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癌症晚期患者临终期生存质量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
临终关怀护理(hospicecare)不是一种治愈护理,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将要去世前的几周时间或者几个月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1]。本次主要对癌症晚期患者临终期生存质量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进行探讨,为临床护理提供重要依据。现在通过采用文字和回顾的形式进行探讨,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住院接受临终护理的晚期癌症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45~84岁,平均年龄57.56岁。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实验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56.34岁;疾病类型:肺癌8例、胃癌2例、结肠癌4例、食管癌6例、肝癌3例、胰腺癌7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57.45岁;疾病类型:肺癌5例、胃癌5例、结肠癌6例、食管癌4例、肝癌8例、胰腺癌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痰液堵塞、意识模糊、胡言乱语、失眠、便秘、双下肢水肿等症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实验组:给予临终关怀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2.1为实验组患者安排单人病房,配备空调、电视等家电,允许患者从家里自带床垫、被套、平时喜欢的物品、照片等,在任何时候只要患者愿意,家属、朋友均可以进行探视、陪伴。安排患者喜欢的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护士应当从患者进院开始对患者进行充分了解,可以面谈,了解患者对现状的想法、期望、需求,充分按照患者的期望制定个性化临终关怀护理计划。
1.2.2症状控制,疼痛是临终病人备受折磨的最严重的症状,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有的病人死前会出现谵妄等神志变化,因此临终关怀需要依照护理的原则,对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症状拟定最佳方案。如疼痛控制、呼吸困难护理、控制肠胃道症状和营养支持等。
1.2.3心理社会支持,大部分临终患者除了身体上的痛苦,需要面临的是个现实问题是死亡,因此使得患者心理上备受折磨。因此,依据临终关怀的护理原则,对患者不同心理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忧伤期、绝望期、接受期)作出有针对性的护理。
1.2.4对家属的支持,由于许多患者家属无法接受患者将不久于人世的事实,患者家属也会出现许多负面的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到患者。护士对患者家属表示同情、充分理解、耐心倾听患者家属的建议和需求,为其提供发泄内心痛苦的机会,帮助患者家属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来,与其监理互相信任、依赖的合作关系。护士尽量依据患者家属的心愿,严肃、认真做好尸体料理工作,保持患者安详的姿势,不仅是对患者的尊重,也是对患者家属的安慰。
1.3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各项心理指标进行评分,即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利用软件将数据汇总并作出相应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方式进行计数资料,并将t值带入计量资料,当P值小于等于0.05时,统计的方法才具有意义。
2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示,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环境领域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情况见表2。
3讨论
晚期患者是一个特殊且庞大的群体,治疗晚期癌症费用昂贵,且无法治愈。
由于晚期癌症往往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且伴随着痛的折磨,因此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给患者和患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2]。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是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顾,帮助患者减少肉体上的痛苦、使患者得到生活上的满足、心理上的安慰、病症得到控制。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但是它对晚期肿瘤患者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本次研究结果的数据来看,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环境领域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临终关怀的核心是减少病人临终前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并且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于鼓励,帮助其平复心情,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能够坦然地接受需要面临的现实,且能够开心渡过彼此在一起最后的时光[3]。综上所述,对晚期肿瘤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有利于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得坦然地接受需要面临的现实,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丁静静
第2篇:以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
医学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问,医学人文是体现医学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医学哲学范畴。当前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服务的工作都需要提高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素质,如何切实改进医学人文教育成效就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弥补当前医学人文教育不足,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多元化,医学观念从“一元”生物模式转变为“多元”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医学研究和服务对象不仅指身体方面的疾病,还包括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进而,医药卫生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也逐渐成为医学教育的主题,这对医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生及临床医生人文素质有待提升已日益引起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重视,如何解决现存的问题,使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良好的人文教育,是近期医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一是,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在教学比重方面,全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平均占到总课时数的7.54%左右,而美国和英国分别为20%和10%;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且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课程比例较大;二是,医学生对人文课程不够重视,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是学习的重点,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毕业以后、工作以后的事情;三是,主要以传统教师授课方式为主,在医学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没有重视和发挥临床见习和实习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前期理论学习与后期实践教学之间衔接不够。
(二)改善医患关系,维护双方权益的需要
医患关系本应是一对和谐的围绕健康的利益共同体。但当前,我国正处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医患关系紧张”等矛盾日趋凸显。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持“有疑虑的信任”态度,甚至出现不理性行为,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在职业重压下,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和“防范性医疗”行为,进一步加大了医患之间无形的鸿沟。
人文关怀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传统偏重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观念和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传授,往往忽视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其在毕业后的行医过程中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缺乏对患者精神、心理以及情感方面需求的满足和安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和谐医患关系的现实需要,医学人文教育观念有待转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待提高。
二、构建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临终关怀是对健康和社会深入思考的产物,临终病人照顾以病人和家属为导向,依照特定的环境去有效满足个人和集体的需要。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临终病人是其重要服务对象,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医学人文关怀理念贯穿在医学生参与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探索并构建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新模式。
(一)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临终关怀我们认识到生命中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因素会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服务内容指向被社会认可的个人需求,涵盖各层次的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单纯医务人员很难在治疗生理疾病的同时又照顾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社会需求。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的社会工作的加入,无疑可以增加医疗团队的力量,动员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解决家庭、社会问题等。
社会工作工作理念一是人道主义,即始终把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每个人生而平等,人人均有尊严。二是现代社会福利观念,即保障每个人应有的权利,让临终病人安详面对死亡是社会义务容辞的责任。三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即强调服务对象的知情同意和自主性原则,尊重患者的个人价值和自主性,均有利于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
医学生参与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具有先天优势,既能够较好地完成医务社会工作,又可以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加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中的实践部分,让医学生以志愿者、见习生等方式切实参与到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中去,通过与临终病人、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广泛接触,直接感知其心理、生理及社会的全面需求,在医务人员与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团队中,换位思考、想人所想,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感受到信任,体会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自觉认同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二)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中,掌握医患沟通的技能
社会工作对临终关怀的介入主要针对临终关怀病人及家属心理照顾的缺失,目的在于增强其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恢復和发展其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学者对从事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者进行调查,概括出11个核心技能:倡导、评定、照顾传送、(制定)照顾计划、沟通、确认、决策、教育和研究、信息分享、跨学科团队合作和自我反思实务的能力。
在现有课堂内以教育、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医学人文教育基础上,延伸至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医院实习、见习过程等,使医学人文教育不止停留在教育前期而是贯穿全程。在传统的医学生志愿活动中,缺少临床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环节,在通常的临床技能实践中,又往往仅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医学生参与临终关怀社会实践活动正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陷,可以采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更人性的服务,不仅关注对躯体疾病的治疗,也可以在社会工作团队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使病人获得心理与躯体的舒适,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
(三)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中,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一种志愿风险的精神,也是参与临终关怀服务的社会工作者的亲身体会。医学生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中,经过与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团队共同工作,通过临床专业知识、医学人文理论和临床、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可以补充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更重要地是可以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体会到个人价值,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和奉献等实实在在的行为;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即在实践中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以己之长服务社会。总之,医学生参与可以提高并发挥自己助人自助的能力,有助于更快地适应、融入社会,同时这也是医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三、探索并建立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保障体系
(一)激发医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学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看做高等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将素质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新时代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要求。其次,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不仅是一个科学系统,还是一个人文系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体,改变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单向传输的传统教学形式,增加实践教学和亲身体验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再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医学人文氛围,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
(二)打造专业的、贯穿全程的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如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师资团队。在我国医学院校中,专职人文教师大多缺乏医学专业背景,面临复杂的医学问题缺少感同身受的认识,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多数医学专业教师所接受的是传统的医学教育,存在着知识面窄人文底蕴薄弱等问题,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等对医学人文专任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完善医学相关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更结合实践。另一方面,对医院等医疗单位或宁养院等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单位的带教教师等,应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修养,使之在临床实践或志愿服务中有意识地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效果评價体系
创新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方式,按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医学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完善评估内容和方法,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和判别能力等。使诸如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等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有“法”可依,便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合理评估和积极反馈,以激励学生主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意识。
作者:庄玮
第3篇:社区中老年临终关怀患者中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
临终关怀作为近代医学中新兴起的一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要和人类文明的标志。其服务理念是以照料为核心,维护患者的尊严,提高患者的临终生存质量及共同面对死亡。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逐步加速,临终关怀越来越被社会重视。本中心研究在患者临终前采用中医药适宜的技术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在荔湾区华林街社区住院病区住院,且在二级或三级医院确诊在当前医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治愈无望,估计在6个月内将要死亡,并且伴有疼痛、焦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符合入选标准的对象分别纳入疼痛组、焦虑组,每组入选对象100例,电脑随机挑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入选标准:(1)所有研究对象的预计生存时间在2个月以上者;(2)能用语言表达其经验感受者;(3)病情许可,同意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干预,配合医务人员的诊治;(4)经说明研究目的后,患者及家属愿意配合调查,且患者无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明显气促及衰竭,估计生存期少于2个月的患者;(2)意识模糊、精神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调查的患者;(3)患者拒绝或家属要求隐瞒病情者;(4)调查对象在2个月内死亡或失访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住院常规诊治方法:入院后告知患者即将进行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正确的引导患者,告知患者如何调整心态面对死亡,帮助患者树立面对死亡的信心,消除患者内心由于死亡引起的恐惧、害怕等心理,让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迎接死亡。
干预组接受住院常规诊治+中医药适宜技术干预,干预组患者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观念,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干预方法:运用针灸、芳香疗法、药物敷贴等疗法帮患者放松,缓解疲劳及不适。运用按摩、导引、芳香疗法及中医情志、心理疗法等,改善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状态,同时帮助患者的家属尽快走出心理阴影等。(1)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是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患者及及家属的死亡教育,使其红粉认识到生命科学中的生老病死的基本规律,让老年人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和接受死亡”正确的引导他人理解死亡的必然性,使得老年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死亡也让患者家属能以平静、理智的接受亲人死去的现实。(2)临床中老年人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老年人只要生命在延续,就应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做好基础护理,让老年患者能在舒适的环境下度过最后美好的时光。同时,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应该保持室内安静、清洁、灯光柔和,避免强光刺激,秉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度相对恒定,将温度控制在22℃~24℃,更加有利于各种护理治疗操作。护理过程中应该能改善老年营养状况,注意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尽可能给予患者豐富的营养、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容易消化的食物,预防口腔感染。护士应该做好患者皮肤护理,做到勤翻身、预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3)营养支持护理。中老年临床关怀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营养摄入障碍,导致摄入的营养难以满足患者需要。护理过程中应该提高患者的食欲,增加营养的摄入,在充分尊重患者饮食习惯和嗜好的基础上均衡营养,维持机体代谢。(4)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临终老人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学者对400例临终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当患者自己的生命接近死亡时,其心理反应十分复杂,不免产生否认、愤怒、沮丧等心理。同时,患者的心理护理还受到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社会背景及经济因素的影响,要缓解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护士必须接受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了解社区中老年人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规律,学习把握临床患者的心理分期,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表现实施相应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使得临终中老年人处于舒适、安宁的状态,充分理解老人和表达对老人的关爱,给予中老年心理支持和精神慰藉。
1.3评价方法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个月,根据《疼痛分级量表》来评价研究对象的疼痛程度,共分为四级,即1:无痛;2: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3: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4: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来评价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焦虑程度,所有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0分:无症状;1分:轻;2分:中等;3分:重;4分:极重。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SF-36量表)来评价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采用5分制。以自制的满意程度调查表,对研究对象对本次治疗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率=1-不满意率。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本次住院治疗的平均费用,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统计检验水准取α=0.05。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焦虑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从两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较之治疗后,疼痛、焦虑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干预组较之对照组,在治疗后对患者疼痛、焦虑程度、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比较
干预组整个住院过程中,人均花费的费用为4386元,对照组为6528元,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比较
干预组50例患者,非常满意者15例,满意者28例,认为一般者5例,不满意者2例,满意率为96.00%;对照组50例患者,非常满意者10例,满意者20例,认为一般者5例,不满意者15例,满意率为70.00%;干预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美国医师KublerRoss曾提出人临终时心理的五个阶段:即否认、愤怒、交易、忧郁、接受。但各个阶段则不一定依次出现,大部分临终患者的常表现为下列特征。(1)回避:家属、患者和医务人员均了解真实情况,但为不伤心,假装不知,互相隐瞒,尽力隐藏各自内心的痛苦;(2)否认:大部分患者在得知自己活不久时,开始无法接受事实,但随着时间流逝,患者对死亡开始部分接受,部分否定;(3)焦虑、敏感、愤怒:此刻患者喜欢联想,对机体每一细小变化都会引起深刻的恐惧,痛阂降低,失眠不安;(4)恐惧:有末日感,特别是在同类患者先故时,惶惶不安,悲观绝望,这种心理主要出自对疼痛、孤独、生活无价值、与亲人诀别的惧怕;(5)协议:当患者接受即将死亡的事实,就会与医护人员讨价还价,尽可能延续自己的生命;(6)忧郁:经历前几个阶段,仍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就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7)双重性格:性情喜怒不定,害怕孤独,又常对探望的人发脾气;(8)忧虑:事情未做完,担忧诸事,总不能放心;(9)接纳:此时此刻,走向死亡的临终者“超脱现实”的想象占主导地位。
中医治疗重视整体性,这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演化而来的。中医学强调既要注意针药的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有机结合,也要注意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的综合使用;中醫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注重因人制宜,灵活施治,强调根据患者的遗传票赋、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贵贱贫富、个性差异、精神因素等,实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本此研究表明临终关怀中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能帮助患者节省治疗支出、改善患者的焦虑和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小、方法灵活多样、无需大型医疗设备,非常适宜在社区开展。
作者:汤凯平
第4篇: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简称扩心病易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使患儿反复入院,该病病程长、预后差[1],给患儿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及心理压力,使患儿及家属生活质量差,因此临终关对扩心病患儿及家属生活质量,使其幸福感提高更加重要,下面就DCM患儿的临终关怀展开综述。
1.相关概念
1.1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心室壁变薄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原发性心肌病,常伴有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和心衰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心脏移植的第一位原因[2]。
1.2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法,通过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完善治疗身体病痛及心理和精神疾患来干预并缓解病人痛苦,并以此来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3]。
2.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
2.1心衰的临终护理ACC/AHA分级法[4]分为四级,其中D级:为终末期心衰,休息时有严重的症状,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如心脏移植,此期采取终末护理。心衰患者采取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半卧位或坐位,限制探视,避免刺激。心衰是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终末期心衰患者水肿严重,全身营养状况差、皮肤抵抗力、弹性差,应保持床单的整洁干燥,及时更换衣被,选择宽松、柔软内衣,使用气垫床或臀部垫水垫;注意保护骨隆突部位,局部可贴减压敷料;阴囊水肿者可用托带托起阴囊,防止破溃;建立翻身卡,定时翻身,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2.2心律失常的临终护理加强心电监护在扩张型心肌病中应用,研究表明,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出现的室速,不论是否伴有症状,都具有较高的猝死危险性[5]。我们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呼吸、血压、意识和患儿的自觉症状。熟练掌握各种心电图知识,及时判断并随时做好床旁抢救工作。
2.3心理护理
2.3.1给患儿情感上的交流英国儿科肿瘤治疗中心调查表明,[6]娱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帮助临终儿童应付焦虑和悲伤,使儿童重拾自信和自尊,对于心理支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3.2对家长的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与患儿父母进行开放式交流,明确他们的需求;认真回答患儿父母的问题,告诉他们患儿病情,目前所接受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及患儿的现状、生存的可能性等,纠正患儿父母对患儿病情的误解[7]。
在临终护理工作中,要尊重患儿及患儿父母,尊重患儿及患儿父母有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习惯和传统,在患儿死亡时,医护人员要尽力为他们提供独处的环境,与患儿进行告别[8]。
在患儿临终时,父母心理是极其脆弱的,医护人员要理解他们的悲伤。医护人员根据家属的不同背景制订出个性化的关怀计划,让父母慢慢接受现实。
在患儿去世后,护理人员或社会工作者与父母的联系减少,患儿父母希望能够得到连续性的护理,医护人员可通过电话给予父母指导,会让父母感到很欣慰[8]。
2.4提高舒适度1998年台湾萧丰提出了“萧氏双C舒适护理模式”[9],强调护理人员除日常护理活动外,应加强对患儿的舒适护理。舒适护理能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10]。由于扩张性心肌病患儿长期受疾病困扰,精神状态较差,在舒服度方面应营造安静、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护理操作集中进行,保证病人充足睡眠,患者在饮食时应尽量少食多餐,选择易于消化、清淡的饮食,适量增加粗纤维食物,避免便秘。
2.5药物护理的应用扩张性心肌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减低,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给予强心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时,应监测电解质、血压、心律变化[11]。患儿接受药物治療过程,重视患儿药物治疗的遵医程度。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避免随意增减药量,并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服药注意事项,异常时及时报告医务人员。
2.6减轻疼痛疼痛是一种复杂、表现多样的主观体验,包括了生理、心理、感觉、情绪、认知及行为等各方面,临终儿童的疼痛主要包括操作性疼痛和疾病本身引起的疼痛。针对操作性疼痛,应选择穿刺技术好、有经验的护士为患儿服务,尽量减轻护理操作带来的痛苦。操作前后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的痛苦;大一些的患儿要多与其交流,不要让患儿封闭在病房的小空间里。在控制疼痛的过程中,同步做好心理护理[12]。
小结与展望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患病率逐年上升,国内仍以支持治疗为主,儿童心脏移植术相对不成熟,而且供体缺乏,导致扩张型心肌病患儿最后的结局是由于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致死。提高扩心病患儿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我们要明确扩张型心肌病儿童临终关怀的迫切性和特殊性,借鉴国外发展儿童临终关怀的经验,积极主动、勇于创新、争取探索出成功的发展模式。
作者:庄茜
第5篇: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恶性肿瘤的发生几率也在逐年升高,现今恶性肿瘤致人死亡已经成为一项主要死亡原因。临终关怀属于一种特殊的护理措施,是为了能够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需求上得到最大的满足,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1]。我院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诊治的80例晚期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诊治的80例晚期肿瘤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22例为男性,18例为女性;年龄在55~77岁,平均为(64.8±3.6)岁;疾病类型:4例为胰腺癌,6例为肝癌,10例为胃癌,8例为食管癌,6例为结肠癌,4例为肺癌,2例为直肠癌;观察组的40例患者中,26例为男性,14例為女性;年龄在53~80岁,平均为(65.3±3.4)岁;疾病类型:12例为胃癌,8例为肺癌,6例为食管癌,6例为直肠癌,4例为鼻咽癌,4例为结肠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具体为:①制定有效的对症治疗方法:对于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具体包括失眠治疗、压疮治疗、改善胃肠道症状、营养支持、改善患者呼吸困难以及积极控制疼痛等干预措施[2]。②社会以及心理支持:晚期癌症患者不仅需要承受生理上的痛苦,同时还需要面对随时来临的死亡,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帮助患者度过否认期、愤怒期以及接受期等不同时期,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及社会支持。③对家属的支持:因患者家属需要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晚期肿瘤患者的亲人以及家属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所携带的悲观及绝望情绪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同情和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悲痛心理,帮助其适当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对患者提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给予满足,劝解和安慰患者,叮嘱患者良好控制自己的悲痛情绪,以免增加自身的心理痛苦[3]。患者去世之后,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生前遗愿或者家属的意见处理尸体,这样不但是对死者的尊重,同时也能缓解家属的悲痛心理。④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的选择和人格,让患者能够安然的离开世界,在患者离世前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缓解其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使其以正确的死亡观离开世界。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包括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等,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得分越高。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有6例实施抢救操作,抢救成功率为100%,未见死亡病例,死亡率为0;对照组患者中有18例实施抢救操作,抢救成功率为66.67%,6例死亡,死亡率为25%;两组患者实施抢救率及死亡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晚期肿瘤患者接受临终关怀护理措施不但能够让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而且能够让患者感到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不带遗憾和痛苦的离开世界[4]。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临终关怀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时间不长,开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对这一服务模式的实施,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因而应注意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通过对晚期肿瘤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措施,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帮助晚期肿瘤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以及躯体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5]。为了更好的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应加强临床关怀的基础设施建设。单纯依赖临终关怀医院或者中心对临终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措施无法满足患者巨大的要求,应发展和建立家庭式临终护理能够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关心和支持,进而将其在心理及生理上得到满足[6]。为了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遗憾,应鼓励家属及社会给予关心。让患者安然的离开世界,对患者实施死亡教育,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即便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也可以缓解患者家属的消极情绪,以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有6例实施抢救操作,未见死亡病例;对照组患者中有18例实施抢救操作,6例死亡;两组患者实施抢救率及死亡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要注意,在实施临终关怀时,要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对认真面对患者家属,不可持有敷衍和搪塞的心理,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生死教育,临终关怀是一种多元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不可将其作为一种医学手段,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缓解患者的心理痛苦。
综上所述,晚期肿瘤患者接受临床关怀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生活质量,同时降低患者抢救次数及死亡几率,值得在晚期肿瘤患者中推广应用。
作者:盛丽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