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在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要将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上,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注入充足的动力。
一、科技创新对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每升高1%,可刺激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5%;城镇人口每增加1人,可拉动的建设投资资金则上涨10万元。由此可见,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当前,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人数呈持续递增态势,国内的城镇化建设水平也日益提升,相应地对经济的拉动力也非常明显。1.科技创新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从某种程度上看,城镇化建设层次与科技创新水平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传统的城镇化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口集聚效应,科技创新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于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论断是不合适的,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后期所创造的效益是巨大的。基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城镇化,是调整和优化我国基础设施结构的重要举措或途径之一,因此需提前进行布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2.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从短期看,要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才可为城镇化建设方式的转变提供重要条件。因此,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科技创新的作用充分的展现出来。从长期来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必定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增速较快、资源供应紧张等。因此,必须发挥科技的影响力,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现阶段,很多部门都启动了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系列研究项目,这不仅为后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为科技的应用排除了更多的阻力与障碍。3.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城镇化水平的加速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以推动产业结构实现快速转型。任何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科技创新。比如,基于科技创新来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推动农村土特产实现产业化运营,在发挥农产品特色和优势的同时,使农民的收入得以增加,最终为城乡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的根基。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
尽管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必不可少,但是从整体上看现阶段科技创新和城镇化两者甚至还存在着制度上的障碍约束。1.环境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当务之急是要向“绿色增长”的方向转变。“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科技及环境规划中要做好全国或地方性规划,尽快调整产业布局,改变外贸结构,提升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以便从源头上消除发展性问题。2.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政府的引导协调能力不足。城镇化建设会牵扯到多个层面,若只依赖于某个组织去完成明显是不切实际的,尤其是牵扯到文化产业机制的构建。只有借助不同机构的力量才可展开相关工作。现行机制存在很多的缺陷与不足,使很多领域都比较保守,而且部门之间也处于相对比较封闭的状态,这就降低了信息共享的质量。从其他层面来看,主要由住建厅等部门参与到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科技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城镇化发展规划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理解不深,同时也尚未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尤其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国内的投资均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等问题,所突出的重点是外延式的扩张,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未体现出来。目前,科技创新已经被纳入到国家战略之中,因此必须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中以科技创新为重要的驱动力。在该种环境下,投资部门、科技部门等要加强合作,以便在城镇化发展建设中做出科学的引导与规划。3.标准建设滞后:科技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一般来说,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财政补贴、行政规范等会起到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但是科技创新战略在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所产生的影响却并不突出。一是基础设施的标准建设滞后,可操作性并不强。尽管国内一直在强调要节约能源资源,且初步建成了基于绿色建筑的体制机制,但是很多法律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却面临诸多的阻力与障碍。建设部下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文件的法律效力并不大,在大部分城市根本没有落实到位。再者,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尚未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也没有确定统一的标准和制定,从而影响了实践工作的展开。二是激励性政策不足,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未制定出合适的补贴政策。尽管近些年来才建设绿色建筑评估机制,但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且标准统一、清晰,所以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这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4.农业科技人才的缺失:人才的培养机制不足。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国家对科研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尽管我国农业人才在素质和能力方面较之从前有所提升,但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力量还比较薄弱。从科研人员方面同口径比较来看,农业技术人员仅为卫生技术人员的六分之一,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八分之一,农业研究发展(R&D)人员大概为4万多人,与全国相比所占比重只有1.7个百分点;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农业科研和人才投入仅占0.8个百分点;从人员推广方面来看,基层推广队伍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现阶段,有50%的基层推广人员面临退休,同时人员补充渠道单一,获取新知识的机会较少,技术优势也无法充分地展现出来。在农村实用人才方面,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据的比重只有3.3%,行业结构急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5.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服务不强。在“十三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从整体上看,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却未取得理想的成效。现在工业和服务业的关联性并不强,而农产品加工技术十分落后,一些科技类企业所产生的拉动效应并不明显;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等的产业化道路才刚刚开始。农村供销社等部门的工作核心还是停留在农业生产的服务上,农业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所以在农业产业化运营的过程中无法顺应发展要求及趋势。
三、以科技创新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路径分析
新型城镇化建设并非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成效,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这使得科技资源的分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同时也对创新活动的开展和管理产生了影响。但是,必须要对当前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改善,且要使科技建设走向规划化和制度化,由此为人才创新提供重要的保障。1.优化农业环境基础建设。对传统的农业科技体系进行创新和调整,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然而,从整体上看,农业企业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农业技术类企业缺乏较强的竞争力,没有自身的特色,它的科技成果可分为多个类型,如信息形态的科技服务、物质形态的产品等,而对于直接受益的“农民、农村、农业”,不可“待价而沽”。因此,全球农业科技机构基本都是公益性质的,而我国同样如此。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农业科研机构要加强创新。从某种程度上看,促使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则源自于基础性、应用性、研发性的研究。对此,建立多种类型的研究体系则显得非常有必要。若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没有保持协调的发展状态,则会对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不良的影响。2.完善农业科技标准化建设。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国家已经在有条不紊地推动中国特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农业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集成效益。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农业科技实现标准化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具体做法是要跟各大农业院校或涉农机构等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以便为研发与服务工作营造较为有利的环境;还要将产学研三者充分的结合在一起。着力在一些重点农业科技项目上展开深入的研究,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对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在短期内应尽快建设多家技术研发中心,将农业核心技术作为攻破的重点,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合理的举措来完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将产业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将农产品作为单元,将产业链视为突破口。3.加大农业科技制度保障。可结合地区之间的实际状况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出来,以便从源头上消除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培育大批优质的复合型人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增加人才储备量,为全国农业科技发展注入充足的活力。另外,以重大课题立项的方式,对国内的科研力量进行整合,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排除更多的阻力与障碍。在高层科学家的引导下,科研成果得到了有效的整合,且日渐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新格局。在“三农”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强调要基于原始创新力,结合当前科技研发所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将全力推动集成创新的发展,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需求得到切实的满足,最终以最低的成本而获得最大化的效益。进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研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主要体现为,优化现有的涉农科研机构,在国内打造一支先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形成新的分工与管理体系。除此以外,要明确主要攻克的目标和任务,并对现在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和改进,最终推动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创建该体系还可将其跟科技体制改革进行充分的对接,以便做全局性的安排。由国家财政设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基于当前所设定的“创新编制”的试行办法来进行适度的补贴,最终再有步骤地进行试点验收。4.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树立“人才第一”的理念。第一,正确认知农业科技人才对现代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要了解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以此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和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上。第二,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胜任能力。在注重人才数量的基础上还要把控好质量,这样才可为农业院校的招生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在该环境下,还要大力支持一些优秀的青年人才继续深造,对于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可实施免学费政策,以增加人才储备;对于在职人员要引导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对现有的多层次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便使人才的培育、深造、交流等走向体制化;当然还可赋予其强制性,以推动科研人才队伍素质与能力的快速提升;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对涉农优质人才或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人员加大扶持力度;严抓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引导科研创新人员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要争先创优,做好榜样,对待上级交给的任务要认真去完成。第三,对现有的人才队伍结构进行创新与改革。农业院校或涉农机构应该基于市场的发展方向或趋势,对当前所设置的学科内容或科研任务进行调整,建议要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投入更多有利的条件。第四,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开展涉农人才的专项培训工作,结合科技创新的要求和目标来开设课程。5.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完善和改进,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现有的科研创新机制进行创新。与此同时,还要构建相配套的奖惩模式、合作与竞争模式,以此来减少人才的流失,且为更多的创业群体提供较为有利的条件,最终促使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基于“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总体战略,为改革指明方向和道路。大力推行国家农业技术,鼓励科研人才、高校毕业生、企业家积极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便为构建和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实践中摸索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新机制,为科研机构、中介等组织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支持各类科研机构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使科技成果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还要确保国家财政能够稳定持续的投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吴福象,沈浩平.新型城镇化、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城市群产业发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4).
[2]田逸飘,刘明月,张卫国.城镇化进程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8(04).
[3]李曦,彭品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8).
[4]郑强.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7(06).
[5]贺建风,吴慧.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了吗[J].当代经济科学,2016(05).
[6]丁明磊,陈宝明,吴家喜.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04).
作者:孟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