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怎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1:09:15 归属于农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14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是新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因此,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以夯实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根基;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会实践,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践行能力;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以营造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析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对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完成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环境问题普遍存在

  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为改变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我国曾采取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在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但局部地区和领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根据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数据库已有调查数据与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仍存在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资源承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沙化现象、土壤盐渍化现象、冻融侵蚀现象、水土流失现象和生物入侵等10多类生态环境问题。究其原因,在政府层面上,往往是由于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不够重视,没有系统地理解并贯彻执行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两山论”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公民个人层面上,往往是由于公民个人的生态文明知识缺乏、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不强、参与度低且践行能力较差。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堪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共享者,理应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弘扬者和践行者。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令人担忧。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对生态环境变化较为关注,对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但对于为什么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从根源上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却无明确的认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已达成共识,但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意识较为淡薄,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者、责任人[2-3];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行为规范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对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要求不严,生态文明行为失范常常存在;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生态文明法律意识淡薄[1-3]。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教育方式方法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往往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教育效果甚微。因此,对未来承担美丽中国建设重任的大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其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理念,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携手守护绿色家园,齐心共建美丽中国已迫在眉睫。

  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潜移默化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

  (一)新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更全面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关注度;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深入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珍爱自然,提高自身生态环境行为的规范性,并激励大学生自觉地参与生态文明的学习、宣讲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其生态文明践行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美丽中国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应有的努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为积极地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并把握新机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与时俱进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当代大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相一致,是对时代发展诉求和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渴求的有效回应,有利于丰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其亲和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基于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性,可采用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参观展览和实地调研等多种途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这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此外,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广域性,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这有利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高校协同育人新格局。

  三、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课堂教学,夯实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根基

  生态文明理念是对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抽象概括。大学生因知识、经验、理解能力和社会阅历的有限性,不能准确地理解、把握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将生态文明理念注入大学生的头脑。应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前沿阵地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渗透和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教师要结合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特点,有机渗透、各有侧重的进行生态文明专题教学。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哲学教育。引导大学生唯物辩证地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4]。要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党的历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和观点,并从增进民生福祉的视角和“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在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历史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特别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认识与建设发展史,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出并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总结因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的历史教训,启迪大学生尊重、爱护自然。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教师要善于借助大量生产、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要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时事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取得的成就,掌握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最新颁布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性规定,激发大学生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与信心。此外,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的专业课课堂教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潜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并将其与专业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提升课程思政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立体多元的生态文明教育大格局。

  (二)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都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这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会实践的具体路径,才能使生态文明教育更贴近民生、更深入人心、更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践行能力。近年来高校思政实践课程的开设,为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素养方面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可以通过开展生态文明调研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利用周末赴社区或学校周边的企业,开展生态文明调研,通过观察、走访了解身边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对生态环境问题有所认识,才能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并激励其积极探索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有益方法。大学生也可利用寒暑假回老家或走访亲戚的机会,观察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对自然风光利用方式的变化等,通过农户访谈了解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了解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其次,可以结合亲身经历开展生态文明讨论,布置生态文明展览,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会实践。如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放假前进行生态文明专题教育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外出旅游、休假的机会,深切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并阐述他们对此次旅游的感受和收获,增强大学生对自然的亲近度和热爱度,激发大学生参与自然保护的自觉性;同时要求学生留意观察在外出途中存在的生态文明行为或不文明行为,将典型行为采用视频或图片形式记录下来,待假期结束后开展讨论并展出成果。最后,可以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典型案例分析,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会实践。如利用祁连山系列环境污染案进行“两山”论的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启迪学生深入理解为什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三)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营造大学生态文明教育良好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激励、规范、引领和渗透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第一,要在高校景观文化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如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行建设项目的选址、选材和施工等;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文明思想,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化长廊;应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画像或雕塑摆放在教学楼、广场等较为显著的位置,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氛围。第二,要在高校精神文化中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如在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订立与宣传中应体现并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文化氛围。第三,要在高校制度文化中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如在师生行为准则中要体现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师生坚决同有悖于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的行为做斗争;在学生综合考评要将生态文明素养纳入考核范畴,通过考评制度的机理约束作用,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第四,要在高校行为文化中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如定期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系列社团活动、征文、演讲和班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思考生态文明问题和交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心得与感受。第五,要在高校网络文化中彰显生态文明理念。“00后”的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文化,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立体化和实时化,是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在传播视频、音频、图像和文字等信息时的便捷性、实时性和高效性优势,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状态或人类破坏自然而遭受的惩罚,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以启迪大学生思考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必答题。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应有之力。

  [参考文献]

  [1]解世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0.

  [2]周怡波.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3]艾丽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76-7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郭秀丽.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5(1):52-55.

  作者:郭秀丽 张丽萍 单位: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