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终结评析论文(共篇)(瑗挎柟鍝插姒傝璁烘枃)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9 16:53:37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20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终结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演进的历史进程与代表人物


  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演进的大致脉络是:它从对第二国际在理论上的实证主义倾向的批判发端,从方法论角度强化了历史哲学的主体性逻辑,形成了以人本主义为主要倾向的理论基调,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中达到高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突显为人道主义的旗帜,在这一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又孕育出拒绝人本主义的科学主义倾向。在这其中,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种独特的思潮,它在早期强劲地保持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的人本主义倾向,而这种人本主义倾向的来源又是独特的,并且从40年代初对启蒙的批判开始,它演化出一条不同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道路。”[1]具体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发端时期


  在这一时期(20世纪20-3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主体性倾向,即注重人的意志和主体性。代表人物主要有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


  (二)深化时期


  在这一时期(20世纪30-60年代中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具有比较大的影响流派主要有三个:一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萨特、梅洛-庞蒂、列裴伏尔;二是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姆、马尔库塞、赖希;三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施密特。马尔库塞、弗洛姆同时也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终结时期


  在这一时期(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内部冲突并纷纷转向,即在后现代的话语语境中思考和分析问题。代表人物主要有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德拉·沃尔佩和科莱蒂;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另外在这一时期还要介绍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著作中的思想。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包括代表人物的归属阶段,只是一种相对的划分,因此,我们对这种划分要弹性的给予理解,而不要绝对的去认识和把握。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终结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影响也已终结了,更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其实,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终结只是“经典理论逻辑之终结”,事实上,直到今天,人们还可以从后现代的话语语境中感受到它的影响及其思想痕迹的存在。


  国内学者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界定的意见也不一致。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作者仰海峰是以“后马克思主义”来表述或统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并未具体划分和界定理论倾向。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张一兵教授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思潮或流派,即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晚期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已背离了马克思的初衷,因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否定一切工业文明及其文化形式,其主导方面是借后现代主义思潮来重新构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如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不赞成马克思主义,但在另一方面,却承袭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实际上这一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代表人物主要有早期的德鲁兹、布尔迪厄和鲍德里亚,晚期的德里达以及齐泽克等人;晚期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但是在后现代社会的话语语境下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新生问题,代表人物主要有杰姆逊、伊格尔顿、德里克、科尔纳和波斯特等人。但有的学者并不是这样划分的,如陈学明教授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著作中,十分明确的把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列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之内,认为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而其本身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王雨辰教授在其著作《哲学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中,用“国外马克思主义”统称这些在后现代思潮中理解、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流派。


  可见,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人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是有分歧的。但在国内有一点大家还是形成了共识,即认为人们已实现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换。国内这种研究视域转换的标志就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二级学科的确立。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二级学科的确立,意味着这是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继续和深入。特别是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基础层面考虑的话,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可能才刚刚开始。也就是说,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沉淀出更多的理论成果,进而为我们的事业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作者:晨光 白雪晖

  第2篇: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评析


  一、概念界定


  所谓哲学观,就是哲学的自我关照或哲学家的自我意识。从内容上讲,哲学观包括对哲学的性质、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哲学的功能等根本问题的回答。其中,哲学的性质或哲学是什么?是哲学观的核心,它是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问题。一个哲学家的哲学观也是其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哲学观的变革必然导致哲学理论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的革命变革,改变了哲学的性质、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哲学的功能,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它是以实践性、时代性、革命性和批判性为灵魂的为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哲学。


  二、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主要有三种。


  1.以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等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以实践为基础、以人类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以探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为己任的实践唯物主义。


  2.以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消除人的异化的人道主义。


  3.以阿尔都塞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种多元决定的社会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落后于历史唯物主义而以实践状态存在,需要人们从理论上进行阐发。


  三、中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解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观点。该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而把唯物主义提升到现代形态,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的观点是它的基本的观点,只有进入社会领域实践才扮演首要的观点的角色。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关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而是从历史存在出发解释一切哲学问题的唯物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本质及其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在于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把整个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并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现象世界背后的绝对本源,由此整个世界要么被归结为“自然物质”,要么被归结为“抽象的精神”。这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把本体和现象、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其结果是主体成为与外在对象,甚至与自己肉体相分离的纯粹的自我意识,客体成为脱离了人没有人文意义的抽象物,人的主体性无法充分体现出来,从而导致对人的拒斥和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从近代本体论思维方式转向现代实践论思维方式,创立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实践的唯物主义。也即“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实践论思维方式的结果,是对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本体和现象关系的实践理解方式的结果[1]。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康德的影响。从主体出发,而不是从对象出发看问题的思路是康德哲学革命所取得的根本性成果。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转换。近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哲学的任务是探寻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追求绝对真理,为科学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通过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经济批判寻找人的自由解放的实现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考察自然界,也有自己的自然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联系人的实践及其人类历史来考察自然,其目的是更好地关注人类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本质和思维方式决定了它必须将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功能的转变。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这一论断概括了马克思对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以追求终极知识和绝对真理的知识论哲学。长期以来,哲学以“科学之科学”自居。但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哲学作为揭开世界最终奥秘、颁布绝对真理的最高科学的幻想逐渐破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表达自己对思辨哲学的反射。他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止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赢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也就是说,思辨哲学脱离实践,脱离人现实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失去生存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宣告西方传统思辨哲学的彻底终结。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引起了许多重大哲学问题的根本变革。


  1.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变革。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世界不过是观念的集合;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或摹本。而一切唯物主义者都坚持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他们对对象只是从客体的和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把认识当做客体在人脑中的一种镜象,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汲取人类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种种局限,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沦,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在文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反映是在主体、客体、反映形式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依据自己的反映形式对客体的部分信息进行加工的信息变换过程。这种反映是模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所谓模写性,即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以客观事物为原型;所谓创造性,即人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直觉等因素,对感性材料的选择、加工和建构。因此,认识活动中的信息交换不是人对对象信息的被动受的过程,而是人能动地选择和建构对象信息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又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因此是能动的反映论。


  2.实现了自然观的根本变革。旧唯物主义认为自然是独立于人的自在自然,人是环境的产物。实际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将纯粹的自在自然观发展为社会自然观。从实践的观点看来,自然已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科学范畴而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自然也不是一个“自在的自然”,而是一个“人化的自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自然观从来就是把那种外在于人的自在自然排除在他的理论视野之外的。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5]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抽象的物质自然”——自在自然被“历史的自然”所取代。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自然观并没有否认自然的先在性。人化自然的概念的潜在前提就是自然的先在性,即必须先有先在自然,它才可能被人化。也就是说,理解先在自然的出发点是人的实践活动;同时,自然的先在性必须靠人的实践来证明。


  3.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占主导地位。他们把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当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由此而来历史要么被当做英雄的舞台;要么被归结为思想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变革。“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作者:陈月媛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