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中医用啥中草药调理,消化系统疾病中医疗法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6 18:12:42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67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中医七情学说渊源于《黄帝内经》,七情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未明确提出,但七情学说所论述的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巳经成熟。《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八种情绪,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畏。指出情绪是由五脏精血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jhr.com.cn

广泛的论述了七情的生理,病理和七情病症的治疗。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概括,认为“畏”与“恐”同类,在宋朝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提出“七情”的概念。形成七情学说,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实践。

  

  1.七情的中医论述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七情活动是以脏腑为基础,心神为依据,和人的先天禀赋,后天修养,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密切联系,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七情的产生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因素,即人的因素(心神)和外界的物质因素(外界事物刺激)。七情的产产生的内在因素,其次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包括社会的,自然的种种事物的刺激。能够被感知的外界事物是七情产生的外程,其次是心神的反应过程。

  

  七情学说认为,七情是以五脏精血为基础,由神化生,和五脏气血活动有因果关系,是建立在人体生理结构基础上的高级精神意识活动,是正常人所必具的功能活动。是一种反应状态;心理过程,有先天的根源,又有后天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先天禀赋素质,又有后天的生活、自然、社会环境,道德水平,智力髙低,社会经历,人生变故有密切联系。正常的七情活动是人体生理机能的外现,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的表达方式,是本能的反应,受人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七情活动如果在强度和时间上过于激烈和持久,超过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则具有致病性,致病力和人的先天禀赋,气质类型及人生变故有关。

  

  《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不能独伤人”等观点,强调了人体的抗病能力。做为致病因素,七情致病也取决于人体的内部因素,取决于情感的趋向性和敏感程度。七情活动过于持久和激烈,影响人体脏腑机能,气血功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的七情病因,因为情绪和脏腑的亲和力,内在联系而导致相应的脏腑发生病变。七情致病,主要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气血不和,经络闭阻而发生病变。疾病发生的主要过程为:(1)气机紊乱,气机失调。(2)脏腑功能失调。(3)神志异常。

  

  《黄帝内经》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缺,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也…”“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则气结矣。”⑴

  

  2.七情与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依中医脏腑理论,大致归属肝,脾,胃,胆,大小肠等脏腑。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七情失调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肝胆管结石,胰腺炎,肠炎等等。

  

  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藏血,怒动于心而应于肝,大怒则伤肝,使肝气生发而上逆,发生以肝气逆乱为主的病理变化。肝气横逆可伐脾胃,脾运失调,胃不受纳。肝气郁滞,气滞血振,气郁化火,灼津成痰,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症。

  

  思则气结,是指脾气郁结。思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发生于心而应于脾。脾主运化五谷、水湿,思虑过度,脾气郁结,运化失司。脾气郁结,肝气不舒,气血、水湿郁滞,水谷不化,停滞体内而发生一系列病症。

  

  七情学说认为’由于情绪过度,持久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k功能紊乱,经络闭阻。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气郁化火,耗伤津液,灼津成痰,痰湿内停引起脏腑发生病变,出现呃逆,呕吐,腹泻,黄疸,腹痛,噎隔,徵瘕,积聚,呕血等病症。因此在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对七情在整个病程中的作用要有足够的重视。药物、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但情绪调节在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在缓解病情,改善症状,预后都有其独特的疗效。

  

  3.消化系统疾病病程中常见的情绪表现

3.1思虑过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压力大,长期精神压抑,情绪低落,心情郁闷,不良心情的得不到释放,心态不能改善,气机不舒,肝气郁结,脾运失调,气血功能紊乱。

  

  3.2愤怒无常性格相对急躁,外向,遇事不够冷静,容易生气,发火。平时肝火旺盛,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克伐脾胃,水湿蕴结成痰油,聚集停滞体内,阻塞气血运行,导致疾病的发生。

  

  3.3忧愁哀伤忧伤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和人的气质,性格类型有关,多愁善感型。忧则气结,叹息伤肺。肺气不宣,津液不能布达,营卫不和。耗气伤阴,阴虚火旺,灼津成痰,痰浊阻肺,百病由生。

  

  3.4悲忿不已遇事不能化解,爱钻牛角尖,经受不起挫折,精神承受能力较差。悲则气消,损伤真气,中气不足,中气下陷,阳气不举,气血运行缓慢不达,脏腑得不到温煦,脏腑功能失调。

  

  4.消化系统疾病的情绪调理

  

  所谓七情病症,就是以七情为病因病机所发生的病证。有些病症是由一种情绪为病因,但大多数病症,是由多种情绪互相反复,交叉作用下发生的,所以对七情病证,应以整体的观点来认识病因病机和治疗,以及人的先天禀赋,气质类型,后天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

  

  4.1心理治疗

  

  4.1.1五情相胜法:《黄帝内经》“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悲当为忧)。在此以五情配五脏,五脏配五行,按五行生志原则,提出五情相胜的理论。

  

  案例1:《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韩丞相疾,天方不雨,更十医罔效。左友信最后至,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曰:‘某日当雨’。竟出。韩疑曰:‘岂为吾疾不可为耶?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既而其夕果雨,韩喜,起而行于庭,达且,疾若脱去。乃召左至而问之,对曰:‘公相之疾,以忧得之私计公相忠且仁,方今久旱。必为民忧,以旱为忧,必以雨而疗,理固宜然,何待药而愈邪!此亦《素问》喜胜忧也’”。

  

  4.1.2静泰安神法。《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上古天真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提出了静志安神的治疗方法,道家的养生术,气功皆属此类。

  

  4.1.3转移志向法:《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灵枢•杂病》所说:“哕,……大惊之,亦可已”[1]。提出了转移患者志向,变换精神状态的治疗方法。

  

  案例2:《续名医类案》:杨贲亨治一贵人,患内障,性暴躁,时时持镜自照,计日奏效,数医不愈。召杨诊,曰:公目疾可自愈,第服药过多,毒已流入左故股,旦夕间当发毒,窃为恐其忧之。即未,贵人旦夕视左股抚摩,唯恐其发也,久之,目渐愈而毒不作。贵人以杨不验,召讨之。对曰:医者意也,公性躁欲速,每持镜自照,心之所属,无时不在于目,则火上炎,目何由愈?故诡言令公凝神于足,则火自降,目自愈矣。兵贵诡道,惟医亦然。贵人曰:良医也。厚礼而遗之。

  

  4.1.4说理开导法:《灵枢•师传篇》:“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提出了以说理开导的方法打动其心,使患者从病痛中解脱,恢复精神状态的方法。如杯弓蛇影的典故。

  

  4.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机体所发生的病理改变,通过药物的作用,改善气机的运行状态’调整脏腑功能,清除病理产物,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状态,在临床上辨证论治’选择恰当的方,进行药物治疗。可以选择中药来治疗情绪疾病。

  

  因为七情致病,主要引起脏腑气机紊乱,气滞血瘀,气郁化火,耗伤津液,灼津成痰,水湿内停,经络闭阻,因此在治疗中以调理气机,理气活血,舒肝理气,舒肝健胃,理气化痰,养阴生津,活血通络为主。临床上有大量的方剂可供选用。情绪调理与药物治疗结合,一表一里,在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治疗中,消除病因,恢复脏腑气血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张常青,张聘年,徐元春作者单位:730050 甘肃省兰州市中医医院(张常青、徐元春);733299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聘年)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