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语言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3 19:22:33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58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现代社会,语言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继英语和西班牙语等热门语言之后,汉语和阿拉伯语等其它语言逐渐受到众多学习者的青睐。无论学习哪种语言,我们都需要在掌握该语言之后熟练地运用它,也就是需要学习者很好地掌握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处理好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也就成了学习者和教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就该话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处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关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教改
  1.前言
  近年来,"教改"一词成了教育界的高频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的改革,尤其受到关注。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哑巴英语问题,也就是要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听说能力。围绕这个目标,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以及考试形式都作了相应调整。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在年轻人的英语交际能力确实有了提高,但是,我们的改革并未成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英语教材改成了交际性教材,而有些英语教师却仍然使用老教材的教学方法;有些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但一开口到处是语法错误,英语基本功太差。
  2.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
  语言能力这个概念最先是由乔姆斯基提出来的,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关于某种语言的知识,是大脑中内化了的规则、系统和语法。交际能力是指一个本族语言者不但知道如何运用语法规则组成正确的句子,而且知道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对谁讲话时使用这些规则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很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就是许多学习英语多年的人缺乏真正使用英语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D·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人们日益重视和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但物极必反,一些教师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练习好语言基本功,有的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事实上,没有正确的语句作基础,交际过程就会产生混淆和误解,甚至使交际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总之,语言能力是基础, 交际能力是基础上的能力的升华。交际能力要语言能力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和基础,交际能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怎样在教学和学习中处理好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3.1. 语言能力的培养需多花时间和精力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们教学改革的关键就在如何掌握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偏向问题,从我们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核心,但我们只能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花时间和精力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同时,再适当花些时间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达到语言能力的升华,从而实现我们的核心教学目标。
  以我现在所教的两个商务英语平行班为例,入学时一班学生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学生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但是该班学生不爱记笔记,学习不用功,英语基础不扎实;二班学生比较内向,讲英语很胆小,但是他们学习非常用功,班级学习风气好。针对班级的不同特点,我督促一班学生多用功踏实学习,鼓励二班学生大胆开口练口语。一年下来,一班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都不大,课程考试和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也不理想,而二班学生两方面的能力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交际能力,课堂气氛也有质的飞跃,四六级通过率很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其不足将严重制约交际能力的发展。
  3.2. 两种能力的培养应融合进行
  其实,在教学中有时我们很难将语言能力教学和交际能力教学划分开来,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应同时教授。只有将二者很好地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升华。今年我参加了首届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江苏赛区的比赛,从淘汰赛到复赛,再到决赛,我一直在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其实就是追求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完美融合,其他选手也是如此,无论是综合组还是视听说组的参赛选手都尽力在短短的二十分钟内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这方面做得好的选手得到了评委的认可。
  但是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常见问题(主要是指对同一语言课开设听说读写等不同分课程的情况):不同课程会出现知识点交叉重复的现象,而老师们因为对其它教材不熟悉,容易对同一知识点重复讲解或重复操练,有时这种重复是一种加固,而有时就变成了累赘,因为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其实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语言能力教学和交际能力教学的很好融合,同时又能避免过多的重复教学。这是美国培训机构教授汉语时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每天先上基础知识课,是大班上课,老师将一天所应掌握的汉语知识逐一呈现、讲解,课堂容量较大。然后是小组活动课,老师根据基础知识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小组活动内容,让他们对所学知识通过讨论、表演等不同形式进行操练、运用,第三课是对话课,学生需要以一对一或二对一的形式跟老师进行对话,当然对话的内容是当天所学的汉语知识,这样老师就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给每个学生一个合理的分数,这样学生每天都有一定压力和动力,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还有第四课,就是安排学生进行舞台表演或实地采访等,当然这些活动也必须以当天所学知识为载体,有时晚上还安排第五课,让学生观看相关电影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学习,学生对所学知识会留下深刻印象,并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当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我们不一定能采用完全相同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变通借鉴,比如由于师资有限,一对一或二对一的对话形式可以变为小组汇报的形式。总之,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多交流学习,就能找到更加适合我们国情和校情、班情的教学方法。
  3.3 社会应重视并逐步纠正阻碍两种能力正常关系的障碍
  有的老师用老方法教新教材,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以我自己的孩子为例,学的是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主要是对话形式,课本上没有中文。但老师主要还是以中文授课,课堂上就是让孩子反复地读、背、写,课后布置很多的抄写、默写任务,还要把所抄单词、句子或对话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如果抄五遍就得翻译五遍。比如: What's that on the desk? 孩子们一定要翻译成 "课桌上的那是什么?"在本子 上写了很多遍,我给孩子纠正说翻译不能太死板,但他说老师要求一定要这么译,不然会被扣分。才小学三年级,孩子们对英语已经非常反感,讨厌上英语课!究其原因,还是社会、家长以及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所导致的,我们的评价主流还是看孩子的分数。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中国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阻力问题,但我们还是要呼吁大家重视这个问题。但如果我们坚持不懈,情况是会慢慢好转的。当有一天我们的老师都能真正为了孩子的发展,在教授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授交际技能时,我们的孩子就能愉快地学习语言,我们的改革才能真正成功。
  3.4 评价机制的改革对两种能力的正常化起主导作用
  刚才提到,我们的评价机制对教学起着主导作用。要做到两种能力并重,就必须在课程考核以及其它能力考核中体现两种能力的重要性。现在的中小学英语考试增加了听力和情景对话题,对交际能力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对高校英语教改也有促进作用,同时,社会上的一些英语活动、英语比赛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但是可以说,从目前的状况看,改革还不到位,还需要继续改进。同样,我国推出的HSK汉语水平考试也需要改革完善,让学生在考试的准备过程中提高汉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让这两种能力在考试成绩上充分体现。
  3.5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轻重应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
  当然,我们的改革只能针对主体学习者,而不同的群体或个体学习者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教育者和学习者都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调整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学或学习的关系。比如,如果一个班级是以英语笔译为方向的,那么交际能力的培养当然不能多花时间。同时,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教师只能针对主体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学生自己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作相应的学习调整,比如,在以笔译为方向的班级也可能出现同时对口译感兴趣的学生,这样的个别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学校也应尽可能为他们提供选修或培训方面的服务,让他们的优势和特点得到充分发展。
  4. 结语
  几十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走过了一条不断摸索、不断发展的成长之路,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也在摸索中不断发展完善,世界各国也都在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问题大家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进行探讨。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走过弯路,但最终我们在不断前进。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应携起手来,更多地交流,更多地合作,更多地探索语言学习之路,培养出足够的高语言能力、高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Chomsky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ass: MIT Press, 1965. 3- 4.
H. G. Widdowson.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1978.
[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外语与外语教学出版社,1995,123- 125.
 李欣。如何实现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的跨越.理论界,2005(11), 18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