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金融学认为,理性行为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要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检验。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提出了挑战,引入了心理金融学因素影响决策。本研究旨在探讨行为偏差如何影响投资决策在不确定性下制定。证券投资是投资者参与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而投资者在实际进行投资决策时,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对其决策的影响往往是并行的,并且非理性因素往往在投资选择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基于行为金融学分析投资者的证券投资行为有助于研究证券市场上的异常投资现象,有助于更具针对性地提出可能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行为金融;证券投资行为
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证券市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建立了包括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由于起步太晚,还是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行为金融学作为一种集成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金融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创新地采用非理性的方式和方法来分析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投资决策,对解释现有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看待证券投资行为和决策,有助于研究证券投资行为,为投资者做决策时提供参考。
一、行为金融理论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
行为金融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证券市场上出现了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在这样的困境下,专家和学者们开始寻求解释证券投资行为的另一角度,即从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出发,把应用心理学、行为学与社会学进行结合,将金融理论以行为心理的视角解读,创造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理论修改了传统金融学的基本假设,即人的选择行为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假设投资者执行的是非理性投资行为,那么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就诞生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当行为金融理论将人的心理和行为融入投资行为的研究中时,证券投资行为的研究就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我们深入探究金融体系和金融理论提供了全新的道路。
(二)行为金融理论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区别
自创立之初,行为金融和传统金融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区别。这些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传统金融与行为金融在理论基础方面就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传统金融不将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作为是否进行投资的依据,而是以专业的经验数据为依据来进行相应的投资投入;行为金融则是通过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和投资的具体操作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进行投资投入。2.决策的风险度量传统金融和行为金融在决策的风险度量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金融模式认为市场的整体变化最重要的考核方向就是资金最终流动的数据。行为金融主流的度量方法是通过金融资产的整体收益的基本概率来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采用的是相对衡量的可能损失程度法进行相关的操作。3.决策模式传统金融和行为金融在决策模式上的具体做法也是存在差异的。传统金融主要通过资产整体定价评估的模式来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决策。而行为金融相比于传统的金融而言,有着本质的模式区别。传统的金融投资是将投资者进行区别分类,分别分为有信息者和无信息者,并且以此为何核心深入调整工作。而行为金融是通过重要的科学理论基础对于投资进行整体收益整体评估为核心的运行模式。一般氛围收益的平均回归以及收益的连续变化,只有将两者有效相结合,深入应用,才能使行为金融的作用最大化。
二、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决策偏差
由于行为金融假设人的行为是非理性的,因此人所做出的投资行为也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资产的实际价值与价格分离的状况。同时,在非理性因素的印象下,人们实际的投资行为也会同理性预期行为发生巨大的偏差。通过学者们的长期研究,发现人在心理的影响下,投资行为会出现如下的几种偏差行为。
(一)过度自信
从科学研究的结论来看,人们在对遇到极度困难的问题做出决策时,人们的决策会出现过度自信的现象。人们往往会过度估计自己的决策的正确性,对自我的预期值往往会高于自己实际完成某项事情的能力。而当事情的结果不如人们的预期时,人们却不会把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而是把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的影响结果。人们在面临决策时出现的对自我认知的这种偏差导致人们在做出证券投资决策时,过度依靠自己的直觉,从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这在无形之中导致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增加。
(二)羊群效应
研究发现,在社会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符合主流认知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每个个体因所处环境的不同,其后天行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证券交易市场上,人们的从众心理也有着明显的表现。投资者在未知的情况下,会根据大众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决策。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发现只有你一个人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决策,即使你的答案是正确的,你的内心也会感到不安。相反的,如果你做的决策与其他人一样,即使大众的决策未必是正确的,你也会感觉放心,因为一旦发生损失,并不是你单独发生损失,而是大众的集体损失,这也是心理补偿的一种体现。
(三)过度反应
众所周知,证券市场中的股票价格是买卖双方供求力量的博弈,因此,投资者的行为影响着股票价格的变化。当人们对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存在过度反应行为时,就会使得证券的实际价值与价格发生偏离。比如,如果人们集体对于证券市场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很有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价格要高于实际的价值。而如果人们集体对证券市场都呈现出消极悲观的看法,那就很有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价格要低于证券市场的真实价值。正因如此,人们对证券市场错误的心理判断,也使得证券市场的价格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和波动。
(四)动量效应
动量效应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续原来的运动方向的趋势,即过去一段时间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获得的收益率仍会高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一般认为该股票在未来也将获得高于其他股票的收益。也就是说,在较短时间内价格上涨的股票可能会持续其价格上涨的趋势,而价格下跌的股票在短时间内也将会持续其价格下跌的趋势。这就反映出,在动量效应的作用下,证券市场上价格就拥有如同物理学中物体所具有的惯性,一旦某只股票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信号,那么这只股票就很有可能继续其上升或者下降的势头,使得投资者对股票的投资产生错觉。举例来说,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之后,股票的价格上升,即使股票的价格达到了投资者预期的收益率水平,即使股票的价格已经偏离了股票的真实价值,但是动量效应的影响下,投资者很有可能认为该股票仍然会继续上涨,因为任何投资者都不会拒绝其期望以上的额外收益,这就导致投资者会继续持有该股票。而继续持有该股票的后果,最后卖出该股票的收益率很可能达不到之前心里的预期收益率。
(五)处置效应
投资者对于自身的投资决策有信心,甚至过度自信,在处置效应理论中,一旦出现损失,投资者往往会产生过分厌恶的情绪,在态度上有极大的转变,那么这一种心理是在投资者当中经常能预见的一种心理,但是这样也会造成投资认知中的偏差,即投资者趋于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而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处置效应是资本市场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投资分析
(一)反向投资
反向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理论较为成熟的投资策略,也是投资人实行的战略之一。这主要源于人们对信息过度反应,基于投资者心理的锚定效应和过度自信特征。探究反向投资策略的内涵,反向投资策略的核心就是“反其道为之”,即利用公民对股票信息的敏感程度,依据股票投资者的锚定效应和过度自信心态,对大众不看好的股票进行反向投资,实际上本质上是对自我认知偏差的修正,人们通过修正行为最终实现获利。然而,反向投资战略的实施是有条件基础的,即该战略决策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投资行为基础上。投资者在实际进行投资决策时,决策的依据往往更依据股票近期的价格变化,而对近期价格做出过度的反应,而忽略掉股票长期的变化趋势。
(二)分散时间投资策略
分散时间投资的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不同年龄段投资的深度的是不同的,例如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会增加自己的风险性投资,而在年老的时候减少自己的风险性投资,这是因为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承担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年轻的时候,由于有更多的时间,劳动力正处于充沛时期,自我价值创造的机会更大,因此更愿意接受那些高风险与高收益的产品。但随着人步入晚年,劳动力下降,疾病缠身,自我价值的经济实现减弱,就越不能接受本金的损失,因此会更倾向于那些风险低的投资产品。因此,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中,依据年龄划分投资群体的背后反映的是时间因素在投资策略选择中的作用,即时间的分散化对证券投资的选择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设立止损点
设立止损点是证券交易中非常重要的避免损失的一种操作方法。即如果股票价格的变化超过了投资者设置的下降幅度的底线,那么投资者应该立即将该股票出售出去,以防止价格继续下降而给投资者带来的无法挽回的损失。通过设立止损点,投资者可以把自己的损失控制在一定限度上,同时也能避免损失的继续扩大。避免由于投资者的行为的不作为而使得投资者遭受到更大的损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投资者建立止损点,可以帮助其避免损失扩大化,避免因自己的行为认知偏差而发生更大的损失,同时,及时止损的同时对于投资者来说,也能保护其资产的安全,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获利。
四、证券投资的对策与建议
(一)灵活机动的执行投资策略
众所周知,证券市场是非常复杂,人人参与其中,人人都掌握着证券市场中的某一部分消息,但是没有人能做到纵览全局,但是即使现实如此,由于人类具有的过度乐观和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人们会过度依赖于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并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信息是独一无二的,并据此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由于人心态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异质性,导致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变化万千。因此,作为投资者,我们更应该灵活机动地实行我们的投资决策,在市场的变化与我们的预期不同时,我们应该及时止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防范风险。
(二)投资策略多元化与差异化
投资组合理论告诉我们,投资组合应该尽可能的多元化和差异化,这样才能规避非系统性风险,即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由于人与人心理认知与心理偏差的不同,我们所形成的心理预期也不同,因此选择股票时,我们要克服心理偏颇所带给我们的投资假象,我们在投资的时候,要更加理性,不能做孤注一掷的幻想者,而是要跳脱出固有的思维,合理搭配自己的投资组合。合理规划,克服人性的贪念与欲望,在自我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获得投资的收益。而将投资组合尽可能地差异化和多元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夏中泽.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J].中国商论,2020(18):64-65.
[2]王硕一.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分析[J].中国商论,2019(08):47-48.
[3]郑中华.股票型基金的主动性投资风格、行为选择与市场波动[D].中央财经大学,2015.
[4]王少斌.基于高频数据的投资者交易行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5]那涵坤.行为金融理论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08):8-9.
[6]高荧.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的中国基金市场羊群效应研究[J].现代商业,2013(15):32-33.
作者:马澜芯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