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救人、维护人类的健康是医学起源和发展的目的。由于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并不只是自然科学,而是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综合性科学。最近几年来,日益增加的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大众舆论及媒体谈论的诸多热门话题之一,而人文医学执业能力欠缺就是导致医患冲突频频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医学规范的人文执业能力,一般来说是指医务人员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生存、发展,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目标,不断追求人的生命价值、自由、尊严的一种精神素养。
1.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具体指人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及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其内化为人的身心所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
多数医学院校都非常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校训中就可以看出,如潍坊医学院的校训“厚德”、滨州医学院的校训“仁心妙术”等,都是其弘扬人文精神的体现。根据2009年一项关于山东省内医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显示,医科大学生应有的文学修养过低、历史文化知识贫乏、道德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这一调查表明目前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总体来看并不乐观。
1.1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
1.1.1 知识面狭窄,人文知识缺乏
医学生存在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哲学知识掌握相对不足;语文素养不高,病历书写错别字多,格式不规范;艺术修养缺乏等状况。据统计,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类课程仅占总学时的7?8%,对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提出了建议。进而导致了医学教育上一定程度的人文空白。
1.1.2 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缺乏公交汽车上遇到老弱病残孕者,部分医学生把头扭向窗外或者假装睡着;在学校餐厅就完餐后,空手而回,留下满桌子的残羹冷炙。这些行为表明,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医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情操。某高等医学院校对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赞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者达20.1%;赞成“有钱能使鬼推磨”者为18.4%;认为“重义轻利”不合潮流者达31.9%;反对“以德为优而不为贫所忧”者达54.5%;还有33%的学生认为应“考虑个人利益,追求实惠”;仅有21.1%的学生赞成“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上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医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1.1.3 创新能力不足,创造性思维受限对于前人总结的成果一味照搬,只是对他人方法的简单应用和重复,对他人已完成的工作做进一步地证实,缺乏自己的见解;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并没有深入地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明已知的结论,缺少创新。
1.1.4 沟通交往能力不足,集体主义精神欠缺
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不愿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对他人缺乏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喜欢特立独行,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
1.2 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1.2.1 受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医学生对社会趋向多元化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做好武装自己的准备,从而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和道德观的淡化。
1.2.2 受传统教育模式和落后的医学观念的影响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我国医学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实效性差、教育形式单一,缺乏与实践及专业的结合等因素影响,致使医学生综合能力水平欠佳;学校重医学专业知识灌输,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的倾向严重,致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先天不足而后天不补,教学方法的缺陷和教学内容的不合理造成了医学生社会理解能力不强,由此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普遍低下。
1.2.3 受医学生个人素质影响
由于各种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各有不同,以及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观念的渗透,使得医学生的人文能力提高受到限制。因此,相对于客观因素而言,医学生自身的个人修养、道德观念、判断能力等才是导致其人文素养缺失的根源。
2.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2.1是医学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然而,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学院校的教育过程,医学教育中依然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既是适应和实践“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又是医学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
2.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如今,医患矛盾突出,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日渐减弱已成为当今时代不可小觑的现实话题之一。而医学生由于缺少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及社会经验不足,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和矛盾。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将有助于医学生从业后规避医疗风险的发生,妥善解决和处理医患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设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社会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此,形成培育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社会共识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认识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将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3.对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医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迫切性,笔者认为应从社会、医学院校和医学生3个方面结合,共同提高我国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
3.1社会方面
3.1.1 加大对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投资力度
各级政府应对高校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教学及科研条件,加大对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基地的经费支持力度,使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教学基地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为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3.1.2 加大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培育力度
临床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临床的第一步。临床带教医院必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临床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强化“以病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及医学生实施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意识。
3.2医学院校方面
3.2.1 转变医学教育观念
应充分认识到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落后的医学观念。通过在课堂上讲授对患者进行面谈诊断的技能,与患者进行非语言交流,共同确定治疗计划,在应急状态下的心理与医疗处置方法,向患者通告不幸消息的艺术以及应对多疑患者的方法等,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3.2.2 完善医学生培养方案
科学地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加强文理渗透和交融,一般来说,大学都应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文化基础课程。此外,还应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哲学》、《卫生法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作为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这些专业课程应以拓展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人文医学执业能力为导向。
3.2.3 注重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引进、培养、交流等提高教师素质,合理配置师资,高度重视人文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对医学生的行为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打破对学生说教多、关爱少,打击多、鼓励少,板脸多、笑脸少的局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3.2.4 构建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考核机制
学校应根据学生在人文学习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严格考核,将其考核成绩记入学籍档案,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与学生奖学金、争先评优等挂钩,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提高自身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重视。
3.3医学生个人方面
3.3.1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医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体会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重要性,让人文素养内化为本身的内在品质,提升自身的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只有把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医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伦理决策能力,为今后的依法行医、和谐行医打下良好的基础。
3.3.2 注重临床实习过程
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妥善处理现代医患关系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医学生应从根本上重视实习过程,通过实习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促进自身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医学执业能力。
3.3.3 努力学习卫生法律知识
通过学习卫生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卫生法的精神实质,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和患者的合法权益。培养恪守义务、主张权利的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对于从事卫生工作的医学生来说是不可缺的。
作者:王成磊\程乐森2,许建强1(1.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山东潍坊261053;2.潍坊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山东潍坊26105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