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此文在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基础上,展现了宋朝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涉及的内容广义上属“文化”范畴,但又不同于教材中传统的讲科技、文艺、思想的文化史。这样的内容在以前各版教材中都没有出现过,是新课程的一种尝试。
学生分析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们已不满足于老师无论多么生动的讲解,也不愿意机械式地参与老师组织的互动,进行“带着脚镣的舞蹈”,他们更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新课程的变化是广泛又深刻的,既有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也有对新学法的倡导,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种变化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上这一课之前,我反复思考:如何学习以往教材中没有的新内容?如何让学生认同并亲近历史文化?如何展示学生的个性、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带着这些问题,我对这一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宋代社会的风貌;
2.感受宋代社会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通过自己的整理和写作,彰显学生个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等情感体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发兴趣,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
生:(先惊讶,后兴奋,大喊)好!(掌声)
师:写作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生:搜集素材一构思写作―修改完成
师:那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些材料。
多媒体播放六年级课文《清明上河图》的配乐朗读,滚动展示《清明上河图》画卷。学生极认真的看、听,因为六年级学过,非常熟悉,带着似曾相识的美好感觉在欣赏。
师:听着优雅的乐曲和熟悉的朗诵,看着精美的画卷,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仿佛回到了宋朝,感受到汴京街头那热闹的场面。
生:我感到自己就站在“虹桥”上,走在汴梁的大街上。
学生听到历史老师要上写作课,一下子有了兴趣,表现非常高的学习热情。紧接着的听、看材料,自然地将学生带人宋代都市生活中的情境之中。寓史于文,本课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感知课文。构思作文
师: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宋朝,感受那时人们的生活。下面,我们详细地了解宋代人在生活上的细节,为你的写作找到更多的素材。
学生阅读课文P56―60,P76_-77。(优雅的音乐轻起)
[通过上一个过程的兴趣激发和情境创设,接下来的过程仍以写作为中心,让学生找素材。学生阅读是非常仔细和认真的,他们乐意为自己的作文积累更加详细的材料]
师:刚才通过听、看、读,我们已经充分地领略了宋代人的生活景象。积累了足够的素材,现在我们该怎么做?
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地喊)写出来!
师:好,那大家就构思写作。我们今天的作文,要注意下面几点。(出示写作要求)
1.我是一个宋朝人,进行了一次游玩;
2.我看到了宋朝人服饰、饮食、房屋、交通及娱乐和节日的特点;
3.题目自拟。
学生开始构思、讨论、写作。教师针对“缠足”等概念,进行灵活指导。
[这一过程,学生对自己了解到的材料即课文主要内容的整理、加工和运用,自觉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了民族文化与学生的亲和力]
第二课时
三、展示作品、享受成功
师:上节课我们经过搜集材料和构思写作,已经完成了作文,这节课就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请大家欣赏、评价。谁先来?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我!
教师随机地选取几位同学朗读作品并评价。
生:《瓦舍见闻录》……走进瓦子,说书的、卖艺的、杂耍的,无所不有。我最喜欢蹴鞠表演。只见他们穿着绣罗的宽大衣衫,系着锦带,进行表演。他们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部位踢,而且球不离身,其技艺之高超,令人瞠目结舌。听说还有“球终日不坠”之说……
生:这篇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宋代瓦子的热闹场面,中间穿插了宋代人服饰、饮食的描写,语言很精彩,还体现了他对足球的爱好。”
生:《皇都游记》……早就听说京城小吃繁多,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有东坡肉、包子、宋嫂鱼羹、百味馄饨、茶、甜豆汤、木瓜汁等,各色小吃多达二百余种,但以羊肉、鱼肉为主……
生:文章通过游记的形式,连贯地描写了宋代人生活中吃穿住行的特点,尤其是吃的部分描写非常详细,听得我直流口水。
生:《元旦》……临近年关,店里的货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有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颜真卿的真迹,还有不知名的洋玩意儿……
生:春节在宋代叫做“元旦”,文章对元旦之前人们准备过年的繁忙景象做了详细的描写。
生:文章没有写到宋代人“吃”和“穿”的特点。
师:大家还要看到,这篇文章运用了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里面有关手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方面的内容。
生:《汴河风光》……许多年轻的女子穿着轻而薄的衫裙,颜色最美的是如石榴花色的红裙。也有许多穿青裙的农家女,偶有穿狭身短袖短衣的农民……(评略)
生:《游“虹桥”》……我穿上江浙绣鸟石榴丝绸袍,头扎蜀地丝巾,脚蹬薄底快靴,手把折扇,向‘虹桥’而去……”(评略)
生:《清明的汴郊》……(略)
[展示作品和评价的过程,也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学生将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文字的作品宣读于众,赢得了掌声,获得成就感。同时在听和评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也感受到了新课程下学生快乐成长的欣慰]
四、巩固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略)
课后反思
学习完本课,我对历史学法有了新的感悟。
新学法要使学习成为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特性不断张扬的过程。这节课学生始终保持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将自己置身于繁闹的宋代都市生活中,主动又轻松进行学习,调动了多种感官,自始至终,无论是听、看、读,还是写作和评论,都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提供材料并进行引导。
新学法更强调知识的发现和综合运用。本课通过视频、图片、朗读、课本等不同形式展现了大量分零散的信息,但在创设情境和明确目的之后,学生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综合,重新整合成新的形式――作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成了知识的发现者、整合者、运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学法应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的综合发展。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突破学科内容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本课采用写作文的形式学习历史,文史“联姻”,寓史于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实现了学科的综合发展。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以往的历史教学太注重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面对以前教材中没有的新内容,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学科、教师的共同发展。这是每个历史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历史教学的不断进步。作者: 吴自兴,本文来自《中华文史论丛》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