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农村体育的发展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基础和乡风文明的体现。因此,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体育运动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等新理念,并就如何和谐、全面、协同及本土发展的路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发展;新理念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生活富裕则是生产发展的真实体现和直接目的。 毋庸置疑的是,广大农民的体质和身心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直接目的的尽快实现。因此,注重农村体育发展,增强农民身体素质,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必经之路,而“新”则体现着与以往状况的不同,其中改变原来单一的劳动状态,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农村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文化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身心健康,增强农村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减少医疗支出,节约经济开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1],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农村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文化建设的推进还有利于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那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树立起怎样的理念、通过什么路经才能更好地体现体育文化在农村的有效功能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0%,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就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关注农村人口的需求, 把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要以全体农村人口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宗旨,寻求和谐发展之路。
(一)农民乃社会小康之根本
农民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和难点所在,没有农民的身体健康就没有农民的生活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重视农村体育、关注农民健身、关怀农民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精神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是国家存亡、发展的基础群体和社会小康之根本。
(二)农民群体康泰国家才能强盛
农民群体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是“农村人口”,包括生活在广大农村的男女老少,他们中虽有已退出农业生产劳动的老人,也有不知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的少年儿童,但就现状看,其整体性是不可分割的,农村人口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个体成员身体是否健康是第一位的,因为,健康的体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仅会对从事物质生产、提高物质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同样也不利于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农民群体若基本具有健康的体魄,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三)农村体育是国家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农民是社会的主要成员,农村占国土面积不少于70%,因此国家体育发展的好坏,决不应该放弃农民而论之,也决不可离开农村而言之,而应该把农民体育运动开展的如何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可以说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发展的程度是国家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标志。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改变农村体育发展的落后现状,重视适合不同人群活动的场地、器材建设,切实为农村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打下物质基础,为全体农民群体健身服务。
(四)农民体育是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源泉
竞技体育的发展壮大虽然离不开不同层面上的专门培养,但不能否认的实事是“苗子”的产生离不开普及程度和广大农村。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70%优秀运动员来自农村。农村蕴藏着大批能吃苦耐劳的运动人才,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地。以往在发现农村体育人才时,往往感到年龄过大,运动寿命较短,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体育运动开展不力,很多运动天才在无人发现、过问中随时日而自然消失,即使是个别人被伯乐发现大都已过最佳培养年龄段,且运动寿命不长了。
不难想象,如果农村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小有条件参与到一项或几项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中去,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农民群体的体质,减少疾病,节约开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减少不良生活习惯,使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而且也可以为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说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可以促进全民健身和奥运金牌两大战略协调发展。
二、合理布局,全面发展
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形式,力求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此,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按地域布局
按地域布局,就是要根据各个区域的经济水平、村落距离、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综合因素,除简易、最基本的设施做到村村都有外,其他要求较高的场地器材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前瞻性原则下先适量修建,尽量做到使有意愿参与者每周可参加3次左右所喜爱的体育运动。所谓前瞻性原则,就是要在考虑现实条件的同时,长远规划,使布局地域性充分体现出来,例如足球场不可要求村村都有,若计划最终应达到3个自然村建1个,那么起初修建时可选取6个自然村先建起1个,以后根据经济发展,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中插法逐步达到目标;又如在山区修建足球场地时,应按地形特点选址,且易小而多,而不应一味强调场地标准,必要时应以五人制足球运动为主要发展方向。
(二)按民族特点布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各民族除参与一些大众运动项目外,都有自身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因此在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中,除大众运动项目外,应特别重视按民族特色运动布局运动场地和必要的体育运动器材。例如,可规划修建能够逐步改建的赛马场、拳击台、摔跤场地等等,统筹安排,由简到全,步步扩展。这样就会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展壮大起来,为中华体育运动的大发展增光添彩。
(三)按经济发展水平布局
经济条件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没有钱难于成事是同样适用于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最朴实的道理。就目前情况看,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着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及村与村之间的不同经济差异,如果用一个尺度要求办好一切事情是不现实的,农村体育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运动项目、场地、器械等的布局应在长远规划的前提下,按地域总体经济实力合理布局,即要做到规划周到,兼顾各方;先建后建符合实际,先易后难,先简后逐步发展的科学化布局,切不可一哄而上,中途而止,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不良影响。
(四)按环境特点布局
环境特点是大自然的产物,多数情况下不易或不可改造,与城市社区相比自然环境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和制约更为明显。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体育运动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即应发展中长跑的地区不应苛求短跑;应发展山地自行车运动时不应再“创造”过多的场地自行车运动场;足球运动场应以小型便利为起点,以地方适宜性而修建……总之,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不能脱离地域特色而去盲目发展不适宜的项目,因为这里还存在一个居住人群的运动习惯问题,而运动发展的目的是全面健身,只要能达到此目的,运动类型和形式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且符合地域特征的运动类型和形式更容易达到这一目的。
三、借助外力,协同发展
虽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可行的外力推动和帮助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积极有效地借助一切可借助的力量,协同整体推进农村体育工作。
(一)借助学校发展
要充分认识和有效发挥学校在农村体育工作中“龙头”和“基地”的作用。
现今,我国绝大多数行政村都有小学,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有一部分小学已发展为九年制义务学校,因此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发展是必要和必需的,这就给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只要安排得当,不仅可在有效的土地上按互相补充的机制发展运动场地,而且可以共用所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这在运动时间上也是允许的。相互交叉利用使二者协同发展后,精心的规划设计可使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发展规模也可相应扩大,从而可使学校体育和农村体育有机结合,同时可使农民体育得到学校体育在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和有效指导,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二)借助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是国家扶持在农村重点发展的事业之一,企业体育运动的开展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机部分。因此,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应与附近企业(包括国有、乡镇和私营企业)结合起来,全盘规划,有机发展。可以采用企业出资,农村提供集体土地的办法;也可以在现有运动场地上调整项目布局,使各自的场地充分利用起来,采取相互补充、共同管理,各自所有、共同使用的办法,当然资金的投入应以企业为主,而人力及扩展所用土地应以农民、农村为主。这样,只要双方在约定的条款下和谐共处,地域体育运动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借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正在随国力强盛而日新月异地蓬勃发展,国家、省市的各种运动项目训练基地依据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以及运动特长等大多数新建在农村。虽然由于布点及数量远远跟不上农民体育运动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但所训练项目对周围区域内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发展方向一定会有带动和深远影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和农民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除必须要考虑到的全民健身项目外,应积极向基地训练项目或类似项目靠拢,以借助基地优势发展农民竞技运动项目,这样不仅会提高农村人口的体育运动积极性,而且会为国家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尤其是竞技运动的发展提供广泛意义上的后备人才阵地。
四、突出乡情,本土发展
乡情即乡土之情,是农村一切需办事情能够办成、办好的基础保障之一,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发展也不例外,要尽可能地突出乡情,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立足农民需求,实行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稳步发展,逐步提高的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潜心做到壅根扩张的发展之路。
(一)以本地基础体育为本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体育发展直接的投入不多,但是勤劳质朴的农村成员还是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发明发现了许多适于开展的、有中国农村特色的体育活动。近年来,国家的投入不断加大,各地农村的体育运动随地域和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而持续不断地前行,因此各地都有一些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存在且发展着。故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运动的规划实施首先应重视本地已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使它们向正规、健康和有利于健身的方向发展,以打下运动基础,进而扩展,以求逐步达到基本完善的地步,使每个农村成员都能参与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而只有在已有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才能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加入到体育运动行列中,从而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
(二)以乡土体育为主发展
乡土是指农民的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乡村社会与农业生产的性质与特点,乡土气息浓不仅体现在农民的生活方式中,而且在农民的体育文化活动中也是最典型的特点。乡土体育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它植根于农村,对体育设施要求不高,趣味性强,简便易行,也具有省钱、能锻炼及可操作性,例如:挑粮食、举重物、负重跑等项目,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对促进当地生产发展功效显着,符合农民健身的习俗和需要。
(三)以个性体育为特点发展
地方或区域内的某一特长运动项目,是长期存在于群众中的经久不衰的运动形式。它不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是“天才”运动员产生的土壤,发展好它们不仅对农村体育的开展大有好处,而且会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例如,草原地区的赛马、山地区域的长跑和自行车、寒冷地区的滑雪和冰上运动、江河地域及海洋沿岸的游泳及划艇等等。
(四)以民族特色体育为基础发展
多民族和谐共处是我国社会的一大特点,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传统优势运动项目,我们应在抓好各民族具有普遍健身意义的运动项目的同时,注重每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某一具有天赋的运动项目及其各子项目的有效发展。肯定地说,如果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运动中能够精炼出一半运动大项,我国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将是深远而伟大的。
以上所谈仅仅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和农民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应重视的一些理念和路径,具体的实施应是按各种条件组合下的周密规划来进行,绝不是实施者主观臆想就可以见效的。各级领导和相应的主管部门应将其视为利民利国的千秋大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观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29(03):150-151.
李素.由农运会看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趋势[J].理论前沿,2009,(06):33-34.
魏强.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及策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01):63-66.
李会增,赵晓红, 王向东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04): 6-9.
杨小明,田雨普.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的喜与忧[J].体育文化导刊, 2006,(11):3-8.
杨小明,田雨普.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农民体育辩证发展观[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 27 (01):15-1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