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已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加上医疗技术的逐渐进步,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改变,老年人患病的几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群体[1],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行性改变,其躯体及社会适应性也发生了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2],对于患有疾病的老年患者,这些因素更会影响他们配合医学检查和治疗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疾病的治疗和恢复,而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不良的心理刺激,防止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能更好地让老年患者配合检查诊断,有利于老年疾病的康复[3]。本组研究回顾性评估分析本院1366例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类型和心理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指导老年患者的临床心理干预,以促进老年患者疾病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内科疾病患者1366例,其中686例为男性患者,占全部病例的50.2%,680例为女性患者,占全部病例的49.8%,年龄60~98岁,其中13例患者为90岁以上。
1.2 心理评估 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反应、家庭环境和其他社会经济条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评估患者的心理类型,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再根据所确立的患者心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给予心理干预治疗措施。
1.3 老年患者常见心理状态分析
1.3.1 紧张、焦虑、不安 这是住院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状态,在患病后,患者往往因为疾病的病痛或突然改变的陌生医疗环境而加强自身感觉,同时也因为对自身所患疾病的不了解,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担心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恐惧自己在多方面储备不足,不了解疾病和治疗的基本知识使得他们的紧张和不安心理日益加重,有时甚至会拒绝承认自己有病,抗拒治疗和检查,这样会导致患者的治疗受到延误,从而影响、加重他们的病情。
1.3.2 孤独、抑郁 老年患者常由于性情偏执、适应能力较差而对医疗过程产生孤独、抑郁的情绪,更因为住院脱离原先的生活、工作、家庭环境,与家人分开,对经济、生活能力的担心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他们更加孤独、抑郁,甚至悲观。部分老年患者会因退休而感到突然的心理失落,产生自卑感,从而进一步发展为抑郁和孤独。如患病时间较长,疾病的苦痛和治疗不显效会给老年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易使老年患者的抑郁、悲观情绪进一步加重,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失常。
1.3.3 漠不关心心理 多发生于治疗长期无效或慢性病、晚期疾病的患者,患者常常对治疗和病情产生无理的怀疑和猜测,不信任医务人员,对治疗失望,对死亡恐惧,从而产生这种消极心理,用漠不关心的态度看待治疗。这样消极的心理不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会削弱患者和疾病斗争的精神毅力,会对患者疾病的恢复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
1.3.4 依赖型心理 这类患者没有以焦虑为主要表现,也没有焦虑、忧郁、焦虑的症状,这类心理类型的产生通常是由于患病后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活动和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再加上患病使老年患者心理防护能力降低,从而使老年患者对医生和周围人群产生过度依赖,忽视治疗的实际性和现实困难,一旦治疗出现困难或意外,他们的心理将会受到严重打击。
1.4 心理干预治疗
1.4.1 语言治疗 积极、乐观的谈话能为老年患者营造愉悦的治疗环境,医疗工作者在和患者交谈时,要尽量使用医学术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要细心发现患者谈话中透露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治疗。
1.4.2 做好医疗宣教 热情的宣教态度能使患者感觉到受重视、被尊重,详细、科学的医疗知识宣教能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多举行健康教育讲座之类的活动既能使患者之间增加交流,彼此鼓励,减缓住院期间的孤独感,又能使患者加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增强对医学治疗和疾病恢复的信心,从而减轻患病的不良情绪和压力,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检查,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4.3 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 除了语言方面的心理干预,非语言类的心理干预治疗也同样重要,这体现在眼神交流、肢体触碰等面部表情和动作上,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抑郁心理能通过这些非语言技巧得到减缓,从而能以一种健康积极地心态面对疾病的治疗。
2 结果
在1366例老年患者中,有1233例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90.26%),916例孤独、悲观型患者(67.06%),5例漠不关心型的患者,11例依赖型心理的患者,通过科学心理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治疗后,有741例的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缓解,占60.1%,492例焦虑、紧张、不安型患者减轻,占39.9%;有534例的孤独、悲观型患者缓解,占58.3%,有382例的孤独、悲观型患者减轻,占41.7%;漠不关心型的患者降为3例;依赖型心理的患者降为6例。
3 讨论
老年慢性疾病和其不良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患病老年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不同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及心理具有不同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心理护理对于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起着积极的作用[8],在经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治疗后,不同类型的患者消极心理情况均达到减轻和缓解,说明心理干预舒缓了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使患者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9],通过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多方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致病的心理因素,防止疾病的恶性循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在面向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心理干预治疗措施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对易于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老年患者人群,临床治疗上应尽早采取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医疗工作者应在日常治疗中应重视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根据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对患者整体的心理状况和所属的不良心理类型进行评估,给予合适的相应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同时应用专业、细致耐心、热情的态度做好对患者的疾病知识宣教,以减缓患者对治疗的不良心理,使患者增加信任感,减少不安全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参与治疗和检查,从而能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和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汪志红.从老年心理疾病的治疗护理谈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5):308.
[2]岳秀娟,袁左鸣.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人格状况的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923-4925.
[3]王萍.对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4):131-132.
[4]王翼,封颖璐.部队离休患病老年患者抑郁心理与相关疾病的关系[J].中国康复,2009,24(5):331-333.
[5]汪雅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8):42-43.
[6]张丽波,刘燕.浅谈老年患者护理心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6):83-84.
[7]徐风杰,姜颖,王淑云.干部病房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1):297-298.
[8]王丽华.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105-106.
[9]颜麒麟,梅方.老年手术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2010,22(6):1150-115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