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作为世界文化大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各种文化资源不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并被后人所传承与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时期,中国开始发展文化产业为途径实现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具体举措包括通过文化体制的逐步改革进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上述内容均有助于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从比较优势层面升级到竞争优势层面,通过文化产品贸易等形式,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中心城市是城市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成果
1.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从时间分布上看,虽然起步时间不同,不同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契机基本都发生在经济危机之后,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后出现的洛杉矶,英镑危机出现后的伦敦,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东京;从空间分布上看,文化产业主要是集中本国境内的国际化的大城市中。以文化之都着称的美国纽约、以创意之都着称的英国伦敦、以动漫之都着称的日本东京、以文艺浪漫着称的法国巴黎。这些世界知名的城市都经历过类似的发展历程:纽约、伦敦及东京经历了从产品制造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制造业主导阶段以及以金融交易与结算中心发展的服务业主导阶段,目前是以创意资本为核心的新兴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的智慧型产业主导阶段,随着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发展,文化资源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和有效的动力机制。
2.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得益于发展观念的革新。
第一,城市发展观念的革新。城市发展观念的更新来自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演变。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结束了近20年时间的“黄金增长时期”,单纯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城市也从单纯强调物质更新转向城市综合整体更新,发展理念也强调以人为本,摒弃了过去“见物不见人”的更新理念,注重全面把握城市的发展问题,力图实现城市的整体繁荣发展。随后,科技、信息、文化等因素逐步取代物质生产资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二,文化产业发展观念的更新。文化产业的理念转变则更加深刻,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所做的基于哲学的批判在随后该领域的研究中并没有被一直继承下来,英国文化产业学派和其他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理念研究更多基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领域。英国文化学派持有积极的态度,该学派认为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且是一个异质化的群体。文化产品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其内涵是处于动态过程中,会随时因为各种原因发生改变。加纳姆、坎宁安、奥康纳以及罗马等学者分别从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文化产业的服务属性、开放性以及产业基础等不同角度来阐释对文化产业的不同认识。从这些学者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如何从遥远的上层建筑逐步走入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不再是被社会精英群体所独享的高级思想或精神内容,而是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到被公众认可并具有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的社会经济发展领域。这一转变可以视作文化发展领域具有范式意义的转变。
二、文化中心城市是文化产品贸易的主要输出地
1.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是文化全球化的实现途径。随着全球化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世界迎来了以贸易、投资、金融和技术的跨境流动为形式的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和迅速增长的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意味着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正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主权版图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全方位的交流和互动。文化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活动中日益凸显出来,并伴随着交通、信息、市场、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形成了一个具有多维性的系统整体。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文化领域不断给予关注,力求构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帮助本国在未来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全球化是世界各国文化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城市的全球化程度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紧密相连。从美国科尔尼咨询公司的公布的全球城市指数排名看,全球化城市所具有的一项共同特征就是它们承载着各国的文化中心职能。
开放度的提高与贸易增加具有显着的正相关走势,文化中心城市自然在文化贸易领域具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文化创新机制。这一机制的存在基础是文化多样性的聚集,不仅包括各种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而且包括各种直接的创新思维和间接的创新技术。这一机制的发展基础是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的对外输出渠道,有其是一部分海外需求本地化为文化产品的输出进行了有益的市场尝试,客观上减少了未来潜在的风险,而且还有针对性的减少了文化折扣对文化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
3.文化创新机制是当代文化中心城市的特有功能。当代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功能可以概括为:以市场化手段实现文化与聚集的契合发展,增加城市自身的硬实力;以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来保障社会大众基本文化需求,两者结合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重要内容。前者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对本国文化继承与发扬同时包容外来文化并从中提取有益的内容借助城市特有的文化进化系统进行不同种类文化的融合,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国家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形成,从而实现国际化与民族化的互利发展。文化中心城市正在通过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为文化在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具体包括文化创新引领所引发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向多媒体形式,技术创新推动所导致的文化产品数字化虚拟化新业态,人力资本汇集于城市部分文化创业专区而产生的创新思维交融;产业政策所影响到政府支持导向所形成的区位竞争优势,移民或非本地居民因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市场新网络中出现的多样文化消费需求。
4.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依托于文化中心城市。
(1)从文化内容看,文化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并行的过程。为世界范围内传播、交流速度的加快,每个民族和国家个体文化的发展时刻面临着来外部产品层面或者服务层面不同形式的文化冲击,无论从观念上还是行为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域限制和民族传统,并影响着大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表层文化。但同时,极强的个体差异性也在强调着那些最根本、最主要、最深层的文化内涵,使本民族在认知、交往、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最富有本国特色的内容,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制定就是保护民族差异性的标志。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并存只能存在于高度开放的城市中,文化中心城市的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得自外部的异质性文化获取了生存空间,并与城市中原有的文化相互融合,无论从价值观等本质层面,还是从表达方式等非本质出面,文化资源本身或是传承者都会发生,相互借鉴与启发不断出现。随着人口要素的重新布局,依附在人口身上的文化内涵也获得了流动性,在一个城市中,如果来一个地区有着相同文化偏好的人聚在一起,就会产生对某种文化的趋同需求,不同的人群带来不同的文化,有了需求就自然会催生出为这一人群所服务的供给,这就是城市成为文化中心的动力源,同时也改变了不同文化分布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2)城市文明是伴随着工业文明于文艺复兴之后出现,工业文明不仅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作为生产资料聚集地的诞生,而且推动了传播技术的发展,这两者的结合使得城市具备了文化中心的物质基础。城市是物质文明成果累计的体现,以城市化规模、人口城市化率等来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除去物质文明的成果,精神文明等文化成果虽然呈现出无形状态,但是却脱离了原有文化资源所属地可能面临的文化枯竭危险。文化中心城市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以一定形式储备少数文化成果(图书、演艺节目、音频与视频作品)。这样的文化多样性就有了物质上的保障。当前,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全球化,虽然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出口对于进口国文化市场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冲击,但是文化中心城市能够有效消化并吸收来自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排除不符合本国主流文化取向的文化内容(保护性文化贸易壁垒、国际法领域的文化诉讼),但不排除多元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通过商务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实现跨国流动,虽然这一过程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可否认,多元文化的交流正在全球范围内每时每刻发生。文化的始发地点与文化的落脚地点都发生在不同国家拥有较高开放度的城市,这类城市中存在相当数量的来自其他国家的人员,以永久性移民或暂住性人员的形式出现。他们作为文化资源的载体,无论其身处营利性的、非营利性的,还是外交办事机构,他们在日常工作和休闲娱乐中展示了不同于本国的别样文化,也在和本国人士的交往过程中了解到当地的文化特色,这些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三、北京如何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
1.北京发展文化中心城市的理念。文化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国际上任何一个中心城市无不在努力突出文化定位、保护城市个性、增加城市魅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悠久都城历史的城市,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不仅限于北京自身文化资源,也包括了来自全国各地汇集于此的华夏文化资源,更有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所累积的丰硕成果。北京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是文化交流的首选地。从文化资源汇集地来看,北京近年来随着来自全国的人口净流入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很多地域性文化在北京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些亚文化的群体,这些亚文化群体不仅借助北京实现了其地域文化的推广,更获得了对外传播的机会。从文化资源的集散地来看,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其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而外延的发展充分考虑了文化认同的问题,在现代技术与传播媒介的物质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创新式的制作。
2.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北京地区电影票房是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又开始新一轮周期性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电影市场呈现出总量增加,结构分化的新格局。2012年北京地区电影票房的16.12亿元中,进口影片票房达到了8.96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55.6%,而国产影片票房只有7.16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44.4%。另外,进口电影放映场次和观影人次也远远高于国产影片。在经历了WTO后的十年高速发展期以后,随着人们对影片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政府对外国片进口政策的不断调整,国产片正面临着更多的外部竞争压力。
演艺是融合了人才、资金、文化资源以及创新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的有声、有感的视觉传播,是文化服务贸易的重要一项。北京市新增注册的民营艺术院团呈现井喷式增长,2012年不到一半,新增注册总数就超过了2011年全年的水平。同时,海外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的引进和北京京剧院的“唱响之旅”海外巡演可称得上是文化交流的典范。国内观众对海外不同文化的消费在音乐剧的层面上是高雅形式,有助于国内群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理解这些别样文化,为其日后可能出现的此种境外消费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京剧是地方文化与文化中心完美结合的产物,三百年前的徽班进京,其流动性强且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京剧作为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中的保留项目,近些年来也力求新的突破,唱响之旅全球巡演对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品牌推广起到重要作用。以品牌致胜的模式是文化领域中竞争优势确立的根本,京剧与西方歌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交流中相互促进与学习是品牌得以长久不衰的关键。
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大众在家庭中休闲消费的文化产品模式。韩国电视剧与美国电视剧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广播电视类节目,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占有率。中国的电视剧目前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较少,本文认为北京的广播影视作品首先要提升此类产品的制作水平,并配合一些出版物产品,图文与视音频并行才有机会拓展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然后将更多的精神主旨融入作品之中。会展不仅是传统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文化贸易领域参与者重要的交流平台之一。北京的会展业从单纯的会议业和展览业走向集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北京在会展业的发展极有可能成为具有广州交易会性质的标志性事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扬、文化服务业的国际交流、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都会起到引领作用。
北京以动漫游戏产业为主的文化新媒体产业在2012年的总产值达到167.57亿元,相比2011年的130亿元增长约29%;出口15.6亿元。北京发展动漫游戏可以融合众多的创意人才,包括以互联网形式链接非本地人才,将最大限度集合智力资源,运用各种文化资源来制作动漫游戏,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3.展望。
(1)文化中心城市,包括北京在内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健全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以文化金融创新为宗旨,建立政府专项发展基金、商业银行项目融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长期基金等不同形式投融资主体,促进文化资源和资本市场参与者全面对接,支持整个文化价值链各个环节。
(2)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有效市场竞争主体。在保障基本社会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前提下,对事业性文化单位进行市场化经营改革。此举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文化精神食量以全新的手法展示在更多地公众面前,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还扩大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
(3)利用一切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塑造全新的城市形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国际上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时常出现,为消除这些负面因素,继续创造更好的国家发展条件,这便需要城市不断增加自身在全球中的影响力,以自身的综合发展体现出的软实力彰显中国发展的主旨要义。
作者:金哲松 陈方 李毅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