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西摩的爱情婚姻观与东方哲学
塞林格的中短篇小说《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是围绕着格拉斯家族来写的,而西摩是这个家族中很重要的人物,在这几部作品中都有涉及,贯穿始终。《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和《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集中描写了西摩与穆里尔的爱情和婚姻,本文试图以西摩的爱情和婚姻为核心来探寻西摩的个性和精神追求。
西摩·格拉斯是格拉斯家族中的老大,也是最聪明的。西摩小时候将近七年的时间一直在上一个电台的儿童智力节目,十六岁即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二十岁出头就成了大学教授,后来入伍。同时,他也是他们家族中在东方哲学方面造诣最深的,用佛教的话来说是最有“慧根”的。所以,作为兄长,西摩不仅是排行老大,也是弟弟妹妹的精神导师。西摩从小的思想行为就与常人不同,例如:他经常长时间陷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思考,“简练的像特拉普派隐修院的看门人。”[1]一旦思考完后,就喋喋不休的阐述他的脑力成果,而根本不在乎有没有人听,或者有没有人听懂,西摩“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独孤求败”[2];他非常聪慧,但每星期去参加电台节目,就像去参加葬礼,极其不愿意;他还会给十个月大哭闹的弗兰妮讲道家故事,因为觉得她不是饿了,而是需要听点什么;而且无论家里的孩子针对他说什么话,他都不生气,永远兴致勃勃、神采飞扬等等。最重要的事情,当他爱上穆里尔,却在婚礼当天逃婚,又与妻子去度假,却自杀身亡。所以,西摩的死连同他之前的思想行为都成了一个迷。在别人眼中,西摩至始至终是臭名远播的神秘主义者,也是精神不稳定的那一位。
一.西摩的爱情婚姻观
1.恋爱
从西摩婚前的一篇日记中,我们了解到了西摩的个性、西摩和穆里尔之间的爱情以及他想要逃婚的念头。
西摩爱穆里尔的一些特质,他真心夸赞她是一个难得的好姑娘,而且特别喜欢她有一颗一视同仁的心。对于“一视同仁”,西摩是坚决拥护的,理由是“一视同仁可以带来健康,以及一种非常真实的,令人羡慕的幸福感。如果心无杂念的去做,那便是‘道’之道,而且毫无疑问是最高境界的道。”[3]这与我国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万物归根到底是相同的,并且都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差别。所以,西摩因为“一视同仁”,也能够用善意看待周围任何的人和事。除此之外,当穆里尓亲手为西摩做了奶酪,还特地准备了他爱吃的番茄土司。西摩的眼睛都湿了。他还引用日本俳句诗人西行的诗“是什么我并不知道,可是心怀感激,我的眼泪落下来。”[4]由此可以看出西摩对穆里尔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非常感动,究其原因是西摩看到了穆里尔的真诚,看到她是真心爱他。西摩坚信只要是出于本心的,无论付出多少都能让他热泪盈眶,无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让他心怀感激。这就像西摩在教导巴蒂写作时,非常亢奋的强调“请你跟着你的心走,无论是输是赢。”[5]“你写作确实全神贯注了吗?你是写到呕心沥血了吗?”[6]可见,西摩一直坚持遵从本心,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见性成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只要遵循本心,你的内心即是佛,而不必去在乎外在的形式和他人的看法。
2.婚姻
西摩在日记中直接表明自己对于婚姻的看法,“我唯一莫大的安慰是我的爱人对婚姻制度本身怀着一种始终不渝的坚定不移的信念。”[7]恋爱中西摩喜欢两个人简单、诚实,真心相对。不难理解,对于婚姻,西摩的要求也是完美的、超脱的。他想要的婚姻是不参杂任何功利性和物质性的目的。所以面对默里尔的婚姻目标:选购窗帘、选购孕妇装、想要漂亮的孩子、成为一个家的主人,有自己的圣诞树等等,西摩深深的感动,而这样的结婚动机在巴蒂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他看了会鄙视她的”[8]。其实,巴蒂代表了多数人的看法,众人会觉得穆里尔这样的想法太不成熟、天真幼稚、过于孩子气,要不就是有些俗气。可见,西摩看重的是这样单纯的婚姻目的,不在乎婚姻能够带来什么物质利益或者其他好处,而是单单的对婚姻本身的热爱。穆里尔的这些动机正是来自小女人骨子里天然的、单纯的喜好,如此真实,这让西摩感动。就像西摩年少时喜欢运动和比赛,但他从来不在乎输赢,无论是自己不擅长还是擅长的运动和比赛,他都可以非常专注、自得其乐。他的打弹子游戏也是无人能及的,他在讲解打弹子的“不瞄准的瞄准”和扔烟屁股的“无人之境”的奥秘时,又让人想起当时日本学禅的西方学者赫立格尔《箭艺中的禅》一书,书中就提到箭艺—随心之瞄准才能达到最高的箭艺,犹如武侠小说中剑术的最高境界“手中有剑,心中无剑”,这也是禅宗精神所在。
但是,穆里尔还是在世界中沾染了来自世俗的一些东西,也不去追求精神生活,所以并未达到和西摩完全一样的精神追求,这一点又让西摩失望。例如“每当她告诉她的朋友们她跟那个参加智慧之童很多年的比利·布莱克订婚了,就能获得莫大的满足。我觉得她对我,大体上是感到一种母性和情欲交织在一起的冲动。但是,总的来说,我并不使她真正感到幸福。”[9]穆里尔这样在朋友面前炫耀的行为让西摩大失所望,他认为穆里尔爱他的动机并非是单纯的。所以,西摩真正在意的是默里尔是不是爱他这个人本身,而不是爱附着在他本人之外的东西,如金钱、名誉等。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件事穆里尔伤了西摩的心,西摩在穆里尔家人的眼中,一直被认为是有精神分裂症,被要求看心理医生,穆里尔为此很难过,她处在家人和西摩之间徘徊不定,最终还是选择向西摩提出去看心理医生的请求。这一点彻底暴露了穆里尔与西摩之间的精神鸿沟,她也流于世俗的将西摩当成精神病患者,为此,西摩虽然在穆里尔面前装作没有什么,但是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他真正的伤了心。他在日记中写到“穆爱我,但是在我稍作整修之前,她永远不会觉得跟我真的亲密无间,真的心心相印,真的无拘无束。”[10]由此可见,西摩爱穆里尔,但是作为结婚的伴侣,穆里尔还不是一个能够和西摩心灵息息相通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精神伴侣,这也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婚礼当天,参加婚宴的客人都到齐了,但是新郎西摩却莫名其妙的逃婚了,导致现场一片骚动,新娘穆里尔只能伤心的哭泣,新娘的母亲勃然大怒,向亲朋好友控诉西摩是一个同性恋者、精神分裂者,根本不适合结婚。伴娘更是替新娘打抱不平,抱怨斥责:“他哥哥据说是聪明得不行,真是天晓得……如果他今天对这妞儿感的事也算聪明的话,那我就是圣雄甘地!”[11]伴娘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西摩逃婚的看法,从逃婚的行为以及理由来看,躲避婚礼理由是“太幸福”、“太激动”,“不能跟很多人在一起”,这很容易被看做是非正常人所为,因为有悖常理。但是在前面了解了西摩追求本心,追求“见性成佛”的境界之后,似乎就变得不难理解。西摩只重视自己心里的感受和情绪,而不会考虑社会秩序、社会风俗等事情,而结婚这件事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特别激动和幸福的,西摩尤其兴奋,“我感觉仿佛自己即将出世。神圣神圣的一天。”[12]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常人都不会因为自己心里过分的兴奋就逃婚,而是会按捺住内心的情感去结婚,因为人人都知道逃婚是常理不允许的。但西摩不会,他会因为只遵从本心,而放大内心的情感,能够让自己心情平复的办法就是暂时不参加婚礼,所以西摩就这样随性的做了,这是他依禅理随心所欲,依本性而行事,但是注定不会被大众所接受的。这正像故事开篇提到的伯乐相马的故事,出自《淮南子·道应》,讲述的是九方皋帮秦穆公寻找上乘骏马,其相马所见乃精华强调“着眼于内在本质,外在特征可视而不见。”[13]最终寻得上乘骏马一事,正如巴蒂所言,西摩是唯一一个有伯乐精神的人。而大众都不是伯乐,只是单单看到西摩逃婚的这一行为不符合常理,却不能理解这背后遵从本心真诚的情感和洒脱的行为。而且若将西摩的模样按巴蒂的白描画下来,眼睛黑且大、两眼相隔很远、鼻子长大下巴短、耳垂极长极厚、皮肤黑却干净、毛发重却过早秃顶、衣服总是不合身、领带也打不到位,看起来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但是对生活常常充满幸福感,对万物一视同仁等等。这似乎也让我们看到一个西方世界中的少年“庄子”形象。
《道德经》中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所以在他们眼中西摩就像一个傻瓜,一个精神病患者,以任何符合逻辑的方式都没办法来定义他。而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新娘的大伯,这个老头至始至终没有发表一句评论,眼睛看着前方,带着微笑,好像对身边的一切都充耳不闻,像一个超脱于世外的人,而在故事的结尾才知道他其实是个聋哑人。但是这样一个人的沉默多次让巴蒂感到感动和满意,当这个老头最后从巴蒂家离开后,他写到“应该把他的雪茄烟蒂捎给西摩,可以作为一般的结婚礼物……也许再加上一张白纸,权做解释。”[14]可见,巴蒂觉得只有这样的一个人是理解西摩的,他对西摩的行为不会妄加评论,但是讽刺的是,他是一个聋哑人,并非是真正超脱于世外的人,并非是真正理解西摩的人。
最后,婚礼当天,穆里尔选择和西摩一起私奔。在西摩和穆里尔的爱情中,尽管穆里尔不能理解西摩,但是她始终选择和西摩在一起,当众人都说西摩有精神病时,穆里尔还是决定与他在一起并且结婚,婚礼当天西摩因为一个不被众人理解的理由逃婚,虽然穆里尔也不理解,但是她仍然陪着西摩私奔。可惜的是,心灵无法契合的两人也注定最后的悲剧。
二.婚姻的围城
婚后的生活主要记录的是西摩与穆里尔的一次海边度假,当西摩在海边晒太阳时,穆里尔一个人在宾馆等长途电话,空闲之余她做的事情是:看杂志《性是乐趣——也可能是受罪》、刮掉裙子上的污渍、拔掉一颗痣上的毛、抽烟,当电话铃响时仍然不紧不慢的染指甲。可见,婚后的穆里尔看着低俗趣味的杂志,过着一种低俗的生活。西摩也叫她“一九四八年度精神流浪小姐”可见,在西摩眼中,她是没有精神追求的人。
而在海边晒太阳的西摩遇到了小女孩西比尓,这个小女孩没有一般小孩的单纯可爱,相反充满了嫉妒、控制的欲望。她嫉妒沙伦·利普舒兹和西摩一同坐在钢琴凳子上,让西摩把她推下去。西摩很不情愿还说这个名字混合着回忆与欲望,似乎是在暗示西比尔的心。西比尔很喜欢一身黄色的泳衣,黄色在西方一般带有不好的涵义和消极意义,表示胆怯、嫉妒,卑鄙等。相反西摩说自己喜欢蓝色的泳衣,蓝色在西方国家表示情绪忧郁、沮丧,这也符合西摩当时的心境。所以这里的颜色似乎有暗示的意味。
西摩带着西比尔下水逮香蕉鱼,这个情节描写的特别紧张,由于前面穆里尔和母亲的电话中得知西摩可能有精神问题。而且随时可能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所以这里的情节让读者特别的不安。西摩让西比尔找水里有没有香蕉鱼,西比尔并没有发现什么鱼,还紧张的说“别撒手”“你抓住我啊”“别离岸太远了”“有个浪头冲过来了”但是,就在西摩让西比尔躲过浪头后,西比尔却格外的开心,“海水让西比尔的金发湿了个透,不过她的尖叫声里充满了欢乐”,[15]在气床平稳后,之前并未看到鱼的西比尔说看到了香蕉鱼,而且嘴里还有六根香蕉。很明显,小女孩在撒谎,这样的回答西摩也并不满意,小女孩说完后,西摩就和她告别要回宾馆了。
西摩设想出来的香蕉鱼,他们游进一个香蕉洞就馋的和猪一样,吃的太胖了再也无法从洞里爬出来,直到死了。这里的情节也充满寓意。这个洞寓意着充满诱惑的物质世界,而终有不少人像香蕉鱼一样沉醉在物质世界中不可自拔。而此时的西比尔虽然只是一个孩子,但是俨然没有了一个孩子的纯真,或许之前有,但是下水之后就没有了。她被推着逐渐走进海里,越来越危险,就好像在逐渐逼近物质世界,物质世界虽然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是同时也充满了诱惑力,西比尔在浪潮扑过来最危险的时候,却躲过了浪潮,体会到了刺激和喜悦,之后西比尔开始撒谎了,虽然撒了谎,但是却变得比之前更开心和满足。“她毫无遗憾的朝宾馆的方向走去。”[16]这也预示着在物质世界中的诱惑和享乐,小女孩在体验到物质世界的乐趣和刺激之后,终将被社会同化,失去先天的纯真,陷入物欲横流的世界和永不满足的人心。
所以这一事实让西摩特别的伤心!特别的无望!当他朝宾馆走去,作者用的词是“捏捏紧”“使劲塞进口袋”“沉重的步子”,而终于西摩爆发了,先是歇斯底里,和一个女人在电梯里无缘无故的发生强烈争执,随后回到卧室,看看熟睡的妻子,文中不是用妻子而是“那个姑娘”就毫无留恋的开枪自杀了。可见穆里尔最终在西摩心里是不能理解自己的人,也和其他人一样,这也让西摩生无可恋。
三.总结
西摩在婚前没有找到理解自己的人,当他把希望寄托于婚姻时,婚姻生活也终于让他失望。一直寻求无欲无争、超脱自然、见性成佛的他,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深的了解到人和人之间充满了欺诈和污秽,人性的贪婪。“贪”是佛教中的三毒(贪、嗔、痴)之一。“贪”是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所以,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是恶之根源之一。但是西摩看到人被物欲的世界控制着,连小孩子都要被物欲世界吞噬,自己的妻子穆里尔也越来越沉沦在物欲的世界当中。可见,婚姻并没有让他找到精神伴侣,而是进入一个更大的围城,更多的痛苦,只有他一人孤独前行,他的妻子以及周围的人不能体会自己心中的虔诚的感受,不能相互沟通交流这种神圣的感受,当然也不能理解他的行为。终于西摩爆发了,就像巴蒂说“他始终也没有找到一条潇洒归隐的途径”,[17]所以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死亡可以让时间停止,留给人们的仍是一个神秘的、善意的、随性的西摩。
塞林格的这几部中短篇小说都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僵化的传统弥漫在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为了反叛这一传统,众多青年人希望找到一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周围社会的幻灭和困惑。赛林格也试图通过吸收东方文化来解救西方的精神危机,20世纪50年代中期青年人自发的运动,人们为自己辩护时人们为自己辩护时要提到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名字,与此同时,塞林格也被美国人当做传奇式的人物,他成了苦心修道的隐士。但是他似乎又通过西摩的结局告诉我们,这并非人们想象的绝妙偏方。
作者:赵颖星
第2篇:遇见我人生的灯塔东方哲学
冰是坚硬万倍的痛苦凋谢的无穷花
1979年11月,朝鲜半岛进入多雨而寒冷的冬季。27岁的朴槿惠一袭黑衣,站在青瓦台前湿淋淋的草地上,看青瓦粼粼、檐牙高啄。她在这里生活了17年,如今马上要离开。雨斜斜密密地落下来,她觉得那是千万根鞭子抽打在身上发出的声响。
内务秘书抱着一个满满的纸箱子朝她赶过来,不断有东西掉落,他不去捡,反而毫不留情地将它们踩在泥水里。朴槿惠望着秘书,还在她少女时代,他就跟随父亲,也曾无数次带她到青瓦台后面的山上,春看百花,夏揽苍翠。现在,他眼里满是惶恐,仿佛她是病毒,会随时钻进他的血液,中止他的心跳。
朴槿惠弯腰捡起一张照片,那是9天前的上午,她陪父亲去参加湖堤剪彩时的留影,天空明媚,她笑,父亲也笑,群众在欢呼。不料,几个小时后,明快的一切随着几声枪响被蒙上沉重的阴霾。
朴槿惠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首尔的一栋老房子里。17年未回家,老宅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街道繁华。朴槿惠想起搬离这个家住进青瓦台时和父亲朴正熙的一段对话:“爸爸,你为什么要当总统?”朴正熙回答:“我出生的地方到处都是茅草屋,有一年冬天,大风掀翻我家屋顶,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想到别人家去借宿,但我们转了一圈后又回到自己家里,因为邻居们也都在风雨中挨冻。我永远记住了母亲那晚悲伤的面容,发誓要尽我所能改变这一切!”
父亲的愿望实现了,如今的大韩民国,不仅连偏远地方的农民都住上了青青的瓦房,全国人均收入还翻了20多倍。这样的父亲却被最亲密的下属射杀在宴席之间。她对所发生的一切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但她是朴槿惠,一个女代母职,当了五年“第一夫人”的特殊女人。她不能像妹妹那样痛哭,也不能学弟弟那样买醉,只能表现出冷静与克制。早在父亲被刺之前,1974年,母亲陆英修也被刺。她震撼于父亲冷静地留在演讲台上,而不是护送母亲到医院。事后,他坚决不再娶,表现出对亡妻极度的眷恋与忠诚。从那以后,她开始学习以父亲的方式表达感情,也学习他特殊的应对危机的方式。5年里,她穿母亲的衣服,戴她遗留的首饰,模仿她的言行,在从容淡定中完成许多国务活动,包括接待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政治不仅让她早熟,也让她认定自己的命运跟这个国家紧紧相连。
所以9天前,得知父亲被刺,她的第一反应不是痛哭,而是冷静地问:“前方(边境)有什么情况?”这一问,使得她本该为失去父亲而流的眼泪,再也没有机会宣泄。
从“第一夫人”跌落为平民和孤儿,朴槿惠感到极度的失重,她想依靠法律严惩杀害父亲的凶手。但是韩国最有名的律师,声称是父亲最坚挺的支持者这样回复:“我不替凶手辩护,就等于是帮你了!”他说的没错,当时不仅许多律师联名替刺客辩护,一些城市还爆发游行示威,要求释放刺杀总统的情报部部长。大家高呼:“他杀了一个独裁者,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甚至朴槿惠的住所也被情绪激昂的人群包围。她不能出门,也无法求救,只是悲哀地意识到,不管他们一家曾经为这个国家带来怎样的改变,做出怎样的牺牲,现在,世界被颠覆,一切被唾弃。
背叛!这是她唯一能想到回敬这个世界的词语,她的胸腔里奔腾的全是愤懑和失望,但表面上她依然淡定从容,认为只有骄傲地面对声讨,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告慰。
可是,3个月后,悲愤以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方式喷薄而出。她身上开始长出紫斑,医药都不能起作用,不明斑点很快蔓延到脸上。毕竟还是年轻姑娘,容颜不再,自信也便不再,她没有了淡定的资本。1980年1月,她跑到父母的坟前痛哭,凄哀无比。此时,新任总统掀起了批判朴正熙的浪潮,她悲痛欲绝的照片被搬上报纸,让反对者快意。
而1952年,荣升父亲的朴正熙给她取名槿惠,是因为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美丽、花期长久,又被赋予政治意义,名为“无穷花”。他希望女儿做一朵无穷花,用持久温和的芬芳施惠于人。现在,她似乎过早地走完了花季,凋谢了。
绝望中的精神求索
朴槿惠从此闭门索居,桌上的一杯水,窗外的几滴雨,都会让她落泪。她开始怀疑一切,昼夜交替,花开叶落,这些过去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如今都能进入她的心里,引起她的一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思索。她进而怀疑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过去和这样的现在,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日思夜想,她找不到答案,思想混乱到极点。
有一天,她的房门被敲响,堂哥朴在鸿走进来,他是亲属中少有的没有疏远他们姐弟的人。他打断了她的胡思乱想:“你应该找人谈恋爱,结婚,成家,养育孩子。相信我,有了情感寄托,伤痛更容易治愈。也请别忘了,你是长女,应该做出积极的榜样!”
堂哥提醒她去关注弟弟和妹妹,当时弟弟朴志晚沾上了毒品,正面临被起诉;而妹妹正跟一个比她年长的男人打得火热,试图通过畸恋,得到父亲般的保护。朴槿惠为时已晚的干预,换来的是弟弟妹妹变本加厉的深陷。
她甚至没办法改变自己对感情的态度。读大学时,她有不少追求者,但为了不增加安保的负担,她选择了孤独。大学毕业后,母亲积极为她张罗婚事,但突遭刺杀。在女代母职的5年里,她用母亲的衣物包裹自己,因此也包裹住20岁出头的芳华,以及对爱情的希冀。父亲遭刺后,她也曾思嫁。临搬出青瓦台时,她在电梯里跟父亲的一位部长相遇,对方此前曾多次表示,希望她能做他的儿媳。她满怀期待地招呼说:“您好!”但直到电梯门再次打开,对方也没有看她一眼。如今,她饱尝世态炎凉,什么人都不愿意相信,又何以相信爱情?
独处3个月后,朴槿惠出门了,她一身素装,来到首尔古老的宗庙,对着佛像深深参拜。母亲生前是个佛教徒,她想追寻她的足迹,看是否能获得内心的平静。然而,她很快发现,痛苦太多,疑惑太多,一种信仰远不足以使她得到拯救。没过几天,她又来到一座教堂,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接下来,她疯狂地阅读各种文化背景的宗教和哲学书籍,可不管哪门哪派的思想,都缺乏一种足够的力量,理清她的思绪。她努力想去信奉各种宗教,又觉得什么都不可信。一年以后,孤独犹在,混乱犹在,怀疑和迷茫犹在。
冰是坚硬万倍的痛苦凋谢的无穷花
1979年11月,朝鲜半岛进入多雨而寒冷的冬季。27岁的朴槿惠一袭黑衣,站在青瓦台前湿淋淋的草地上,看青瓦粼粼、檐牙高啄。她在这里生活了17年,如今马上要离开。雨斜斜密密地落下来,她觉得那是千万根鞭子抽打在身上发出的声响。
内务秘书抱着一个满满的纸箱子朝她赶过来,不断有东西掉落,他不去捡,反而毫不留情地将它们踩在泥水里。朴槿惠望着秘书,还在她少女时代,他就跟随父亲,也曾无数次带她到青瓦台后面的山上,春看百花,夏揽苍翠。现在,他眼里满是惶恐,仿佛她是病毒,会随时钻进他的血液,中止他的心跳。
朴槿惠弯腰捡起一张照片,那是9天前的上午,她陪父亲去参加湖堤剪彩时的留影,天空明媚,她笑,父亲也笑,群众在欢呼。不料,几个小时后,明快的一切随着几声枪响被蒙上沉重的阴霾。
朴槿惠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首尔的一栋老房子里。17年未回家,老宅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街道繁华。朴槿惠想起搬离这个家住进青瓦台时和父亲朴正熙的一段对话:“爸爸,你为什么要当总统?”朴正熙回答:“我出生的地方到处都是茅草屋,有一年冬天,大风掀翻我家屋顶,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想到别人家去借宿,但我们转了一圈后又回到自己家里,因为邻居们也都在风雨中挨冻。我永远记住了母亲那晚悲伤的面容,发誓要尽我所能改变这一切!”
父亲的愿望实现了,如今的大韩民国,不仅连偏远地方的农民都住上了青青的瓦房,全国人均收入还翻了20多倍。这样的父亲却被最亲密的下属射杀在宴席之间。她对所发生的一切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但她是朴槿惠,一个女代母职,当了五年“第一夫人”的特殊女人。她不能像妹妹那样痛哭,也不能学弟弟那样买醉,只能表现出冷静与克制。早在父亲被刺之前,1974年,母亲陆英修也被刺。她震撼于父亲冷静地留在演讲台上,而不是护送母亲到医院。事后,他坚决不再娶,表现出对亡妻极度的眷恋与忠诚。从那以后,她开始学习以父亲的方式表达感情,也学习他特殊的应对危机的方式。5年里,她穿母亲的衣服,戴她遗留的首饰,模仿她的言行,在从容淡定中完成许多国务活动,包括接待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政治不仅让她早熟,也让她认定自己的命运跟这个国家紧紧相连。
所以9天前,得知父亲被刺,她的第一反应不是痛哭,而是冷静地问:“前方(边境)有什么情况?”这一问,使得她本该为失去父亲而流的眼泪,再也没有机会宣泄。
从“第一夫人”跌落为平民和孤儿,朴槿惠感到极度的失重,她想依靠法律严惩杀害父亲的凶手。但是韩国最有名的律师,声称是父亲最坚挺的支持者这样回复:“我不替凶手辩护,就等于是帮你了!”他说的没错,当时不仅许多律师联名替刺客辩护,一些城市还爆发游行示威,要求释放刺杀总统的情报部部长。大家高呼:“他杀了一个独裁者,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甚至朴槿惠的住所也被情绪激昂的人群包围。她不能出门,也无法求救,只是悲哀地意识到,不管他们一家曾经为这个国家带来怎样的改变,做出怎样的牺牲,现在,世界被颠覆,一切被唾弃。
背叛!这是她唯一能想到回敬这个世界的词语,她的胸腔里奔腾的全是愤懑和失望,但表面上她依然淡定从容,认为只有骄傲地面对声讨,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告慰。
可是,3个月后,悲愤以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方式喷薄而出。她身上开始长出紫斑,医药都不能起作用,不明斑点很快蔓延到脸上。毕竟还是年轻姑娘,容颜不再,自信也便不再,她没有了淡定的资本。1980年1月,她跑到父母的坟前痛哭,凄哀无比。此时,新任总统掀起了批判朴正熙的浪潮,她悲痛欲绝的照片被搬上报纸,让反对者快意。
而1952年,荣升父亲的朴正熙给她取名槿惠,是因为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美丽、花期长久,又被赋予政治意义,名为“无穷花”。他希望女儿做一朵无穷花,用持久温和的芬芳施惠于人。现在,她似乎过早地走完了花季,凋谢了。
绝望中的精神求索
朴槿惠从此闭门索居,桌上的一杯水,窗外的几滴雨,都会让她落泪。她开始怀疑一切,昼夜交替,花开叶落,这些过去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如今都能进入她的心里,引起她的一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思索。她进而怀疑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过去和这样的现在,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日思夜想,她找不到答案,思想混乱到极点。
有一天,她的房门被敲响,堂哥朴在鸿走进来,他是亲属中少有的没有疏远他们姐弟的人。他打断了她的胡思乱想:“你应该找人谈恋爱,结婚,成家,养育孩子。相信我,有了情感寄托,伤痛更容易治愈。也请别忘了,你是长女,应该做出积极的榜样!”
堂哥提醒她去关注弟弟和妹妹,当时弟弟朴志晚沾上了毒品,正面临被起诉;而妹妹正跟一个比她年长的男人打得火热,试图通过畸恋,得到父亲般的保护。朴槿惠为时已晚的干预,换来的是弟弟妹妹变本加厉的深陷。
她甚至没办法改变自己对感情的态度。读大学时,她有不少追求者,但为了不增加安保的负担,她选择了孤独。大学毕业后,母亲积极为她张罗婚事,但突遭刺杀。在女代母职的5年里,她用母亲的衣物包裹自己,因此也包裹住20岁出头的芳华,以及对爱情的希冀。父亲遭刺后,她也曾思嫁。临搬出青瓦台时,她在电梯里跟父亲的一位部长相遇,对方此前曾多次表示,希望她能做他的儿媳。她满怀期待地招呼说:“您好!”但直到电梯门再次打开,对方也没有看她一眼。如今,她饱尝世态炎凉,什么人都不愿意相信,又何以相信爱情?
独处3个月后,朴槿惠出门了,她一身素装,来到首尔古老的宗庙,对着佛像深深参拜。母亲生前是个佛教徒,她想追寻她的足迹,看是否能获得内心的平静。然而,她很快发现,痛苦太多,疑惑太多,一种信仰远不足以使她得到拯救。没过几天,她又来到一座教堂,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接下来,她疯狂地阅读各种文化背景的宗教和哲学书籍,可不管哪门哪派的思想,都缺乏一种足够的力量,理清她的思绪。她努力想去信奉各种宗教,又觉得什么都不可信。一年以后,孤独犹在,混乱犹在,怀疑和迷茫犹在。
作者:朴槿惠
第3篇:东方哲学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在几干年的历史文化斗争和不断进步中形成了完整的东方哲学思想。那么如何才能够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所蕴含的古典美、哲学美融入到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中,使我国的工业设计具有内涵美。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东方哲学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
一、通过哲学提高工业产品设计的实用性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提出“以人为本”这一观点是齐国名相管仲,讲述了管仲对齐恒公陈述霸之业的言论,其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并为四书,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民性邦本,本固邦宁。”等等。在我国古代“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很多,迄今为止我国仍然坚持着以人本文的理念治国安邦,并且将其广泛的推广到各个领域当中。就此,从工业领域中进行细致性的分析。
将哲学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在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中,能体现出其产品的实用性,是产品使用价值的综合表述,包含了产品尖端的科技核心部分。因此,工业产品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实用性的宗旨。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产品质量、客户需求、市场需求等方面,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产品,进行合理的设计,将产品中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进行完善,达到将“不便”变成“便”的根本目的。
例如,计算机逐渐完善的过程就能充分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1946年2月16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造价是48万美元,占地面积170平方米,迄今为止计算机已经变成了超薄、可携带、速度是每秒几十兆的电子产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工具。这一产品从170平方米到现在的20平方厘米甚至是超薄笔记本,说明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推广到各个领域当中,并且逐渐被完善和超越成为了工业产品设计的核心观念。
二、通过哲学提高工业产品设计的简约性
《道德经》强调了追求美的最高境界,提倡自然美、浑然天成的感觉,这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的园林设计、建筑设计、道路设计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造就了我国形成一种自然美、清水出芙蓉的美学追求。在工业设计中,这一类型美的追求被定义为简约美的追求也就是现代我们熟知的简约性。
从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能够发现,最好的设计一般都是以简约为主题的设计,并且被世界所接纳和崇洋。
例如,在美国战后时期著名的家具设计师查尔斯.伊姆斯的作品就充分体现了哲学思想中的简约性,其设计出来的家具线条简单、具有自然、浑然天成的感觉,逐渐被世界接纳并且成为了世界顶级的建筑设计师。
在他所创造的一系列作品中不仅具有干练的自然美,同时将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美、自然美、简约美、柔和美、亲切美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一巨大的成功昭示了我国需要将哲学思想融入到现代化的产品设计中,彰显出我国古代思想所蕴藏的底蕴和精神,从设计中体现出美感,体现出东方的伟大思想。
从我国的角度进行分析,早在1985年期间我国所生产的一种白色简单工艺的茶壶就是利用了现代哲学中所彰显的简约性进行设计的。在这款白色简单工业的茶壶中,无论从轮廓还是整体艺术的设计都显得既不凌乱又不失高雅,整体构造打破了传统茶壶的枯燥、复杂性。
三、通过哲学提高工业产品设计的和谐美
饮食是人的天性更是人的生存之道,好的厨师将油、盐、酱、醋、蒜、葱、姜放入其中,我们在品尝之后赞不绝口,这并不仅归功于厨艺的精湛,同时更体现出这些材料能够融合在一起,彰显出了“和谐”的味道。这就像《易经》中所讲述的道理一样,保持至高的和谐,才是大吉大利,是我国几千年来所追求的“至和至善”。那么,工业设计将这种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就被称之为和谐美。
在现代化产业中,不同种类的产品会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人、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保障其能够平衡发展。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根据各个领域的人的不同喜好、各个地区人的不同需求、年龄的划分等多方面进行市场调查和考究,从而设计中符合大部分群体的需求,从整体上把握“和谐美”,彰显出设计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设计所蕴藏的精神和人文价值。让人们更能够接受这样的设计理念,达到在追求质量、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弘扬出我国几千年的文化。
在现代产品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涵盖了很多和谐美的建筑物,例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它和整个上海的发展相匹配,在比如说北京的鸟巢正是秉承着我国古代的理念进行设计,彰显出我国是一个集智慧、大气于一身的国家。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工业产品设计来说融合于哲学思想有利无敝,不仅在设计的过程中会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并体现出我国古代哲学所蕴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彰显出我国所弘扬的哲学思想,引领工业产品走向更高的成功。
作者:张豪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