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忠诚度 组织社会化 薪酬体系 激励机制
影响员工忠诚度的因素可以分为员工个人因素、企业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大类,涉及到员工自身特征、员工对企业及环境的认知、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企业文化、工作环境、领导方式、给员工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员工与企业的心理契约是否一致、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企业裁员措施、外部企业诱惑、社会观念、市场化的就业机制、法制约束体制、社会诚信状况等方面。针对于此,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育和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一、将忠诚度作为招聘期选择人才的导向
传统的招聘方式,在招聘和甄选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求职者工作能力的考察,而忽视了对求职者品德和个性的了解。其实只要仔细查看求职者的申请材料并加以分析,还能获得其他有用信息,例如,该求职者曾经在哪些企业工作过,平均工作时间的长短,离职原因等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预先排除那些跳槽倾向较大的求职者。
员工忠诚度的高低与其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亦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看求职者的工作关联技能,还要了解求职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差异程度以及改造难度等,并将其作为录用与否的重要考虑因素。文化与价值标准的认同是人才与企业合作的基础,如果员工与企业的文化价值标准背道而驰或大相径庭,那么就会失去相互合作的前提,最终的结果不是企业淘汰人才,就是人才淘汰企业。WwW.133229.cOm
此外,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要以诚信为原则,与求职者如实沟通。在招聘和甄选过程中,一些企业特别是急需人才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尽快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常常会在与求职者的沟通中夸大企业的业绩和发展前景,并给求职者过高的承诺(如薪水、住房、培训、发展机会等)。当求职者到了企业之后才发现企业在求职时的承诺不能兑现,那么企业很可能会失去员工的信任,从而导致员工忠诚度的降低。
二、做好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
组织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进人组织之前的外部人员到成为组织功能成员的学习过程,这过程使新员工转变为组织的内部人员,融入组织当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企业每年都要招聘、选拔一批新员工进入组织,无论新员工从事的是第一份正式工作,还是仅仅变换工作单位或部门,只要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就必然要面对全新的环境和重新适应。适应成功,则新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提高,留职几率增加;适应失败则新员工的角色定位模糊,工作投入减少,工作满意感降低,离职意愿强烈。由此可见,组织社会化对提高留职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忽略早期的社会化实践对个体和组织都是有害无益的。企业应将其企业文化(价值导向)、行业特点、运营模式、管理特色等内容充分介绍给新员工,以引导员工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早日融入到企业里来。
三、大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员工忠诚源于对企业的归属感,而归属感源于企业为其提供了满意的归宿。企业要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归宿,就要把发展作为企业的第一要务。企业兴,则忠诚在。每个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预期,在员工认为企业能够实现高效发展和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自然会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这就要求我们把企业发展放在首位,依靠企业的卓越发展激发员工的自豪感,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同时也要求我们努力构建共同愿景,明确企业切实可行、鼓舞人心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并将目标具体化,将远景目标细化为阶段目标和岗位目标,以企业的美好未来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岗位工作热情,赢得员工的信赖与忠诚。
四、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
首先,在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上,必须体现推崇忠诚的理念,科学设计绩效管理的绩效目标、评估方法、反馈机制、对话方式,充分发挥绩效评估体系对员工观念与行为的导向作用;其次,注重开展绩效辅导,通过与低绩效员工的有效沟通,引导员工正确看待绩效评估结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促使员工持续优化执行绩效;第三,注重评估结果的有效应用,坚持把评估结果与薪酬发放、岗位聘用、职务升迁挂钩,严格奖惩兑现,以此引导变革与提升。
薪酬是衡量员工等级的依据,是体现员工能力和贡献大小的尺子。在薪酬体系的建立上,不但要注重其外部的竞争性,更要注重其内部的公正性。“不患寡,而患不公”是人的普遍心理,只有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才能保证员工的忠诚。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人员设计不同的工资分配模式,以保证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性,更好地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尽可能地实行非工资性薪酬的“自助化”,努力满足不同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应重视集体绩效与集体奖励,强调团队协作精神。
五、创建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
一个人在亲密和谐的组织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就会感到愉快,有归属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他便会在这样的组织里更加勤奋忘我地工作。反过来,一个人在一种不和谐的甚至勾心斗角的组织里工作,就会感到不安和恐惧,变得谨小慎微,甚至设法离开这个组织。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沟通顺畅、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员工形成以企业为家、主动为企业而奋斗的归属感,从而维系和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员工忠诚度。
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
获得劳动报酬已不再是现代企业员工工作的唯一目的,大部分员工有着更高的追求,他们希望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是明朗的,以消除内心的不安,增强自己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因此,一方面企业应为员工科学地规划出个人的职业生涯道路,让员工了解到“如果我努力了,明天我会怎样”。在充分了解员工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愿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人力资源需要,制定出系统的、科学的、动态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以有效地为员工提供适合其自身要求的多个发展渠道,使他们切实感到自己在企业有实现其理想和事业抱负的希望。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树立“让员工成功也就是企业的成功”的新理念,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培训,辅导员工进行职业实践,帮助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检查评估并进行修正,通过员工的卓越发展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有效的培训已成为吸引、培养、激励、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它比增加员工的薪酬更具吸引力与诱惑力。
七、加强沟通,改善管理模式
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员工与企业之间信任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形成团结、诚实、信任、尊重的文化基石。要减少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误会和矛盾,企业管理者就必须加强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要让员工参与企业重大事件的讨论与决策,强化员工的归属感。要让员工享有知情权,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及企业的发展规划。企业要像对待顾客与合作伙伴那样对待员工。
为此,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可以采用参与式管理,通过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帮助员工改善人际关系,增强沟通,了解并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并自觉地将企业目标化为自己的目标,真正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从而激发工作中更大的责任感和热情,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达到提高组织绩效。
八、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只不过发挥20%~30%;如果得到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正确的激励方式是激发员工忠诚的核心要素,要充分地利用精神激励、竞争激励、个性化激励等来激励员工。企业要根据各个员工能力和需求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激励措施,并把这些措施固化为企业制度和工作流程,以此来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管理者要把激励放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九、实行员工帮助计划
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重组、并购及裁员的频繁发生,组织人力资源的物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也都处于一个不断的流变过程中。无论是组织的危机还是个体工作与生活问题都会对员工造成身体不适,工作压力增加,工作倦怠感增强,以至于工作生活满意度降低,离职几率增加。因此,如何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已成为企业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
员工协助方案就是基于减轻员工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而设置的一种组织机制。它可用来帮助员工解决影响工作生活方面的问题与烦恼,如工作与家庭冲突、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两地分居和小孩入托等。员工协助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改善组织气氛、降低工作压力、增进员工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增加留职率。
十、进行忠诚度管理
对于员工忠诚度的管理,笔者以为应该是包括员工被雇佣之前,并持续到员工退休或辞职之后的整个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依时间先后可分为五个阶段:招聘期、员工稳定期、离职潜伏期、辞职期和辞职后期,每一阶段的忠诚度管理都各有侧重,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提高员工忠诚度;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即员工忠诚度是动态可变的,需要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或纠正,否则就会导致员工忠诚度的降低甚至丧失。
总之,员工是现代企业的支柱,做好员工忠诚度的培育工作,不仅是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还是稳定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强有力的措施,对于发挥每个员工的最大潜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婷,张海燕.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研究述评.科技信息,2007,(1):18-19
[2]常学军,韩元涛,吴亚珉.关于提升员工忠诚度的思考.中外企业文化,2008,(1):52-55.
[3]涂轶群.淡析企业员工忠诚度管理.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35-37
[4]宗蕴璋,单香玉.培育员工忠诚度,提升企业竞争力.人力资源开发,2005,(10):50-51
[5]高日光,王碧英,凌文辁.提高员工忠诚度的策略.人力资源开发,2006,(1):2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