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部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重庆市政府和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实施了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目前效果初步显现。文章从分析现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总结了重庆市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实践的运行模式、社会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为政银企合作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政府增信重庆改革
一、引言
在我国3100多万户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中小企业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又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当前,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犹存,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叠加,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更为突出。各级政府和部门都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纷纷出台拓宽融资渠道、减轻企业融资负担、建立分类监管考核机制等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实施还需要有具体的操作细则,真正落地还需一个过程,见效还不明显。目前,重庆市政府和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实施的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通过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相关征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通过建立风险补偿金等制度对企业增信,弥补了企业信用不足,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同时,改革还促进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使中小企业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获取中小企业信息数据渠道不畅,且数据的可信度不足
从微观层面看,中小企业相关数据信息公开率低、不透明;从宏观层面上看,企业已形成的历史数据信息分别掌握在政府各部门手中,如企业纳税相关数据掌握在税务部门手中,企业缴纳社保数据主要掌握在人社部门,企业获得知识产权情况主要掌握在市场监管部门手中等等,形成“信息孤岛”,银行难以获得,由此形成银企信息不对称。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信息不对称容易形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情况都推高了信息管理的成本。因此,在非对称信息而又缺乏抵押物的情况下,银行难以对中小企业信用进行评定。
(二)对知识产权等涉及企业创新、成长和发展能力的分析及评估不足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而中小企业则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经营模式的创新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纵观全球,凡是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重视科技研发持之以恒的投入,无不跟踪最前沿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当前,国家支持的重点,是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商业银行现有指标评价体系没有或较少专门对R&D投入、知识产权等涉及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能力的评价,而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恰恰是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
(三)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及评估
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家的素养和企业家精神,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最终将被市场淘汰。企业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对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也体现在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如是否诚信合法经营,有无负面舆情;社会贡献(缴纳税收情况)情况、员工保障(社保费缴纳情况)情况等。由于相关数据难以获取,在商业银行的价值评估中未涉及或占比较小。
(四)未对企业品牌价值进行分析及评估
企业品牌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品质的象征,凝聚着企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体现的是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度。好的企业品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企业的品牌除了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还包括企业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如隐性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从德国和日本的经验看,两国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与其有一大批“隐形冠军”密切关系。所谓“隐形冠军”,就是在制造业某一个细分领域技术先进、市场占有率很大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恰恰是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力。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各省市都有“隐性冠军”企业的统计。如重庆市《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规定,申报“隐形冠军”企业需达到单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国内前两名,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这些荣誉称号都包含着企业商业价值,但相关信息数据却掌握在行政主管部门手中,银行难以获得。
(五)商业银行在评价方法上更偏重于定量分析
商业银行更偏重于定量分析方法,即通过对企业历史财务信息的判断,如企业赢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等来评估企业信用。对企业非财务信息,如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产业类型、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以及信用管理能力缺乏分析或所占权重不大。事实上定性研究或是对企业非财务信息的研究,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的商业价值评估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定性指标可以采取专家判断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三、改革的运行模式及效果
(一)改革的运行模式
(1)建立商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调研走访、专家论证,探索构建起“4+19+1”企业商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4”即4个一级基础指标,包括企业的创新能力、健康经营能力、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责任;“19”即19个二级核心指标;“1”即1张负面清单。通过数据测试,赋予各项指标不同权重,最终形成量化的政府视角的中小企业商业价值评价模型。(2)搭建商业价值信用评价运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现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信用评价、运行管理平台,主要承担涉企数据的采集、运行,企业的申报以及资金管理、项目推荐和不良贷款清偿等工作。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目前,全市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平台已基本实现从注册、审核、评估到银行授信“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企业申报的便利性和积极性。在与相关部门签订授权和保密协议后,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同税务、市场监管、人行征信、电力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规范推动商业价值评价所需数据共享接入,再将企业相关数据导入构建的评估模型得出企业评估值。根据事先设定的中小企业贷款额度控制在300万元的标准,将评估值乘以300万元得到企业应授信额度。根据与商业银行签订的相关协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将相关数据资料推送给1-3家商业银行,银行再按各自的评估系统进行再评估,从而得出授信额度并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平台,通知申报企业,如企业认可,银行随即启动尽职调查,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同意放款。按照约定,合作银行实施“157”工作效率法,即自合作银行接到平台派单之时起,1个工作日内主动联系企业,5个工作日内完成尽职调查,7个工作日内完成放款。(3)政府增信,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并对合作银行实行绩效奖励。为鼓励合作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规模,由市区两级财政出资设立8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按照合作银行新发放的贷款额度的2%建立动态风险资金池,每家合作银行开展该项工作之初,预安排200万元。每家合作银行可使用风险补偿金指标总额不得超过贷款余额的4%。同时,综合考量合作银行目标完成情况、贷款总额、风险防控、总体偏离度、贷款利率以及服务满意度等因素,建立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依据评价结果,按梯次对合作银行予以适当奖励,奖励额度不超过上年贷款总额的0.5%,奖励资金用于参与团队绩效奖励和代偿损失。风险补偿机制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补偿速度快,给银行预存风险补偿金,银行有了风险可以马上动用,及时弥补代偿漏洞;二是补偿资金充足,未使用的风险补偿金可以留存使用,代偿项目追偿本息全部滚存代偿资金池。
(二)改革运行的效果
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2018年12月启动,2019年2月正式运行,截至2019年8月底,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重庆市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平台已为954家企业成功授信13.5亿元。从贷款平均额度看,主要集中在50-200万元之间,占总笔数的80%以上,其中50-100万元,100-200万元各占50%。200-500万元笔数占10.5%,最高单笔达到1000万元。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实体经济相关的工业,包括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传输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从规模看,中型和小微型企业占比为1∶9。从贷款利率看,企业实际获贷利率在4.35%-5%有321家,占比33.7%;5%-5.5%有304家,占比31.9%;5.5%-6%有256家,占比26.8%;4.35%以下53家,占比5%;最低利率低至3.92%。如考虑财政还将给予企业银行同期基准率50%的贴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解决了部分融资贵的问题。
四、重庆改革实践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市场交易双方利益失衡,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影响社会公平、公正原则。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金融机构无法完整准确地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数据,因此对中小企业缺乏信心,导致银行不愿贷、不敢贷。通过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合作,搭建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管理平台,由政府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财务、创新、品牌价值、社会责任等方面信息数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实现了三方信息共享,增加了银行的信心,有利于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评分和贷款的可得性,同时,也有利于银行防控信贷风险,实现银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把资金贷给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信用良好的企业。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完善治理结构和健全
财务制度,培养企业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重庆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将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的知识产权等通过赋权计入了企业的商业价值,有利于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企业相关财务指标占比达50%,这也是目前商业银行最为看重的指标,因此改革实践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此外,企业品牌价值、纳税以及缴纳社保情况也纳入了指标体系中,与此同时,改革实行负面清单制,企业以及其法人代表、前两大股东涉及负面清单事项的,暂不纳入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支持范围,因此,改革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
(三)有利于促进银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打下基础
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实践坚持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因此,得到了各大银行在重庆分支机构的响应和支持。目前,包括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等8家首批合作银行与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签订政银合作协议,近期6家村镇银行又加入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工作,累计合作银行已达13家。为了对接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各家银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推进相关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二是建立绿色审批及贷款发放通道,优化业务办理流程;三是专列信贷规模,优化利率,发放的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利息,在国家指导的贷款利率范围内给予适当优惠并减免相关服务费用。四是改革完善考核机制。部分商业银行还将“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绩效奖励资金专门用于参与团队的绩效奖励,同时将考核评价与资源挂钩,将完成情况与经营行领导班子、领导人员年度考核挂钩,并与行领导班子评先评优、干部评价使用挂钩。总之,商业银行通过推进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实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通过精简流程、优化利率、完善考核机制,为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提供支持,为向普惠型银行发展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有利于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中央明确要求地方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小企业的“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主动服务中小企业。笔者认为,重庆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是一次营造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环境,主动服务中小企业的有益探索。同时,政府建立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金和绩效奖励资金有利于转变财政资金扶持企业发展方式,实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改变过去通过项目申报、资金使用分散,绩效不高的状况。根据重庆市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管理平台提供的实时数据显示,自改革试点启动到2019年10月26日为止,共有4462户参加改革试点区县的企业在平台注册,获得预授信的企业1518户,授信金额达到19.96亿元,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五、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不需要抵质押和担保,是一种纯信用贷款,因此客观上存在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目前,重庆市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实践还处于试运行阶段,还有许多需完善的地方。一是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评价模型的设计还需要不断修正。通过和商业银行的座谈,笔者了解到现有指标存在不完整,且及时性差的问题。如现有指标未考虑企业行业状况、核心企业供应链的发展状况、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等等。总之,评价指标应对企业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无形资产等予以综合考量。二是企业诚信体系要完善。如企业填报的政府部门无法掌握的数据应该如何鉴别其真伪,平台还未解决。三是管理平台的风险控制体系要强化。比如银行反映目前部分企业已在多家银行贷款,平台未予记录等,因此管理平台的风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中小企业融资活动是一种市场行为,应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同时,鉴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政府必须发挥引导作用,以弥补市场配置金融资产的不足。在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实践中,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帮助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加快政府(包括金融监管机构)体制创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健全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发挥服务中小企业融资主体作用,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而是否放贷、贷款额度、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担主要由商业银行按市场化方式运行。下一步还需进一步研究的是如何完善贷款损失的补偿分担机制,以及引入三方中介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掌握企业的股权、债权等进行处置,以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1]。
(二)政银企协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生态环境
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和企业共同发力。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支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优势突出的中小企业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主动服务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多层次风险分担补偿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完善跨部门、跨行业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披露、评估、使用制度,对提供不实涉企信息、骗取和逃废贷款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金融监管部门要强化逆周期调节,对商业银行实行分类监管考核,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将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从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放宽到3个百分点”、“进一步将考核重点聚焦到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等政策,严格规范服务收费,优化普惠金融生态体系,鼓励金融创新,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商业银行要深化普惠金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授信尽职免责、容错纠错等激励约束制度,形成“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加强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金融服务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个性化、差异化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中小企业要规范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持续优化资产负债水平,科学安排融资结构。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树立品牌理念、增强信用意识和法治意识,依法合规经营,主动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实现经营、融资和投资现金流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2]。
(三)健全扶持中小企业的财税、金融、就业和产业等
政策协调机制,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在推进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实践中,部分商业银行对生产经营正常、按时还本付息的客户,优先保障到期续贷,确保商业价值信用贷款使用的连续性;对到期后临时资金周转困难的客户,还可使用政府应急转贷资金帮助贷款客户进行转贷工作,积极支持企业持续生产经营。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产业等经济扶持政策。国家层面的,如关于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政策、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等;地方层面的,如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票据贴现、政府转贷资金、政府基金支持等。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时一定要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共同助推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的解决[3]。
(四)提高政策绩效,努力防控风险
政府与银行金融机构共同推进中小企业商业信用价值贷款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增信作用、引导作用和橇动作用,但同时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防控金融风险。为支持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政府建立了动态风险补偿资金池,并对银行新增贷款额予以奖励,这些政策的实施都必须强化预算约束,不得作兜底承诺,防止发生新的政府债务。因此,政府管理平台应及时建立风险预警、防控、处置机制,确保风险总体可控。同时,银行金融机构也应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风险管控,共同推进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实践的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王伟,魏含.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政策性融资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4):16-19.
[2]王淼.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贷款风险比例分担研究———提供政府补贴的两方合作博弈模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3):62-68.
[3]黄益平.对小微信贷政策效果应做独立评估[J].清华金融评论,2019(7):81-82.
作者:彭卓然 裘益政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