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如何推动科技发展(科技与人文关系的观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16:15:36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61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许多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成果,大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范围,科技革命已经和其正在以不断加速的态势改写与重塑着人类文明与思维认识的方方面面,不断以新的世界图景展现在人们面前。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迫使人们反省自己的行为与责任,科技时代的人文关怀不可或缺。只有将科学伦理层面科技革命与人文关怀统一起来,才能更好的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人文;影响;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变革演化,并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人文与科学虽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 “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如何做人。人文帮科学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使科技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一、科技
科学技术是指人类掌握、认识和应用客观自然规律的实际能力。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我们只要回顾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演变,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论断的必然性和深刻性。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中叶至今,以六大科技群体,即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它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
与此同时,科技也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大到航天技术、基因工程,小到美女手中的减肥小仪器,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人文
人文就是先进思想的代名词,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关注人,关爱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在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尤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1、中国古人自己的理解。《周易•贲卦》中指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隐喻“精神文明”,“化”是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教化的意思,强调通过内心修炼,使人成为有德性、有善心的人。
2、现代人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理解。张岂之认为中华人文精神是:“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溯本探原的辨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指出讲道德、讲文明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石;为天下着想的道德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命脉所在;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哲学的永恒主题。
3、西方对人文精神的大致看法。人文主义是在批判基督教信仰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所肯定的是现实人生的意义,弘扬健康人性,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抑,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
不管如何定义,人文精神都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包含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人文精神重在价值蕴涵,追求理想境界。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文文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第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人类由于使用了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科学技术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就如同枯树发新枝,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第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高科技密切相关,高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提高了现代人家庭生活的质量;移动电话的推广应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强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方便人与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电脑、因特网的使用,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既方便了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使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便于更迅速的了解社会信息。借助于高科技电影、电视制作技术日臻完善,人类能够拍摄出可视性更强的影视片。报纸编辑、政府办公可以实现无纸化。可以说,高科技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第三、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说: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化,又促使头脑革命化。高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人类借助高科技仪器设备和手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更精确认识自然界,进一步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
科技,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因科技而五彩斑斓。然而,正如一位先哲所说:上帝在为人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门。科技确给我们带来了进步,但是它也恰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样,在包含希望的同时也给我们埋下了深深的祸患。
2、负面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破坏生态和环境,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壤过分流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变薄;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淡水供应不足等等。在我国,由于工业城市的发展,使水体大气受到污染。我国许多著名的河流湖泊如淮河,辽河,太湖成为污染严重的水域。许多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
第二、高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高科技对于人类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高科技能提高电影、电视的声像质量和效果,使现场转播成为可能,人们能通过电视屏幕能远看到万里之外的体育竞赛和文艺演出,图书报纸出版质量有所提高,这些都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许多高科技也可以用来保护古代和现代的文物,使人类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但是,高科技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现代化的同时,也使得许多民间的传统工艺、文化,退出大众生活的舞台,乃至从社会生活中逐渐消失,这对于人类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十分不利的。
第三、带给人紧张感、恐惧感和孤独感。高科技使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变快,竞争变强,使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使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纯朴的交流减少,虽有锦衣玉食,却难挡心灵上的孤寂,这由此也会产生社会道德问题。转基因技术逐步广泛化使用,其对生命物种的“任意修改”,虽然丰富了地球物种,但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扰乱了正常的生态平衡。特别是克隆技术的出现,物种可以完全复制,对生命的独特性的尊重荡然无存,将会使人类社会陷入无序状态,自然的生态链遭到不平衡的改变。
这些科技所带来的负效应,以及折射出诸多的伦理道德问题,若不注入人文精神加以引导规范,势必偏离最初的人类设想的美好轨迹,带来一场危机。人文关怀的注入,将促进科技领域向更正确方向发展,减少负效应。
四、科技与人文的最佳融合,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四书.大学》里早有精辟论述。该书提出教育的八大要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两要素是讲科学,“格物”即研究客观世界,“致知”即认识客观世界;中间三要素“诚意、正心、修身”,讲的是做人,人文精神;后面三要素:“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是通过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达到的目的。
人文和科技是不可分割的。科技离不开人文关怀,若无人文关怀,任由其发展,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文离不开科技,没有科技人文就会空洞,甚至导致迷信。科技弥补人文的不足,给其以严密的思维、精确的立论、整套的技术。爱因斯坦在讲到人类生生存的目标时曾说过:“这个目标就是通过内心不断努力摆脱反社会的具有破坏性的天性,使人类变成自由和幸福的群体。”
总之,我们提倡的因此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高度该是充满科技与人文一个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科学人文一个也不能少。这样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周易•贲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