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是人的精神活动在现实的宣泄,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反应在绘画创作中,所以我们就不可避免的要重视人的心理与情绪。本文从分析绘画创作伊始的动机心理,创作理念,达成情感,审美欣赏,评价体验等出发,分析了绘画创作中心理状态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绘画;艺术;心理状态
在进行精神活动时,我们不可避免的要重视人的心理和情绪。我们的目的是怎样使得我们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性情温和,心情舒畅,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绘画是门视觉艺术:在画者用眼睛将所视之物在大脑中加工整理后,运用一定的技法和工具材料和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而使观者用眼睛看到作品后在大脑中有所感受和体会,这就是绘画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中间,画者和观者的大脑加工都很重要,也就是我们必须对绘画心理及情绪和观者的心理情绪有个研究认识。
一、绘画动机的心理状态
绘画活动,尤其是创作活动一般是在感情中体验出了目的,而在亢奋的情绪状态中付诸实践。人类的孩童时期往往较多涂鸦现象,这种无意识的活动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造型心理,人是富有想象的动物,脑海里的形象是人的最初心理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图像的研究也日趋完善:照相机的发明应用;印刷业的发展;电影的诞生;电视的普及……。人们的形象心理及情绪也有了进一步的复杂性。
我们幼时懵懂作画的情绪状态是不知所从,所以只能在一定的模式下才能进行,心理上的不自信,也就决定了初习者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逐步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提高。绘画创作者一般在技能上掌握较好,和初习者的状态是两个概念,其主要考虑的是绘画内容和物象,主题的意义和作用,表达的意愿和意境等,运用自己熟悉的形式,构成,表现,技法等因素完成目的,这时候画者的情绪是热情,激烈,积极,紧张的,思想活动和艺术活动达到统一。绘画动机心理状态的集中体现是:表现欲望的驱使,积极亢奋的状态。
二、绘画创作的心理状态
绘画过程中人脑对客观或主观物象的形象性在加工(不论所谓具象还是抽象),这时候不论是初习者还是基础技能扎实的画者俱在积极情绪状态中,只是表现手法,也就是脑中的整理再加工的经验性和形式感不同,其实相应的讲,应该是初习者也有很多闪光点,而此时画者的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往往不如前者的闪光点多和耀眼。这也许是在懂得越多,思维转的越多,反而不易回到原始。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认经验的重要性。经过反复思考后我们有可能是物象升华,这也是初习者不能达到的。画者达到目的而迅速表现出来,初习者在不确定中把好的东西轻易的抹去了。具象和抽象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也是不同的,具象的制作加工主要是技法和工艺,而抽象的形式是创新,是作者无拘无束地表现意图,其情绪体验是直露的,“身与景化”,不知景为我耶,我为景耶,方可融化在天地宇宙和奇思妙想的世界中。要做到这一步,首先要达到“无我”的境界,只有“无我”才能“忘形”,“忘形”方可“得意”。然而,“忘形”并不是“无形”!无形即无像,没有形象的绘画是抽象绘画。
中国画从未表现过“无像”的物体。中国画遵循的是一种忽略物体具体细节,强化本质特征的造型法则,以表现情感和张扬个性为基础,特别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表现出来的是经过变形夸张处理过的,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形为迹化”的“意象”。但是,在造型原则和方法上,工笔画和写意画则不相同,工笔画以工整细腻和严谨写实为其特征,人们一般认为离开了严谨的形象其形式语言就无从依附,所以无论是唐朝的人物还是宋朝的花鸟,其形象都非常具体写实,并以栩栩如生为标准。画者在创作时不拘于成规,一切为了意境创造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创作时不惜将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等物体当成画面的构成元素进行解构,再根据画面空间和虚实处理的需要重新组合,试图通过这样的处理营造出深邃的空间和悠远的意境。基于这样的创作原则,在描绘对象时不以物所拘,不为物所累,始终将它们看成是意境创造的符号,或将鸟处理成三角形,或将花概括成圆形,只有将这些物象变成意境表现的语言符号后,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画面,酣畅淋漓地尽情表现,创造出具有诗境的空间。
三、创作达成及心理状态
有一句话说的好:世界上最幸福的时刻之一就是,艺术家完成作品后吹着口哨自己先欣赏的时候。作品的完成直接会影响作者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在完成作品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假如你在完成的过程中情绪有变化,很有可能作品将泡汤了。有时在画完后还想:开始以为打稿会用很久的时间,可没想到,笔到了手里的感觉那么好,好象我一直就没停下来过。一气呵成?这种感觉真好;上颜料是最让人开心的事。把各种各样的颜色涂抹到画稿上,堆砌出一幅美丽的风景。某些颜色的应用可以特别夸张,释放出不一样的心情。这就是绘画的魅力吧?可以用画笔画出自己的美丽世界。或许有些不合逻辑,但,就是那个时刻的心情,就想看到那样的天空、那样的花草树木、那样的人、那样的物。
四、绘画欣赏评价与心理体验
欣赏着在观看绘画作品的时候总是将艺术形象与自身的经验形象联系起来,其心理过程是波动影响的,一般爱好者首先佩服后学习技法学习欣赏,在欣赏者的形象体验方面,我且就初学者的心理体验来讲,其积极意义主要是一个形象积累过程,再一定量的基础上,也就是前面谈到的模式多了的时候,学习进度也就快了,故而我们要多看画展,画册,曾加阅历。欣赏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罗恩菲德语)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 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内容来分析作品的美,同样,形式的分析也需要通过明白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题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的成分,这些成分就造成了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了评价难统一。
综上所述,绘画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在绘画的各个环节都是体现的完整,是情绪促使画者画画,也是作品形成作者的绘画情绪,二者密不可分,情绪是绘画的生命,中间的绘画环节有一点问题,作品就夭折了,所以,调节良好的心理情绪是画好画的前提,绘画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又是人们调节情绪的好的手段,是人们丰富精神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门类。
参考文献:
[1]高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韩超.艺术精神的反拨与升华[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李娅娜、张宁.现代绘画艺术形式研究.艺术百家.2009(0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