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与探究(大学新生感恩教育)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2 00:41:04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57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人类和谐共处的社会道德基本准则之一。因此作为“90后”的大学生只有懂得了感恩,才有可能懂得尊重他人。对应试教育的过度推崇使得学校忽视了对孩子学生在个人品德、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轻视品德品格教育的现象非常普遍。一种进步的、积极的道德舆论,拥有强大的社会能量。学校是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因此学校是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广泛引导“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深入细致地思考,教育他们懂得感恩,自觉抵制各类消错误道德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道德规范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的基层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们接触频率较高,感触也很多。一些新生入学时填写个人家庭信息时,常常写不出父母的年龄,有的甚至不知道父母的姓名如何书写,更有甚者连“籍贯”指的是什么都不清楚。对于生养他们的父母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就更别提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他人了。事实上,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类似“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等古训人人皆知。而被称之为“90后”的大学生,深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一系列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象随处可见,并已造成“90后”大学生的人格缺陷。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素养的缺失
(一)家庭感恩意识的缺失
孝顺父母乃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在入学之后立即把父母的含辛茹苦抛之脑后。一味地向父母索取,而丝毫不去考虑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恩情。笔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案例:2010年,笔者处理班级一名连续旷课很长时间的学生,在与其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该同学在仅仅一学期不到的时间内,通过哄骗的方式,从家中要了近万元的生活费用,平均一月要花去将近3千元,基本消费在上网、打游戏、吃喝上,而其家长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农民。在这名学生身上我们丝毫看不到社会基础道德要求的对亲人的感恩之情。换句话说,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感恩,又何谈去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呢。
(二)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
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非常珍惜自己上大学的机会,对给予他们的帮助的国家、社会、家人心存感激,并在实践中不断回报。但是也有一小部分“90后”大学生将国家、社会、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视作是必然、必须、必要的,丝毫没有任何感谢、感恩、感激之情。
乐于慈善资助的青年歌手丛飞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病中的丛飞感动了许多人,也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许多关爱,但也遭遇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冷酷。丛飞的妻子告诉记者,丛飞在医院与病魔做艰苦斗争的时候,居然还有受到丛飞资助的孩子家长打电话来索要学费。一直在照看丛飞的林燕告诉记者,丛飞患病住院后,曾受他资助的、现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学生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一位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的大学生,在网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被列到了丛飞资助过的名单里,打电话质问丛飞:“你把我的名字说出来,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使我很没面子,我现在已是一名大学教师了。”
对照钱文钟先生在对《弟子规》中解释的孝道所引用的许多古人的事例,现代大学生应该无比汗颜。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人类和谐共处的社会道德基本准则之一。因此作为“90后”的大学生只有懂得了感恩,才有可能懂得尊重他人。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和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我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我国现代家庭的中“421”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占“90后”大学生中超过半数的比例。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的家庭中父母总是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从不计较孩子是否给予回报或者回报多少。并且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即吃好穿暖,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思想意识。尤其是缺少对子女家庭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长此以往,最终导致“90后”大学生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心态,不懂得感激和珍惜,更谈不上回馈他人和社会。
(二)校园感恩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是“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淡化逐步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我国始终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成人、成功的重要砝码,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砝码。因此对应试教育的过度推崇使得学校忽视了对孩子学生在个人品德、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轻视品德品格教育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应付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在课程设置中被末倒置,不断增加各类专业智育课程开设的,而人文素质课程尤其是感恩教育的时间被不断的挤压、侵占。而“90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被忽视,也就意味着现代高校教育中育人功能的缺失。
可见,学校感恩教育的关注及学生个人相关品格的塑造是促进“90后”大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养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不断涌入国内的各类文化习俗和不同的价值观强烈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并未完全成熟的精神世界。再加上现代社会上对竞争意识的崇拜,西方社会上流行的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深深侵扰着“90后”大学生并不强大的心灵。“90后”大学生们不断受到这些复杂外部环境的影响,价值观功利化,自我意识膨胀,相应使得感恩意识在发展中被削弱。
胡锦涛主席提倡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需要充足的人才储备,需要人的全面发展。“90后”大学生是中国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不断增强“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当“90后”大学生学会了感恩,他们才会少一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一些宽厚,友善和快乐;只有当“90后”大学生学会了感谢,他们才有可能为回报社会和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因此在全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不断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强化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有效强化“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发挥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动大学生感恩品格的培养
一种进步的、积极的道德舆论,拥有强大的社会能量。它可以通过道德力量的凝聚,来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言行以做出正确的抉择,淡化不良的社会道德风气,有力推动和强化良好的道德风气的迅速形成。
因此,政府理应不断加强感恩道德舆论的建设,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树立感恩典型,进行道德模范宣传,倡导感恩,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为“90后”大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央视自2003年开办的《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每次的节目播出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大大激发了人们求真向善的思想意识,真正引领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为推动社会道德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学校是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因此学校是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广泛引导“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深入细致地思考,教育他们懂得感恩,自觉抵制各类消错误道德意识。笔者认为,要做好感恩教育思想的宣传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进一步加强“三字经”、“弟子规”等课程的管理,将感恩作为重要的一课来上,并辅助以课题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感恩的思考,提高感恩意识。
2、定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促进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每学期进行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感恩事件。
4、每学期举行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5、利用学院广播站和宣传栏,播报与“感恩”相关的时事新闻。
6、每学期举办一周感恩电影展,播放感恩电影或纪录片。
7、设立感恩信箱和感恩留言卡。
(二)发挥校园主阵地的作用,利用实践活动将提升“90后”大学生的感恩素养
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应广泛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等工作内容来进行。根据道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从“90后”大学生生活方面的基础问题着手,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感恩教育。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把感恩教育内化成学生的感恩素质,因此高校感恩教育的关键在于由向学生被动说教,向学生主动积极实践,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校园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供一崭新的机遇与平台,让感恩意识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并真心实践,最终转化为“90后”大学生的内在良好品格。
如何发挥好校园中的主阵地作用,如何将感恩的思想融入实践活动与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如何让学生主动的时间感恩行动,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现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宽渠道、多形式的营造感恩校园环境,加强感恩教育。
首先,要做好实践活动开展前的调研工作,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愿意、喜欢的实践活动去做,在活动的开展方式上要迎合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当义工、开展“今天我是保洁员”活动、组织辩论赛等活动。
其次,利用有关“感恩”的节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效果更为明显。如,父亲节写一封家书,母亲节开展母子联谊会、国庆节组织爱国歌曲大合唱、参观烈士陵园、雷锋纪念日开展雷锋活动、雷锋事迹展播等活动。
第三,针对部分感恩意识缺乏的学生,要由针对性的进行感恩教育。主要方式有谈话、集中培训、集中组织活动,召开“后进生”家长座谈会等。
第四、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应采取循序渐进并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个人“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感受感恩,学会感谢。另外学校在管理的方式上要变强制执行为积极引导,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第五,充分发挥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中间力量,加强感恩教育。加强学生会合社团的管理,定期的组织开展一些感恩教育活动,倡导学生从小事做起,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第六,学校要做好实践活动后的总结,组织好学生在实践活动后的反思和总结,加强感恩教育思想的内化过程,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开展的现实意义,并要求学生加强自身的修炼,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感恩思想。
(三)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做到洋为中用。
感恩教育原本是我国各级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近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反观日本,各级学校都狠抓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课程。日本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有道德课、生活科、社会科和公民科。小学主要是生活科,初中阶段主要是社会科,高中阶段设置公民科来代替社会科,大学阶段进行主题教育,每周设定一个大多为人生价值、感恩意识的主题,师生一起讨论,进行感恩主题教育。不同阶段适当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感恩教育是日本感恩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之一。
此外,日本高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宿舍等平台,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宣传感恩教育,使之成为学生的习惯。大学宿舍的走廊上经常挂着“感恩小册子”,里面写着诸如:“××君,你早上叫我起床,我才没有迟到。”学生饭前两掌合在一起对着饭菜鞠躬致意,以表示对饭菜和提供饭菜的所有的人的感谢。其实,时刻牢记和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已经成了日本大学生的良好习惯,每到年末,他们都要给关照过自己的人送去一份礼物或发一张明信片以表谢意。我国高校也可以利用橱窗、展板、海报、横幅、校园网络、宿舍等平台,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余活动方式,如感恩小册子、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我国大学生亦形成感恩习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有利条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途径。因而必须不遗余力的在校园里开展大学生感恩、敬畏等基本品格教育,为社会培养品格高尚、道德素质高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钱文忠 《弟子规》 中国青年出版社 p13-59.
[2]百度文库 《丛飞事迹简介》.
[3]赵红丽《“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价值》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