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晶,不仅对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世界科学进步发展也有深远影响。因此,在积极搞好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对中医学进行溯源追本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发展和确立,被公认为《内经》的问世,它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内经》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和诊断治疗学说都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而这些学说和哲理观念都可以从《周易》中看到它们的踪影,因此说《内经》和〈周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内经》和《周易》的整体观同出一辙及医理源于《易》理实有一定道理。以下是整理的周易与中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阴阳五行学说,是自古发展的一种哲学思想,历来为我国古代科学所运用,同时也为古代医学所运用。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阴阳的概念,当时盛行卜卦,而《周易》八卦是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乾为天,坤为地,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概念。《周易·系辞下》中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周易·系辞上》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阴阳,是人们把复杂的万事万物概括为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内经》吸取了《周易》有关阴阳理论的精华,并把这种阴阳辨证哲学思想应用于指导医学实践,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i论〉、七篇大论等,对阴阳理论都有精辟论述。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离合论》还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些论述,都概括了阴阳之间的关系,并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同样,人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也不例外,都有阴阳一说。比如,人体背为阳,腹为阴;体表属阳,内脏属阴。同是内脏,又有阴阳之别,如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同时,《素问。阴阳离合论》还以“阳予之正,阴为之生”来说阴阳是根本阳是主导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之间的主导关系,也说明了阴阳绝非一成不变的概念。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CufebbS.net
这些论述都说明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两个方面是相对平衡的,身体处于正常状态;一旦阴阳失去平衡,人体就会生病。因此,中医理论强调治病就是调节阴阳,使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综上所述,可见《内经》和《周易》的阴阳学说完全是一脉相承,而《内经》的阴阳学说比《周易》的阴阳学说更具体,更有实践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内经》的阴阳学说既继承了《周易》的辩证哲理思想,又发展了它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观念。五行的概念原始于《尚书·洪范>。该书在谈到洪范九畴时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变)。土爰稼樯,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可见,五行就是五种基本物质,并认为客观世界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组成,并各有属性和功能,是客观存在,一点也不神秘。但是,阴阳和五行,开始并无联系。战国后期,邹衍首先将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记载:“邹衍乃深观阴阳消息……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其中既谈阴阳,又谈五德,而五德就是指的五行。《周易》纳入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并被《内经》系统地引入了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分析人的生理和病理及进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五行学说所以引入医学,不仅在于这五种物质本身,主要还在于它们的不同属性和相生相克的关系。古人说为,客观世界由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并且水能使草木生长,叫做水生木;木能燃烧,故曰木生火;草木燃烧的灰烬可以化为泥土,因而称火生土;土中可以埋藏金石及各种矿物质,故曰土生金;金属又可以熔化为液体故曰金生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叫做相生。但又认为,水能灭火,称为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属,故曰火克金;金石可制成刀斧砍伐木,叫做金克木;树木长入泥土吸取营养物质,或用木梨翻地,所以叫木克土;土又可以筑堤堵水,故曰土克水。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相克。《内经H己载,世间各种事物,包括四季气候变化,人的生理和病理乃至精神情志状态,都可以拿五行相配。以四季而论,为了和五行相配,便从夏季分出一个长夏,于是春为木、夏为火、长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以五脏相配,则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以五志相配,则木主怒,火主喜,土主思,金主悲,水主恐。以五味相配,则木味酸、火味苦、土味甘、金味辛、水味咸。如此类推,还有很多。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内经》认为人的脏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都是说明人体各脏腑之间的功能要维持平衡;既不能不及,也不能太过。“亢则害,承乃制”,“害则败死,生化大病”等论述也是讲的五行生克理论,为了防止某一脏器功能太过,就得有所“承”,也就是有所制约,否则便会生病。阴阳五行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内经》把阴阳五行相提并论,用来说明人体脏腑各器官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彼此相依,互有联系。这种整体观念和《周易》认为人和天地自然成为一个整体是完全一致的。
整体观是系统论的核心,系统论是把握整体和部份动态关系的理论。中医学的整体观强调人和自然、社会为三维统一体并把这种统一的整体视为一个系统。因此,在重视人体自身统一的同时,更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而《周易》八卦,六十四卦都是完整的系统模式。其中六十四卦每一爻的变化都影响着六十四卦,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任何一个局部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变化,足以说明该系统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同时,这种系统模式又体现在对人、自然和社会的三维一体的认识上,这和中医学的人和自然、社会的三维医学理论完全吻合。
在《周易》中,整体观的基础是圆道,所谓圆道,是指宇宙存在着圆的运动规律。《周易》六十四卦是一个大圆,每一卦六爻是一个小圆,一切都充满着圆的循环。《易·系辞》所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又曰,“往来不穷,谓之道。”这些论述都说明《周易》的圆道是一种动态的循环,宇宙万物在进行着周期性往复,也说明人和自然、社会这个系统不仅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整体并在动态变化中得到调整和新的平衡。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正是源于这种圆道思想,强调阴阳互辅、五行生克制约。可见,中医学理论的形式和发展,也是一种圆道现象的理论升华。
《周易》的整体观和圆道运动规律,其实质就是对立统一或平衡统一观的体现。太极图是一个典型的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缩影,它不仅表现了事物的整体性和运动性,阴阳消长盛衰是均衡的、对称的并且是相互补充的。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和《周易》的阴阳平衡观是完全一致的。此外,《周易》还提出“中和”观,以此达到平衡。《内经》强调阴阳和调,正是受《周易》“中和”观的影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些论述说明阴阳和调则治,阴阳不和则乱。和即平衡之意。纠正不和的方法是调和,SP“以平为期”。和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中的应用最广的治疗大法,如和解表里,调和营卫,调和肝脾等都属于和的范畴。此外,调整阴阳,纠其偏衰,补偏救弊,适其寒温以及和调气血等亦属于调和的治理方法。调和的目的就是平衡阴阳,而阴阳之道是《周易》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灵魂,可见医理源于《易》理是必然的结论。
《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丰富的内涵和唯物辩证思想理深意宏,它的思维模式和原理直接影响着我国各种学科的发展,中医学更不例外。可以说,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等各种学说无一例外,都是源于《周易》的基本原理,故有“医源于易”之说,也可以看出它们的相通之处。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为道,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成为易学的基本哲学原理。《周易·系辞上》中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并以此来认识客观世界,把天地、日月、昼夜和明暗等都用阴阳来概括,还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其刚柔乃阴阳之义,说明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本。《国语·周语上》中记载了伯阳对地震的解释,就是应用阴阳转化的道理,他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从中可以看出,《周易》认为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同时还强调“交感”是变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天地交而万物通,”而“天地不交万物不兴”,以及“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思想灵魂。这些思想都说明了阴阳相易而化生万物,并指出“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天地之交感而来,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交而万物兴”,强调通过变易交感而求新生和新兴。
《内经》论述的基本原理,完全接受了《周易》的哲学思想,也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医学实践。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中都体现了阴阳互相依存的规律。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纳入阴阳对立统一的世界,并使这种哲学观点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
《内经》是一部医学巨著,具有丰富精深的医学哲理,是中医理论的奠基,而《内经》中所有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及疾病预防养生学说等,皆源于《周易》的基本哲理。在《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和七篇大论中都可以看到医理源于《易》理的踪迹。由于《内经〉充分纳入了《易》理,并创造性地得以发展,使中医学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因此,在中医学研究方面,不断探索《内经》和《周易》的血缘关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顾凤琴\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