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显著标志和一种非语言的文化形式的最简易表现方式是装饰纹样,即一种符号化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装饰纹样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外壳, 是表达民族审美心理的特定符号。由于地域所产生的文化差异, 一个特定民族装饰纹样往往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排他性, 从而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
关键词:鄂伦春族;纹样;造型
鄂伦春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也是黑龙江省10个世居民族之一。根据《新生鄂伦春族乡志》记载:早在公元前11世纪,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贝加尔湖以东,直达海中的库页岛一带就生活着先民。1643年沙俄入侵,鄂伦春族人向入侵者展开殊死搏斗。由于鄂伦春族骁勇善战,清廷在征剿蒙古准葛尔丹、新疆伊犁叛乱时,大量征调鄂伦春族骑兵,致使鄂伦春族人口由1895年的18000人,到1915年只剩下4111人。1933年,日本占领东北,对鄂伦春族采取极其恶毒的政策:“不开化其文化、维持其原始生活”,“不使其归农”,“当做特殊民族实行隔离”,以达到其“暂时利用,最终消灭”的目的。后来又迫使鄂伦春族进入深山老林,不允许同外界交往;强迫收买狩猎产品,又使得鄂伦春族生活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人口由1915年4111人,再降至1945年的1007人。新中国成立以后鄂伦春族人就定居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但仍然还处在远离城市的山区地带,人口虽有一定数量的增长但由于人口数量的基数较小加之没有民族文字,在生活上还依然保留了游牧民族的捕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都为鄂伦春族蒙上了层层的神秘面纱。
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显著标志和一种非语言的文化形式的最简易表现方式是装饰纹样,即一种符号化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装饰纹样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外壳,是表达民族审美心理的特定符号。由于地域所产生的文化差异,一个特定民族装饰纹样往往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排他性,从而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
鄂伦春族装饰纹样根据在不同材料的介质上主要有几大类: 一桦树皮材料;二是鱼皮材料;三是兽皮材料;及其他通过交换得来的布匹材料等。在这几类材料上集中地、鲜明地体现鄂伦春族特有的装饰纹样造型。
一、桦树皮材料装饰纹样造型
白桦是生命力极强的落叶乔木,大都生长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因其树皮呈现白色,故称之为白桦,白桦树是鄂伦春族生活环境中最常见的植物。因为桦树皮有着柔韧轻巧、不透水、不易腐烂、可塑性强等特点,尤其是桦树皮制作的器皿轻便耐用、不怕击打、不易损坏并且便于携带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捕猎生产和生活中使用,深受鄂伦春族青睐。由于桦树皮的广泛应用,桦树皮装饰纹样也就变得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1、日常用品:桦树皮制作的器物丰富多样,桦树皮制品有几十种之多,大型制品有捕猎用的桦树皮船、盛放食物的中型桦树皮桶。这些就桦树皮制品除了可以用来储放食物还可以汲水。另外,还有用来装针线和零散物品的小桦树皮盒、神龛盒等。
2、建筑:鄂伦春族居住的建筑为“仙仁柱”,汉族称之“撮罗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纹样。
3、装饰品:鄂伦春族用剥下来的桦树皮制作出许多精美的拼贴画,由于材料的独特和民族感浓烈受到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二、鱼皮材料装饰纹样造型
鱼皮文化是北纬45度以上区域内存在的特色文化。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鄂伦春族也将之传承沿袭下来。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鄂伦春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20世纪50年代以前,鄂伦春人大都喜欢穿用鱼皮为面料做成的服装,主要有套裤、手套、绑腿和妇女穿的长衣。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原因而逐渐被其他材质所取代,这种传统手艺也渐渐失传。
三、兽皮材料装饰纹样造型
1、服装:由于受兴安岭自然环境的影响、狩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生活习俗的限制,鄂伦春族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狍子皮文化上。头戴袍头皮帽,身穿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等。这种穿着反映了鄂伦春狩猎经济的特点。如:萨满跳神的神衣是用夏天雄性狍皮制作的,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图案,十分美观。
2、日常用品:一种是皮褥子,约用130条狍子腿皮缝成,对出的花纹古朴美观。另一种是狍子皮被,双人被用狍皮8张,单人皮被用6张。皮被要用染了黑色的狍皮镶边,被头上还绣有云纹。第三种是睡袋,要用6张狍皮制成。专在猎场睡用的:脱光钻进睡袋,把袋口扎好,非常暖和。
四、其他材料装饰纹样造型
服装: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布匹、绸缎进入鄂伦春族地区,而且有贫富之分。一些有钱的人家,特别是佐领和在清廷当官的鄂伦春人,穿戴很讲究。自布匹、绸缎传入鄂伦春族地区后,受其影响,女青年的衣服花式不断翻新,都喜欢绣上多彩多姿的花纹。
其他: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历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鄂伦春族剪纸是其中的佼佼者。鄂伦春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剪纸就如同文字符号,每幅剪纸都有着不同的内容,这些剪纸不仅可以用来装点生活,更表现了鄂伦春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寄托。
鄂伦春族装饰纹样有着强烈的民族特点,在造型上极富民族特征。在选择题材上坚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原则,不断的创新发展。由于鄂伦春族自身的民族生活习惯,使得鄂伦春族人与外界的接触较少,所以在装饰纹样上带有强烈的原始性和原创性。加之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装饰纹样不断的丰富和变化,日趋成熟,在没有过多的思想限制下,创作出了大量反映鄂伦春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审美喜好的纹样作品。这些作品不夹杂外来的思想干预,是原始的、独创的。为我们今后走出一条有民族特色的纹样形式和纹样内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侯儒,许庆雅.浅析黑龙江新生乡鄂伦春狩猎文化.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6).
杨丽红. 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美感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2011(10).
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刘玉亮.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鄂伦春族卷).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