要体现为三种取向:一是培养传媒研究性人才,以满足传媒学科建设和传媒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研究和教学人才,比如一些办学历史较长的研究性高校;二是培养媒体行业的中坚力量,致力于培养适应传媒行业要求的高素质行业专门人才,比如一些传媒行业特色性高校;三是培养泛媒体行业人才,以满足当前非传媒机构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比如一些新办本科院校。如此看来,如何理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各高校因自身条件和特色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不过,依据《意见》精神,不论选择上述哪种取向,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都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即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立场坚定。同时,必须具备4个方面的素质:(1)富有社会责任感;(2)具有敏锐、正确的思辨能力;(3)能从容适应科技的飞跃进步,熟练运用高新传播科技手段从事新闻传播工作;(4)具备专精的新闻传播的专业实务技能及理论素养。
换一个通俗的说法,所谓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两个特质:“愿做”和“能做”。“愿做”就是指学生要养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命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对社会充满兴趣,养成高度的传媒自觉;“能做”就是指学生“必须在市场那种挑剔的目光下接受选择,既要有真才实学,又要有使市场‘一见钟情’的才能。”总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能坚定地坚持马克思新闻观,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崇高的职业理想,且学养深厚,具有跨学科、跨媒体的视野,能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形成“一专”的同时,还要练就多种能力,成为全媒体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充分认识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与变革带来的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需要新闻传播恰当地扮演减压阀的角色,主动为减少或化解社会矛盾尽其所能。而且,越是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就越是集中多发,媒体就越要勇于担当,越要敢于面对社会乱象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另外,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带来了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导致传媒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融合巳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的主流。关于媒介融合,美国密苏里大学布莱恩?布鲁克斯教授早有预测,他说:“关于未来的新闻工作,我们有一种大胆的设想,媒体将大规模合并与联合。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媒体将穿越不同的形式,打破藩篱,创造出媒体融合的新平台。”而媒介融合的结果,即是催生了传媒市场对两类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前者强调新型的媒体管理者必须熟悉新闻、知晓技术、懂得管理、长于策划;后者要求传媒人才必须是“多面手”,就像美国媒介综合集团那样,所融合的媒介都是同处一地的地方媒体,外出采访的记者技能全面,既能为报纸撰写文字稿件、又能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还能为网站策划、写稿。
由此看来,当下的传媒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宽广的理论视野,以及掌握多种传媒技术的强大动手能力。
目前的现状却正如上海大学吴信训教授所说的那样,无论是传统大众媒介的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最新媒介的因特网,一方面面临着“求职者如潮”,一方面又都在惊呼“急需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不少高校新闻院系固守传’统的新闻教育观念,缺乏媒介融合的视野,新闻人才教育未能充分考虑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这也正是教育部、中宣部联手部署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动因,其目的就是要不断深化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市场对全媒体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三、深入反思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主要方式
据调查,目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方式主要有3种:实验班、虚拟实验班、常规班。
实验班主要在全校非新闻学专业学生中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独立成班,有统一建制。这种形式容易管理,好落实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但需相关条件支撑,特别是需要学校大力支持。比如南昌大学实行跨学科选拔、精英式培养,其实验班学制4年(2+2,即前两学年在非新闻系学习,后两学年在新闻系学习)。长沙理工大学实验班,通过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作,采用“3十1十1”的培养模式,即国内读3年,美国实习1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实验班主要采取目标驱动、项目引领、团队合作等培养策略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合作培养等方法。
虚拟实验班,顾名思义,是不具独立建制的班级。一些暂时不具备开设实验班条件的学校常倾向于在同一届的新闻学专业中挑选部分基础较好的、或者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组成虚拟实验班,即形式上的实验班。平时由原班级管理,按原班级形式上课,只有在“开小灶”的时候(比如举办特色讲座、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实施项目化训练,组织新闻沙龙等等)才临时组成班级开展活动。这种形式,除举行特色活动之外,不好统一管理,难以进行系统的课程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常规班是指高校新闻院系面向新人学的新闻学专业自然班学生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这种培养方式,不存在选拔,能照顾到所有学生,体现出一定的教育公平,而且便于管理,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等改革与创新上也比较容易整体推进。但这种全员式的培养,人多面广,一些特色活动,特别是一些实践创新活动难以组织实施,势必会影响计划实施的效果。而那些基本功扎实,有一定兴趣和专长的同学却很难有机会得到“特殊照顾”,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有违“卓越计划”的精神。
这3种方式各有优劣势,相比之下,实验班是其中相对容易操作,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应该加以推广。.当然,高校新闻院系由于多种原因存在不少差异,各自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应因校制宜,不可一刀切。
四、积极探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重要路径
毋庸讳言,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新闻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
(一)认识新闻传播新常态,转变新闻教育观念
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传播使得纷繁的信息扰乱了我们获取系统化知识的视线,传播变成了简单的信息堆积,而非系统的知识阐释,以致我们缺乏认识世界和反思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带着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去审视新闻教育,思考如何摆脱信息堆积,克服现象性描述,将信息变成知识。显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进行新闻教育观念的反思,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新闻传播的新常态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就时下的媒体生态看,新闻院系必须在马克思新闻观的指导下,实现以下几个转向:由简单的信息堆积转向系统的知识阐释;由以学科为中心,重学术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重实用;由车间式产品生产培养方式转向市场化产品需求培养方式;由关注单一媒介转向注重媒介融合;由单一型人才(采编)培养转向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培养?,由专注本土化转向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
(二)探索校媒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高校与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新模式。校媒合作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现实人才的需要和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学界和业界要通力合作,深人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新闻院系应与所在地城市的新闻单位(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合作互动,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共同创新实践教学。在双方的合作互动中,新闻单位与新闻院系均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体,实现校媒合作常态化、校媒交流经常化。校媒共建,打造强大的新闻传播人才培育场,尤其是要借助媒体的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合作,我们不仅要夯实学生的新闻基础理论知识,培育学生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宽广的专业视野,而且要把学生打造成能适应市场,能应对媒介融合的“一专多能”的新型跨媒体应用型人才,从而很好地服务时代,服务社会。
(三)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教授就我国当下的新闻教育提出了几条中肯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新闻专业课程,以使新闻教育更加专业化;二是进一步加强新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三是全方位引人新媒体的理念和实践;四是拥抱、鼓励和提供跨学科的课程m。孙志刚教授的4条建议中,有2条强调了课程建设,可见,新时期的新闻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重视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高校新闻院系在与媒体联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媒介融合的市场促使高校新闻院系必须重视通识选修课,夯实大类平台课,整合专业理论课,强化基础和专业实验(实训)课。这里特别强调要将那些附属于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实训)课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从易到难,逐步提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四)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创新实践教学主要体现为建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及相应的考核体系。可以尝试把传统的隶属于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实训)剥离出来,将其与其他零散的训练进行整合,分类形成独立完整的实验(实训)课程,构建由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专业性实验(实训)课程和综合性实验(实训)课程构成的进阶式的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名称,明确课程内容。
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是指传媒类各专业学习与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性训练课程,比如非线性编辑相关软件(图像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简易动画软件等)的操作与应用,摄影(摄像)人门等。专业性实验(实训)课程是指与新闻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旨在提髙专业技能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在基础性训练的基础上开设的与专业理论课程相匹配的实验(实训)课程,比如《新闻采访实验(实训)》《新闻编辑实验(实训)》《新闻摄影实验(实训)》《新闻摄像实验(实训)》等。综合性实验(实训)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性技能和专业性技能之后才能进行。这种综合性实验(实训)不宜设计固定的课程名称,一般应因时、因地、因事以“专题性训练”“项目性训练”等形式进行。
实验(实训)课程考核必须坚持能力本位,应该围绕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构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拟定合理实用、操作性强的课程考核指标,确保课程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实效性。
(五)改变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眼下,高校专业教师结构的分裂是个普遍现象,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新闻学专业也不例外。受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影响,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结构分裂,师资结构性矛盾明显:一是专业教师为追求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而潜心理论研究,而忽视行业实践。不少讲授新闻业务的教师,整天封闭在象牙塔里,可能根本就没做过新闻工作。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和外面的行业实际严重脱节。二是有思想、懂技术、实战经验丰富的资深媒体人士,不愿到新闻院系任教,或者即使去了,也很郁闷,因为他们的学术研究相对薄弱,很难过职称这一关。正因为如此,《意见》才特别强调“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逐步推动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结合。”现在的关键是要将“千人计划”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另外,除“千人计划”之外,“请进来,送出去”应该成为高校新闻院系和媒体单位人才交流的常态。这些办法是解决目前高校新闻院系师资力量结构性矛盾,加强技能型教师力量的有效办法。
国家新时期的人才教育培养战略已经确定,政府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号角已经吹响,行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序幕已经拉开。在此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的序曲也巳奏响,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要积极思考和探索该如何推进,如何取得实效。和其他专业卓越人才教育一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是新形势下新闻教育的新课题,没有先例,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模式,学界和业界要携手奋进,积极思考,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改进,努力探索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所需要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理想方式和科学方法。
作者简介:姚道武,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媒介与社会、传媒教育。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