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革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成为必然,我国自从1986年开始论文联盟http://对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涌现出很多因地制宜的创新试点,例如山东省莱芜市2007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正在进行着制度的变革,所以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其变革进程更具有现实意义。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基本假设为:制度可以视为公共产品,它由组织或个人提供,其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但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变迁,推动主体是某个人或组织,为从新制度中获取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自发倡导组织的变迁形式,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另一种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政府以命令和法律的强制形式引入的制度变迁,又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从制度需求方面看,首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这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其次,我国目前处于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土地资源供给价值逐年降低。另外,农村改革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家庭作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要承担各种风险,集体的保障功能在逐渐减弱。据统计,莱芜市总体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年60岁以上老年人占到总人口的15%。同时,一对夫妇上养4个老人、下养1个孩子的“4-2-1家庭”逐步增多,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日益迫切。
从制度供给方面看,农民的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直至九十年代以后才开始试点工作。对农村居民养老问题,莱芜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进行过一些探索,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民政部门推行“个人储蓄”式农村养老保险;近几年来,部分区、镇、村自发探索实行“补助养老”;还有商业保险机构推行商业养老保险。这些养老形式存在弊端,很难推广。面对这种形势,莱芜市经过调研论证,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低点起步,全面覆盖,逐步提高,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方式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诱致性变迁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在利润的诱导下进行的一项制度创新,它具有诱致性变迁的特点。在莱芜市,对参保居民来说,个人交费低、实际保障高。个人交费最多的是65周岁720元,当年就开始领取养老金,最长两年内就能领回本金。8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个人不用交费就能直接领取养老金。对农民来说,加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收益大于成本,所以农民有自发变革制度的需要。
目前,作为诱致性变迁主体的大部分农民意识相对滞后、知识水平不高,即使有少数人预期到这一制度变迁的潜在利润,但由于农民这一利益集团人数众多,谈判成本过高,绝大多数人依然很难达成共识并采取集团行动,从而实现制度的变迁。所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不能单纯依靠诱致性制度变迁,还需要政府的强制性变迁的引导才能最终实现。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强制性变迁的引导。从政府层次的制度创新来看,其预期的制度创新收益也必须大于预期成本。这里的收益和成本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多的是社会和政治方面的。
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经济收益与成本。农村养老保险变革的经济成本主要包括保险支出费用和组织成本。从案例看,如果莱芜市政府全部包办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按这次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低点起步,每年约需要投入6,000多万元,按照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莱芜实际只投入1,000多万元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次是效率高、成本低。如果完全由政府管理运作1.5亿元的养老基金、每年运转经费约需200万元,而采取市场运作,中国人寿莱芜分公司按养老基金总额的1.5%一次性提取管理费,仅相当于政府运作一年的费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社会收益与成本。莱芜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后,社会效应明显。首先,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维护了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树立了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其次,从实践看,参加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过程,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社会成本主要是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政府可通过较高的中央集权和较
强的公信力来努力降低这些制度成本。
从以上分析来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革收益要大于其成本,所以政府有动力完善其制度供给,加快制度变迁的速度。
三、案例启示—新制度经论文联盟http://济学视角下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思路
目前,我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仅在小范围进行试点,并未形成全国性的、稳定而规范的制度。所以,找出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原因,加快其变迁的进程已迫在眉睫。
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很多,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即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制度变革的不同阶段,三种因素会同时发生作用,但作用大小不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中,经济因素对制度变革成本影响较大,而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中,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对变革成本的影响较大。根据这三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制度变迁提供物质保障。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就愈有保障。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近年来,莱芜市政府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经济发展路子,形成了工业带动发展、园区带动发展、村企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发展、旅游开发带动发展的五条发展路子,聚集起了80%的企业,为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同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二)确立社会公平的建制理念,加快养老保险意识的变迁。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既有约束作用又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既得利益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对制度变迁持反对态度。计划经济阶段,农民阶层没有得到社会保障制度庇护被认为理所当然,这种观念意识成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障碍。为推广新型的养老保险制度,莱芜市里制定了宣传方案,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人寿保险公司组成专门的宣传队伍,制作《宣传课件》,印发宣传资料,派出专人到各乡镇集市、街道深入宣传发动。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责,坚持政府主导的发展趋势。由于农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资格缺位,应发挥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导作用,以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为主。所以,政府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机制,把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纳入法制的轨道,强制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其次要建立多渠道筹集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机制,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莱芜市在2007年建立了政府补贴与个人交费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并在2009年正式执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养老保险也正在经历由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国家从2009年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只要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试点经验总结,适时地制定转移的法律和法规,具备了强制性变迁因素,就能成功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http://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