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 提要】
现代 意义上的《二十四诗品》 研究 始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至今70余年,约称“百年”。这一研究自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发展 缓慢,在60年代前期形成一个短暂的小高潮,在60代后期至70年代遭遇严重挫折,自80年代以后发展迅猛。时至今日,在 中国 文学 理论 、文学批评史、美学史的研究领域中,《二十四诗品》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本文对这一发展历程及其中的种种具体状况进行述评,并对21世纪《二十四诗品》研究应予关注的 问题 提出看法。
《二十四诗品》(下称《诗品》)是中国古代诗学名着,美学瑰宝,其署名作者是晚唐人司空图。《诗品》研究在清代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最初成果,出现了一批对《诗品》进行注释、解说的着作,如《诗品臆说》(孙联奎)、《诗品浅解》(杨廷芝)、《诗品解》(杨振纲)、《皋兰课业本原解》(杨振纲《诗品解》引)、《诗品注释》(无名氏)等。这些着作,解释辞句,剖析义理,间有理论阐发,对《诗品》多所发明,对读者阅读《诗品》很有帮助。这为后来的《诗品》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诗品》的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至今仅70余年,故本文所谓“百年研究”,只是一个近似的说法。70余年来,这一研究的发展始而极缓,继而稍快,中途突遇曲折,至近20余年来则堪称迅猛。对这70余年的《诗品》研究,本文拟将之分作20世纪80年代前、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后三个阶段来进行述评。
这里有必要谈一下“《诗品》研究”的义界问题。《诗品》研究当然要以对《诗品》本身的研究为主,但又绝非仅限于此。对于研究《诗品》这样一部重要着作来说,深入了解其作者乃属题中之义。所以,对其署名作者司空图的生平、思想,他的其它诗学论着乃至他的诗歌创作等等的研究,一般也应属于“《诗品》研究”的范畴,至少应属于“《诗品》相关研究”的范畴。本文所谓“《诗品》研究”,指的就是以《诗品》为核心的这样一种综合性研究。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诗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诗品》研究,处于一个初创和渐次发展的时期。以下分三个阶段简要述评之。
1959年以前的《诗品》研究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前期,一批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着作陆续出版,大致有陈钟凡①《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年)、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年)、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1934年)、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年,1943年)、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44年)。这批着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立。由于这批着作大都论及了《诗品》,因此也标志着现代《诗品》研究的正式开始。由于尚处草创时期,也由于《诗品》本身的简奥难解,还由于文学批评史体例的限制,现在看来,这批着作对《诗品》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是明显不够的。然开创之功,终不可没。其间有的着作,还是揭示了《诗品》的一些重要特点,并显示了作者的见地的。比如郭绍虞指出,中晚唐人善用形象化的语言品诗论文,而成为象征的批评;又常用此种象征的批评来刻划形容抽象的风格。《诗品》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而又成为此类批评的集大成者。又如罗根泽认为,《诗品》是以比喻的品题 方法 ,对二十四种独立的诗境,提示其意趣,形容其风格;这种以比喻提示风格的方法,魏晋六朝已启端绪,至唐而盛行。应该说,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一定的见地和深度,大体是得当的。
1959年以前发表的相关论文很少,已知的有如下几种②:朱东润《司空图诗论综述》③,李戏鱼《司空图〈诗品〉与道家思想》④,杜呈祥《司空图》⑤。从理论水平和 影响 来看,朱氏论文较为突出。朱东润认为,作为诗的 哲学 论,《诗品》主要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即:论诗人之生活,论诗人的思想,论诗人与 自然 方面之关系,论作品(阴柔之美,阳刚之美),论作法。又认为,司空图身处乱世,故其诗论不得不抹杀现实而另造一诗人之幻境以自遣;“思与境偕”是司空图论诗真谛,以“味在酸咸之外”论诗自司空图始。这些见解,都有合理性或启发性。此文在之后几十年间曾被多次收入不同论文集,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诗品》研究的专门性着作,这一期间尚未出现。
总的看,1959年以前的《诗品》研究,成果不算多,成就不算高。然而这第一波次的开拓,为后来者奠下了现代研究的最初的基础,在《诗品》研究的发展中有着不容低估的重要意义。其间有一个现象值得一提,即相关成果基本上都集中出现于20世纪30和40年代,而50年代几乎呈现空白状态。大约 社会 、 政治 、 经济 、生活、思想等等方面的巨大变动,是造成这一空白的主要原因吧。
2、60年代的《诗品》研究
1961年,祖保泉《读司空图〈诗品〉札记》⑥和雷履平《诗的含蓄美——读司空图〈诗品〉札记》⑦相继发表,拉开了20世纪60年代《诗品》研究的序幕。1962年,有吴调公、雷履平、孙昌熙和刘淦的六篇论文发表,《诗品》研究明显升温。整个60年代,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共有相关着作四种(其中古籍整理着作一种),文章17篇,《诗品》研究呈现一个明显的小高潮。
1962年,孙昌熙、刘淦将清人孙联奎《诗品臆说》和清人杨廷芝《诗品浅解》合并整理出版,名之曰《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山东人民出版社)。此二种着作皆是理解《诗品》的重要津梁,将之校点出版,为《诗品》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性工作。整理者分别在两书后写有详细评说其优长与缺失的“校点后记”,后又发表《读(司空图)诗品臆说》一文,(《文史哲》1962年3期)它们是迄今仅见的对注释、说解《诗品》的专书进行专门性研究的文章。
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于1963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此书有几大优点。其一、诠释《诗品》字辞句义,发明其理论意蕴,所释所论,每每精审明晰,广博畅达。其二、汇集、征引五种前人重要相关着作之精华以说解《诗品》,这五种着作中有三种为至今所未曾整理出版者⑧,这为现当代《诗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 参考 资料。其三、书后除附有司空图的多篇论诗、赋的文字外,并附有作者广搜博辑而得的前人与《诗品》有关的序跋题记、题咏、演补类文字数十种,颇有利于研究者参观。此书于诠释说解中虽亦难免有疏误,但总体上有着很高的学术质量与价值,是当代人在《诗品》研究领域所撰的名着,也是《诗品》研究者们必读的重要基础性着作。
祖保泉于1964年出版了《司空图诗品解说》(安徽人民出版社),为《诗品》第一次提供了现代汉语的翻译文本。此书于1965年更名为《司空图〈诗品〉注释及译文》在香港出版后,在台、港随后一段时间的《诗品》研究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就本期发表的论文看,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当首推吴调公之作。吴调公共发表论文四篇⑨,对《诗品》的美学观、风格论,司空图的其它诗论,司空图的生平与创作实践都作了较深入的考察,精到之论,不时可见。特别要指出的是,在那样一个一切为政治所笼盖所浸透的年代,吴调公坚持对《诗品》作纯学术纯美学的研究并取得显着成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而值得格外称道的。
此期出现了关于《诗品》作者的文学观点是否属于“现实主义的”等问题的争论。本来,学术发展是非常需要正常的争论和批评的,但惜乎讨论中一方的观点⑩,受当时思想文化大背景的影响比较明显,学术意味有所不足。
20世纪60年代的《诗品》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在中国大陆,1965年以前短短五年间形成一个小高潮,而1966年以后却嘎然而止,归于死寂。个中原委,人人尽知。学术研究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3、70年代的《诗品》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同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大陆的《诗品》研究在大多数时间里仍是万马齐喑。到了政治气候转暖的1978年和1979年,才有少数几种论着发表或出版11。而这十年间,台湾地区的《诗品》研究却继60年代后期的最初发展而进一步活跃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70年代的《诗品》研究是属于台湾地区的。此期台湾的研究成果,有江国贞的专着1种,萧水顺、王润华、李丰、杜松柏、菊韵、彭锦堂、任日镐的文章共14种。如果说,台湾60年代《诗品》研究的“最有表现者”是陈晓蔷12的话,那么70年代的最有表现者当推江国贞、萧水顺和王润华。
江国贞《司空表圣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考察了司空图的生平、思想和《诗品》的文学理论。此书是迄今对司空图、《诗品》的多个方面情况都进行过较为专门考察的不多的几部专着之一。1973年,萧水顺在台湾《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发表了《司空图〈诗品〉体系探讨》等四篇相关论文,对《诗品》的渊源、体系、特质,《诗品》与司空图论诗杂文,《诗品》之影响与评价都作了比较具体细致的考察。王润华此期发表相关论文三篇。其中《“观花匪禁”之文字及其意象之根源》13,据唐代刘禹锡玄都观看花之典故与诗作而对《诗品·豪放》之“观花匪禁”一语作出新的解说;另外两篇论文14则参考西方文学理论观点以评析《诗品》,亦有其所见。
台湾70年代的《诗品》研究,卓越的见解并不很多,但研究面日广,在不少方面的研究都较前具体深入了一步,明显表现出一种将《诗品》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加深的努力和趋势。
二20世纪80年代的《诗品》研究
从1980年起,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学术繁荣的进程,《诗品》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 时代 ,呈现出崭新的面貌。1980年,即出版(修订、再版)相关着作二种,发表论文17篇。之后,发展势头持续不衰。据大致的统计,自1980年至2003年,相关着作出版18种(修订版、再版着作除外),相关文章已发表至少260篇以上15,年均近一部着作,11篇多论文。此时期出版的多种文学批评史、文学思想史和美学史类着作,也基本都设专章或专节对司空图、《诗品》加以评介。《诗品》研究的新气象,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的剧增,也表现在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视角的增多,研究程度的加深和整体研究质量的提高。在此期蓬勃兴盛的研究中,中国大陆学者是主力军,台、港学者亦时有成果问世。
这二十余年的研究,总体上是连续发展的,可视为一个整体。但本文仍拟将之分为80年代和80年代以后两个阶段加以述评,这是因为:第一,成果太多,若一并描叙,易导致头绪纷杂。有一个相对的时段感,利于作者述评和读者把握。第二,有的问题,两阶段的研究虽然连续,但分量轻重或关注重点有所不同。有少数问题,前阶段较多涉及而后阶段很少涉及,或前阶段并未涉及而后阶段方始提出。也就是说,分两阶段叙述,既有一个相对的时段感,又稍易描叙清楚,同时也有《诗品》研究实践方面的一定支持。对于二十余年间关于某些问题的连续性研究,本文或于前后两阶段均予以相应介绍,或前详后略,或前略后详,甚或统论于前又或统论于后,各视具体情况而作具体的处理。下面,就来看80年代《诗品》研究的大致情况。
相关着作
80年代出版相关着作的作者是:乔力、罗仲鼎(及吴宗海、蔡乃中)、詹幼馨、祖保泉、弘征、赵福坛(及黄能升)、杜黎均、畅广元、曹冷泉、陆元炽、王润华,共出版着作11种。这些着作,对《诗品》或作注释讲解,或作今译,或作理论探讨,或兼而有之,大多结合古代诗歌创作实践,力图站在当今的理论高度去认识和阐发《诗品》。其中有的着作,更有其特点或分量。如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齐鲁书社,1983年)对《诗品》的注释、说解和理论探讨,用力运思均较深;赵福坛、黄能升《诗品新释》(花城出版社,1986年)努力搜罗古人与《诗品》概念、诗句、诗意有关联的文字,以为理解《诗品》的“参证”;曹冷泉《诗品通释》(三秦出版社,1989年)在对《诗品》的注释和理论探讨中常有很好的见解16;王润华《司空图新论》(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以十二篇论文分别考察有关司空图、《诗品》的十二个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总之,11种着作虽各有其不足,但也各有其特点和贡献,总体而言具有相当的学术分量。
2、分品研究
对《诗品》各品及其相应的风格、意境、审美范畴进行各别的研究,是80年代《诗品》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现象。1980年以来,这样的分品研究论文多达40余篇,其中大部分集中发表于80年代。研究的品目及相应的风格、意境、审美范畴,主要涉及雄浑、冲淡、含蓄、豪放、沉着、绮丽、纤、超诣、悲慨、流动等,其中又以对前三者尤其是雄浑的研究最为集中突出。研究者中用力最勤的是刘淦,分别以八篇文章讨论了雄浑等八品。单品(及相应风格、美学范畴)研究最有成绩的学者,应推曹顺庆。
1985年至1990年,曹顺庆发表了六篇文章,从对司空图和康德的比较开始,主要在中西美学、文化领域展开对“雄浑”与“崇高”的比较研究。《司空图与康德美学思想比较》17认为,司空图、中国和康德、西方都讲优美与壮美(崇高),但前者偏重优美,后者偏重壮美。《“雄浑”与“崇高”——中西美学的比较和辨析》18考察了 英文 sub-lime与中文“崇高”、“雄伟”、“雄浑”的对应关系,认为sublime译为“雄浑”最恰当,但这两个中西概念间仍存在某些重大差别。《大美无言——老庄的雄浑观》19指出儒家和道家都推崇雄浑境界,又细致辨析了两家雄浑的异同。《热爱痛苦与逃避悲剧——对中国雄浑与西方崇高根源的思考》20和《痛感与美感——西方崇高范畴与中国雄浑范畴的
比较》21认为,在西方,痛苦是崇高范畴的真正来源,而在中国,雄浑观念则主要来自仁义道德的充实和与大自然化为一体的至高境界:“崇高是由痛感而产生的美感”,而“雄浑是一种豪迈与浩然正气的美感”。《西方崇高与中国雄浑范畴比较》22首先指出,雄浑具有一种和谐之美,因为它强调天人合一,崇高则具有一种反抗之美,因为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反抗,这也正是中西方文艺鲜明的民族特色;继而进一步从社会经济的层面探讨了这一差异、特色的形成原因。显然,曹顺庆的此一研究视野开阔,探讨也比较深入,通过在中西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系列考察比较追根探源,确乎在一定程度上对“雄浑”的意蕴和特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扣紧“雄浑”品作较深入探讨的,是张国庆《司空图〈诗品·雄浑〉新探》23。此文认为,“雄浑”品之“雄浑”融空间的无限大(康德所谓“数学的崇高”)、力量的绝对大(康德所谓“力学的崇高”)和视觉上的模糊于一体,与西方之“崇高”颇为相似。
此外,张海明对“冲淡”的研究24和其他一些论者的分品研究,也有着较高的学术质量。
分品研究取得了明显成绩,主要表现在发表论文较多,对有的品目(及相应风格、美学范畴)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同样存在明显的不足:《二十四诗品》中有一半左右的品目尚未有专文加以研究,不少重要的品目尚未得到较深入的研究,一句话,很多品目的美学义涵尚未得到很好的认识和发掘。
3、“三外”说研究
司空图论诗,讲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学术界习称之为“三外”说。以“味”、“韵”、“象”论 艺术 论诗文,前代已有之,而司空图于此确有新发展。学术界对之高度关注,1980年至今的相关研究文章亦在40种以—上。由于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见解已多见于80年代,故虽90年代以后仍不断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本文仍将其统置于80年代予以述评。
关于“味”、“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大体有这样一些看法:“味”是诗歌包涵的能给人以美感的内在美(情趣韵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大体上也就是“味外之味”,其特点大致是“情在言外,故远,远则有味;而于远之外,尚有远而又远者在,故不尽,不尽,方有味外之味”25。具体看法虽时有出入,也偶有小的争论,但一般看法大致如此。
有学者将司空图的“味”与钟嵘《诗品》的“滋味”进行比较。王之望认为,“钟嵘主要是从‘实’处谈‘味’,是指艺术形象本身给人以味感。司空图……立足于‘实’却着眼于‘虚’,从境界美和风格美的高度谈美”,“司空图所谓的味主要指‘味外之味、醇美之味’”26。肖驰认为,“钟嵘《诗品》……的‘滋味说’……是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建立诗歌审美理论的奠基之作”,而晚唐以后新的诗味说于诗歌中追求一种类似 音乐 的审美感受,可称为“乐意”,“此所谓乐意,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它不执着于感性,而深远地向心灵拓展”,而“这种新的诗味说的首倡者是司空图”27。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又有“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提法,学术界习称“辨味”说。欧阳松认为,此说“一是辨味之有无,划清诗与非诗的界线;二是辨味之深浅,……把好诗与一般的诗区别开来;三是辨味外味之形形色色,表达了好诗‘不拘一概’的思想”28。
关于“象外之象”,大致有三种理解。胡明在对“象”、“象外”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发展演变作了较详细的考察之后认为,“司空图的诗论受到皎然的直接启迪,他的‘象外之象’正是取象和取象下之意的高度统一,形似和神似的高度统一”29。黄保真认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前一个‘象’、前一个‘景’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后一个‘象’、后一个‘景’,则说的是诗中的‘意象’,即主客观统一成的‘艺术形象’”30。张少康认为:“前一个象和景,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中的具体的有形的描写;后一个象和景,指的是由前一个象和景所暗示和象征出来的一个无形的、虚幻的景象。也就是说,诗歌在描绘具体的情景之外,还要构成一个令人驰骋遐想、回味无穷的艺术意境”31。整个看来,持类似第三种看法的论者居多。
此外,“韵外之致”和“象外之象”的关系,“三外”说与佛禅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渊源关系等等问题,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考察。
要特别提及罗宗强《从思维形式看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特点——对“象外之象”的一种考察》(社会 科学 战线,1986年1期),此文从思维形式的角度对“象外之象”作了独到而深入的考察。作为对照,文章首先考察指出:周秦、两汉赋诗、解诗中呈现的共同思维形式,是物象→义理抽绎→类比,它是由形象开始,进入概念和义理推导,是形象和逻辑的交错,就其思维的全过程说,主要是逻辑思维。对照来看,“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韵外之致’说的思维形式,是一种借助于情感和图象的思维。它的整个过程,是情绪记忆和图象记忆的唤起、选择、填充和类比联想,是情思和图象的连续呈现。无论是情绪还是图象,它们都是疑似的、具有模糊的性质,是对诗的一种整体的弹性把握”。这两种思维形式并存而又时相交错渗透,形成中国古代诗论思维形式的特点。文章还对“象外之象”思维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书法、绘画理论中的广泛运用,以及此一思维形式的形成原因等问题作了讨论。此文角度新颖,见解独到,析理深入,堪称“三外”说研究中的佼佼者。
“三外”说研究的成绩是明显的,探讨了“三外”说所涉及的广泛问题,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三外”说研究中也出现了不少或见浅言高,或沿袭成说,或率尔成篇的文章,造成学者精力和学术资源的浪费。
4、一般诗学理论、美学思想研究
除“分品”研究和“三外”说研究外,80年代还有一些文章对司空图、《诗品》的诗学理论、美学理论作了综合性的概论,也还有不少文章分散地、专门地讨论了有关的各种问题。这类研究,少数放到90年代去讨论,其余放到本节来择要介绍。
罗宗强认为《诗品》用一个个意境来描述各种风格的主要特点,辅以理性说明,使向来难以言传的用以评论风格的形象性概念,变得可以言传。这在风格理论发展史上,是一个进步和贡献,在诗歌风格理论研究上有着特殊的地位32。李清认为,司空图诗论归纳了意境的全盘内容,又精分了意境的种种因素,基本上建立了一个关于意境的全面、明晰、确切的概念,超越了前人在意境理论方面的论说33。吴彩娥集中讨论《诗品》所运用的象征批评方法,对《诗品》的“象征素材”、“象征素材给予批评方法之影响”、“意象运用在结构上所发挥的作用”、“象征批评手法所关涉的文学理论”等问题均作了较为仔细的考察 分析 34。陈国球借用“后设小说”(metafiction)之说而认为《诗品》可说是后设诗歌(metapoem/metapoetry),“因为它既是文学作品,也是关于文学作品的理论,二者的界限已经泯灭无存”。借助西方文学概念而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诗品》,这对于进一步认识《诗品》是有所启示的35。钟子翱对《诗品》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给予了充分的估价,“《诗品》是我国美学史上第一部诗的美学鉴赏论专着”;“《诗品》的出现,标志着唐代后期艺术思潮与审美意趣的转变,并对后世艺术思潮与美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36。黄保真《论司空图的诗歌哲学》认为司空图“创造性地 总结 了诗歌的艺术 规律 ,建立了系统的诗的哲学”;“《诗品》二十四则中,几乎每一则都涉及诗美的本质、本原问题”,“司空图的诗歌哲学,以‘道’为中心,讲了美的客观精神性;以‘素’为中心,讲了审美的主观能动性,最后,他把诗歌创作归结为主客观的天然契合”。此文第一次提出司空图建立了“系统的诗的哲学”,并力图对这“系统的诗的哲学”作宏观的把握,虽然一些论点也曾引致争议,但其学术见解、质量和努力都有值得肯定者。
肖驰《司空图的诗歌宇宙》37认为,《诗品》“是一部体大虑周的艺术哲学着作”,“司空氏将诗人对于诗美的了悟等同于道家哲人对于宇宙本体的体知,这就把他的诗学放进了一个宏伟的宇宙观的框架中”。“‘雄浑’……表达本体外延的空间复盖的无限性:而《流动》则……表达本体外延的时间贯通的无限性。……这种从宇到宙的论述方法,恰与先秦以来重要哲学家宇宙论的论述一致。……按照宗白华先生的意见,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时空观”。此文思考空间广阔,思考角度独特,有哲学深度,有新的见解,但也不乏可商榷之处。
5、对国外相关介绍、研究的简介
王丽娜《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国外》38和王润华《司空图新论》(1989年)第十二章第六节“世界各国对司空图的研究”都对国外相关研究作了介绍。据王丽娜文所列之《国外学者有关〈二十四诗品〉的翻译研究选目》,20世纪西文、俄文、日文、朝文对《诗品》的介绍或研究,约有30项以上。国外研究的总体学术水平似乎不够高,王润华说:“在其他国家,司空图很早就受到注意”,但“至 目前 为止,还没有出现过有39重大影响力的
学者或着作”。虽然国外相关介绍和研究的总体学术水平不高,但相信对于增进世界各国对《诗品》乃至于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两位学者的介绍,使我们对截止那时的国外相关研究情况有所了解。
三20世纪80年代后的《诗品》研究
1990年以后的《诗品》研究,依旧热度不减,有许多研究和以往的研究一脉相承,也有一些新的研究趋向和研究热点出现。下面分别作简要的述评。
1、相关着作
1990年以后出版相关着作的学者有:许自强、萧水顺、刘禹昌、祖保泉、王宏印、陶礼天,共出版着作7种。其中祖保泉和陶礼天各着1种,又合着1种。刘禹昌《司空图〈诗品〉义证及其它》(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对《诗品》的注与释,旁征博引,时有新颖、深刻之见。王宏印《〈诗品〉注译与司空图诗学 研究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专设“为《诗品》的传播而翻译”一章,探讨《诗品》今译和英译方面的诸多 问题 。这样的专门讨论,似为迄今仅见。祖保泉和陶礼天的3种着作对于深入了解司空图其人及其诗文,进而了解司空图及其诗文与《诗品》的关系,都极有帮助(详后文)。
2、关于《诗品》体系构架的讨论
《诗品》有无体系?自清代以来,一直为研究者关注和讨论。有认为有的,如杨廷芝、杨振纲等;有认为无但又认为其各品之间仍有不同的联系或某种贯穿之精神的,如吴调公、萧水顺等。80年代以还,讨论有了进一步的 发展 。
赵盛德认为,“《诗品》的 理论 系统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母系统‘冲淡之美’的统率下,派生出来三个子系统—— 自然 之美、典雅之美、雄浑之美。所以……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整体”40。黄保真认为《诗品》建立了“系统的诗的 哲学 ”41。肖驰认为“《诗品》品目之间并非不相连属,而系以象征道家天道观念的二十四气为线索,将一系列现象学审美范畴贯穿起来”42。杜黎均认为,《诗品》并无有形的布局和固定的次序,但却“有几条无形的理论的线”贯穿全书,可称作“潜在的理论体系”。此体系“顶少有四个理论支柱”,即:真切论,自然论,余味论,神态论43。余福智认为,“《周易》建立‘乾’、‘坤’——‘既济’、‘未济’的构架,表示一切自然运化都不过是阴阳两极间的多种形式的运动。《二十四诗品》建立‘雄浑’、‘冲淡’——‘旷达’、‘流动’的构架,也即表示各品诗作都不过是生命意兴在阳刚之极与阴柔之极中间展现的多种形态”44。赵福坛认为,“《二十四诗品》整体结构,即以‘雄浑’起,以‘流动’结,是以天地为纲的;以首品‘雄浑’、次品‘冲淡’的排列是以乾坤即阴阳为开端的;而二十四品则象征天地之四时,四时运转,生生不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体系就是天、地、人、文。这种文学观念来自《易经》”45。陈良运依据杨廷芝的某些论述,自行设计出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构架关系46。张法认为,“《诗品》是…… 中国 美学体系性着作的最光辉的代表”47。
祖保泉在1961发表的《读司空图〈诗品〉札记》中就认为《诗品》不是一部有系统的风格论,在1998年出版的着作《司空图诗文研究》(安徽 教育 出版社)中 分析 了古今有关《诗品》体系的一些看法之后进一步认为,《诗品》“没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只是二十四首诗的集合体”。
《诗品》究竟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果有,其具体构架如何?它究竟是“中国美学体系性着作的光辉代表”还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宏观把握到具体分析,学者们都歧见纷出,各有其理其据,探索的热情持久不减。这既表明了问题的复杂性也表明了问题的重要性。虽然没有形成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看法,但讨论显然是越来越深入了。
3、一般文学理论、美学思想研究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理论史的范围内对司空图、《诗品》的思想进行追源溯流前后比较,这在较早的《诗品》研究中已有清楚表现。1980年以后,又有敏泽《皎然的〈诗式〉和司空图的〈诗品〉》48、范海波《司空图、严羽美学思想比较》49等十余篇论文发表。比较的对象,主要有钟嵘、皎然、张彦远、严羽、王士等。这深化了对《诗品》及其在中国文论史、美学史上的地位、意义的认识。《诗品》与儒、道、释三家的关系,向为学者们所关注。1990年以来,又有韩经太《司空图〈诗品〉辨说:多种文化因子的内凝》50、张松辉《道家道教与司空图》51等多种论着发表。相关认识得到一定深化。
《诗品》所主要讨论者为何?换言之,《诗品》的理论主旨或理论性质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或说《诗品》讨论的是风格问题,或称《诗品》讨论的是意境问题,有的强调《诗品》是诗歌鉴赏论,也有的视之为诗歌创作论,还有的认为《诗品》是诗歌哲学或诗歌美学,等等不一。孙汉生借助接受美学理论而提出新说,认为《诗品》是一种“审美图式论”52。周甲辰则认为,“《二十四诗品》……是用形象化的方式所表述的 艺术 审美经验的24种基本类型”53。
蒲震元《析品》54对“品”这一“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作了较前人更为深入的专门考察,这对更好地认识《诗品》是很有助益的。
在中西比较诗学的视野中来研究和把握《诗品》,虽前已有之,但在90年代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发表了林继中《“象外之象”的 现代 阐释》55、陈登《休姆与司空图的诗歌理论比较》56、童庆炳《司空图“韵外之致”说新解》57等多篇论文。诸文所论虽未必尽皆得当,但显然都有新意,拓展了《诗品》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有利于加深对《诗品》的认识。
要再次提到肖驰的《诗品》研究。90年代以来,有几篇论文从“超越”美学或诗学的角度对《诗品》进行探讨,其中以肖驰《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超越与本在:〈二十四诗品〉中一个重要意涵的探讨》58最为突出。此文以西方浪漫诗歌研究中直接关连抒情诗文类品质的概念——“瞬刻超越体验”为基点来探讨《诗品》,提出:《诗品》的后设反省方式集中沿承了魏、晋以来中国诗歌所形成的独特超越精神;《诗品》中的超越境界可因其宗教和哲学意味之不同而分为凌虚遨游和静观玄默两类;在此两类境界之中,“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当下本在式超越,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典抒情诗独特之美学传统。这是一篇参照、运用西方诗学理论来研究《诗品》的有见地有新意有理论深度和学术质量的论文。此文与前曾提到的肖驰的另外两篇文章《司空图的诗歌宇宙》和《滋味·韵味·神韵——诗歌艺术趣尚的 历史 沿革》之中,不少观点提法(如关于“诗道沿时:《二十四诗品》的历史哲学”的一些具体讨论、关于《诗品·超诣》与仙道的关系的具体讨论等等)都还有进一步斟酌、商榷的必要,某些论证似乎也不算很周密,但总体上看,此三文皆体现了力求创新、见解独到、视野开阔、气魄宏大、思考深入、理论性强等共同特点,是一组很有启发性也很有学术质量的文章。
4、关于《诗品》作者的讨论
90年代《诗品》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关于《诗品》作者问题的讨论。1994年11月和1995年9月,陈尚君、汪涌豪携他们合作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参加唐代文学国际讨论会和中国古代文论国际讨论会,该文后又公开发表。其主要辩说者有:《二十四诗品》与司空图诗论异趣;从司空图去世到明万历时期的七百年间,从未有人看到或引录过此书;按唐宋人习称近体诗一联为一韵,苏轼所说司空图“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学之表者二十四韵”,当指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列举的自家诗作二十四联,而非通常所认为的是指《二十四诗品》;《诗品》为明末人从《诗家一指》中析出后伪署司空图以行世,《一指》的作者是明代景泰间在世的嘉兴人怀悦。汪涌豪稍后又发表文章进一步申论《诗品》“与司空图诗论异趣”59。陈、汪“辨伪”之说是基于作者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颇有分量,从一个重要方面对习以为常的《诗品》研究提出了尖锐挑战,造成了严重冲击。从那时起,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乏其人,反响热烈,争论激烈,历10年而不绝。已发表专门的讨论文章20余篇,对讨论进行综述的文章也有七、八篇之多。讨论中,又介绍进来美国哈佛大学方志彤和斯蒂芬·欧文早先即提出的关于《诗品》可能是伪作的看法和议论60。有学者还提出了支持“辨伪”说的新证据,如周裕锴指出,“令人怀疑的是,司空图在其他文章中论述诗人风格时,竟然未使用《二十四诗品》中的任何一品”61。不过,与“辨伪”说商榷的论者似乎更多一些。张健考证怀悦不可能作《诗家一指》,《诗家一指》更近于原貌的本子是《虞侍书诗法》,并认为《诗家一指》包括《诗品》的作者很可能是元代的虞集62。祖保泉63、李祚唐64、王步高65、张少康均66对陈、汪关于苏轼所说“二十四韵”指司空图自列之二十四联诗而非指《二十四诗品》的看法提出质疑。刘倩67、江照斌68认为司空图诗论与《二十四诗品》间有重要的相同相通之处。赵福坛认为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说司空图“诗格尤非晚唐诸子所可望也”,其中“诗格”即指司空图之《诗品》,可证宋人曾见《诗品》者“不止苏轼”,亦可证《诗品》“出自司空图之手”69。此外,有的学者从另外的角度介入了讨论。张柏青通检司空图诗文之用韵,认为其“与《诗品》完全一致:一、用韵较宽;二、韵脚分布广;三、韵例相同;四、体例相似;五、韵字较多。凡此证实《二十四诗品》确系晚唐诗人司空图所作”70。张国庆考察《司空表圣诗集》与《诗品》的关联,具体考察了两书在意象、境象营构方面存在密切关联的12项例证;列示了两书共同使用的40个左右双音节词语;指出了《诗品》中出现的真实地名皆在中国西部,更集中于晋陕一带,与司空图长期生活之地域高度契合。结论是:“两书间种种的扣合关联,出自两位作者偶然诗缘巧合的可能性很小,而出自同一位诗人手笔的可能性则要大得多”, 目前 看来,司空图“仍是《诗品》作者的第一可能人选”71。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首先,宋代以前之人见过《诗品》(亦即《诗品》在宋代以前出现过)的确凿的直接证据,迄今尚未发现,因此对《诗品》作者抱质疑态度是有其理由的。至于司空图诗论与《诗品》是否“异趣”,苏轼所说“二十四韵”确指为何,则都尚难论定。其次,已证实怀悦不可能作《诗品》,元代虞集作《诗品》的可能性缺乏进一步的论证,司空图作《诗品》的可能性远大于虞集,比较来看,司空图确乎仍是最可能作《诗品》的人。再次,虽然最终的结论尚未得出,但现在就可以肯定的是,“辨伪”的提出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这不仅因为弄清《诗品》作者本就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因为“辨伪”之举已明显地促使学术界共同地将对司空图、《诗品》的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也许,其潜在的促进作用还将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进一步显现出来。
5、对司空图生平、思想、诗作等的研究司空图的生平、思想、诗作等,从一开始就已纳入《诗品》研究者的视野。至70年代,专门的研究论着不断涌现。 台湾 罗联添、大陆王济亨、高仲章等许多学者都做了这方面的工作72。进入90年代,相关论着更日见其多。仅1995年以后就有王定璋、李菁、张少康73等人的相关论着10余种。其中祖保泉、陶礼天的三部着作更有其分量和价值。陶礼天《司空图年谱汇考》74是一部年谱而兼有学术评传性质的着作,此书是迄今司空图年谱类着作中最翔实可参的一种。祖保泉《司空图诗文研究》75探讨了司空图生平、思想、创作、诗歌理论等方面的十个问题,是较为全面地研究司空图的一部着作。祖保泉、陶礼天合着《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76对司空图的诗集和文集作了迄今第一次整体的整理笺校工作。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司空图生平、思想、诗文的论着明显增多,这一方面是历来《诗品》研究的延伸与发展,同时也与《诗品》作者“辨伪”引发的论争不无关系。如祖保泉《司空图诗文研究》就专设“关于《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的讨论”一章,陶礼天《司空图年谱汇考》也有意地多次论及《诗品》的作者问题。而祖、陶合着《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之“前言”更明确说:“我们因近年参与讨论《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而勤于阅读《司空表圣文集》和《司空表圣诗集》,于是为司空图的文集、诗集作‘笺’”。这类研究的增多与深入,为司空图、《诗品》研究提供了更为厚实可靠的基础。
应特别指出的是,祖保泉在1961年以来的四十余年间出版相关着作4种,发表论文多篇,至耄耋之年仍撰述不止,成果弥多,为《诗品》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在《诗品》研究界恐属仅见,理应获得同仁的敬意。
《诗品》研究在现代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富于戏剧性的发展历程,它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艰难草创,随后进展缓慢,至60年代初期形成一个短暂的小高潮,而于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遭遇严重挫折,又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臻于盛境,直至今日。自60年代以后,其几次重大的发展变化皆表现为突然而来的大起大落。显然,《诗品》研究的现代发展,除了有其内在发展节律外,还与中国 社会 、 政治 等方面的情势变化密切相关。时至今日,在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美学史的研究领域内,可以说《诗品》研究已成为一门专学,其 影响 及于世界。发展态势,令人可喜。
回顾既往,展望将来,窃以为21世纪的《诗品》研究至少应注意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
出版高质量的《诗品》注释、说解文本。60年代和80年代前后出版了一大批偏重于注释和解说《诗品》的着作,成绩卓着,但《诗品》言极简而义极深,至今仍然有不少字、词、句、品之含义未能阐发清楚,错解误会者并不很少见。在名着《诗品集解》问世数十年之后,应当有另外的综采当代研究成果的佳作出现,以推动《诗品》研究更好发展。
2、加强分品研究。《诗品》二十四则均应分别予以专门的研究,其中理论涵义丰富、深刻的那些重要品目更应予以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全面、准确、可靠地对《诗品》作出整体把握。3、探明《诗品》与古代诗人诗风的具体关系。一般认为,《诗品》以古代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为基础并从中 总结 概括出种种诗歌风格理论和概念,《诗品》中不少品目隐括着古代特定的诗人诗风,如“冲淡”之与陶潜陶诗、“豪放”之与李白李诗之间,就明显存在这样一层关系。整部《诗品》与古代诗人诗风的种种关系,目前了解得还远非深透,深入了解此一关系,应是《诗品》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4、厘清《诗品》与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关系。《诗品》受道家思想影响甚深,学界对此早有共识,也有一定研究。对于其与儒家尤其是与佛家的关系,则多有异辞,如有认为其深受佛家思想影响的,有认为其与佛家思想甚少关联的,但所论或囿于细部,或不够翔实、透彻。总的看,此项研究还比较薄弱。切实地分析、厘清《诗品》与三家思想的渊源关系,对于深入把握其内在思想脉络和理论实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继续深化对《诗品》中诸多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如:《诗品》中的风格问题、意境问题、艺术辩证法问题、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问题、审美主体问题……,以及《诗品》的理论体系问题等等,都应该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
6、继续开展关于《诗品》作者的讨论。这一讨论意义重大,当然会继续进行下去。在找到可靠的“外证”以获得直接的证明以前,应继续在“内证”的搜寻比对方面下功夫。这方面的工作虽已有一些较重要的成果,但仍有不小的探究空间。相信这方面成果的不断积累,将有助于问题的最后解决。
7、继续深化对司空图的全面研究。撇开《诗品》不论,司空图也算得上一位优秀的诗论家,他同时也是唐代一位有一定造诣的诗人,深入研究他本也理所当然。何况他早已和《诗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他的全面研究亦是《诗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方面的工作已经铺开,尚有待继续深化。
8、进一步加强中西比较研究和中西学术交流。这方面的工作已有良好的开端和基础,但还远远不够。在《诗品》的具体研究中进行中西理论的比较对照,借用西方新的理论、 方法 来看待、分析《诗品》,在中西方美学、哲学、文化大视野中来审视和评价《诗品》,都应得到更加的重视。还应加强中外相关学者间的交流,加强中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信息的相互译介,使中外研究融为一体形成合力,以推进《诗品》研究。
9、出版对《诗品》诗学、美学理论作整体把握的高质量的学术专着。在已出版的20多部相关书籍中,大约还没有这样的着作。《诗品》作为中国文学理论史、美学史上的一部名着,在历经近百年的研究之后仍然没有对其理论作整体把握的高质量的学术专着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显的缺漏,一个不小的遗憾。此类着作的有无多寡,可视作《诗品》研究的发展高度在一个特定方面的标尺和明证。在《诗品》研究取得长足发展的现在特别是将来,产生此类着作的基础早已具备,笔者借此机会呼唤它或者它们尽快产生,也相信其问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是一部,而是多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反映和适应《诗品》研究的实际发展状况。
10、保持优良学风,避免资源浪费。纵观整个《诗品》现代研究,学者们虽然识见有高低之别,着论有浅深之分,然其学风在整体上是相当严谨踏实的,这既让人印象深刻,也令人心怀敬意。正是这种群体性的优良学风,保证了《诗品》研究的健康发展。保持这一优良学风,也必将保证《诗品》研究继续健康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往的《诗品》研究中,也出现了低水平的(无新意、无创见、无深度、敷衍成说、率尔成篇的)“成果”重复生产的现象,这在“三外”说研究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这类浪费作者精力、报刊版面、读者时间的“成果”,应尽可能避免。
“百岁如流”;“生者百岁,相去几何”?这是《诗品》作者对人生短促易逝发出的慨叹,也是其对人生之意义发出的疑问。然而在《诗品》现代研究近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却不仅展现出了戏剧化的生命跃动,更展现出了生命意义的丰富和生命彩色的绚烂。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一个世纪里,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诗品》研究的生命流程将会更加蔚为壮观。
注释
①限于篇幅,本文于所提及的一切作者论者,皆省去尊称,一律直呼其名,敬请原谅。
②陈国球《镜花水月——文学理论批评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所附“司空图研究论着目录”列有刊于1931年5、6月间北平晨报《艺圃》上的石遗所撰题为《〈诗品〉评议》的一组文章,经查那是陈衍(石遗)所撰关于钟嵘《诗品》的一组文章,已收入《陈衍诗论合集》(钱仲联编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又,程国赋《世纪回眸:司空图及〈二十四诗品〉研究》(《学术研究》1999年6期)称1949年《长歌》1卷5期有魏良淦《说〈诗品〉》一文,因终未得见此文,而陈国球“目录”亦未收此文,又因仅以“诗品”为题者常常更多指的钟嵘《诗品》,故未敢遽从程说,姑出其说于此,待查证。
③《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三卷第二期,1934年5月。
④文学集刊第一期,1944年4月。
⑤收入张其昀编《中国文学史论集》第二册,台北,中华文化出版社,1959年。
⑥载《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1年2期。⑦载《四川文学》1961年8期。
⑧这三种着作是:杨振纲《诗品解》,无名氏《皋兰课业本原解》,无名氏《诗品注释》。
⑨《诗品·构思·风格——司空图〈诗品〉的风格论》,《南京师院学报》1962年1期;《诗品·诗境·诗美——司空图〈诗品〉的美学观》,《江海学刊》1962年3期;《略论司空图及其〈诗品〉》,《文汇报》1962年8月29日;《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新建设》第9期,1962年9月。
⑩黄广华《〈诗品臆说〉是现实主义着作吗?》,《文史哲》1964年6期。孙昌武《司空图〈诗品〉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65年4期。
11如刘伟林《评司空图的诗歌理论》,《华南师院学报》1978年4期;蔡其矫《司空图〈诗品〉》,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
1260年代,陈晓蔷有论着三种:《司空图与诗品》,《现代学苑》第一卷第四期,1964年7月;《谈司空图的诗论:韵外致与味外旨》,《现代学苑》第一卷第十二期,1965年3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校注》,东海大学(作者自印),1965年。
13载《大陆杂志》第四十六卷第三期,1973年3月。
14《〈诗品〉风格说之理论基础》,《大陆杂志》第五十三卷第一期,1976年7月;《从司空图论诗的基点看他的诗论》,《大陆杂志》第五十六卷第五期,1978年5月。
15本文在资料方面,除 参考 陈国球《镜花水月——文学理论批评论文集》后所附“司空图研究论着目录”外,主要依靠研究生刘炜、苏荟敏、谢雪梅的全力查寻、搜罗、复印,此外研究生郑宇、刘芸、卢晓燕也做了辅助性工作。因此本文所提及之论着,大多得以经眼。特向诸君致谢。又,笔者拟将汇聚到的相关论着目录,统附于将于2005年初完稿的《〈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一书之后,供学界参考。
16如其指出清人注解《诗品》常发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枝枝节节地从字句上求解释,而不从整体上把握《诗品》各品之完整诗篇、意境。应该说,这是抓住了古今《诗品》说解中常可见到的一种病症及其病根的。
17《江汉论坛》1985年3期。18《山花》1988年7期。
19《文艺研究》1989年3期。
20《社会 科学 战线》1990年1期。21《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3期。22《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4期。
23《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1期。24《论冲淡美》,《文学遗产》1988年2期;《淡者屡深——冲淡美格高难及的原因初探》,《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2期。
25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6《钟嵘与司空图诗“味”说辨》,《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5期。
27《滋味·韵味·神韵——诗歌艺术趣尚的历史沿革》,《江汉论坛》1986年8期。
28《司字图“辨味”说述评》,《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2期。
29《司空图诗品是如何品诗的——兼论“象”与“象外之象”》,《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五辑,1981年10月。
30《论司空图的诗歌哲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七辑,1982年11月。
31《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论司空图的〈诗品〉》,收入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2《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33《司空图的意境性质论新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5期。
34《论象征批评与司空图〈诗品〉的批评方法》,台湾,《幼狮学志》第十七卷第二期,1982年10月。
35《司空图〈诗品〉——一种后设诗歌》,收入陈国球《镜花水月——文学理论批评文集》。
36《论司空图〈诗品〉的审美特性和历史意义》,收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美学文学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37《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6期。38《文学遗产》1986年2期。
39原文漏一“有”字,据文意补。
40《司空图〈诗品〉的理论系统及其民族特色》,《学术论坛》1986年3期。41《论司空图的诗歌哲学》。42《司空图的诗歌宇宙》。
43《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北京出版社,1988年。44《〈二十四诗品〉所重的是生命意兴、精神风貌》,《暨南学报(哲社版)》1992年3期。
45《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及其体系之点见》,《广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8年12期。46司空图〈诗品〉之美学架构》,《文艺研究》1996年1期。
47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48《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1期。
49《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1期。
50收入韩经太《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51《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3期。
52《司空图的审美图式论》,《学术研究》1993年2期。
5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主旨辨析》,《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8卷第3期,2002年6月。54《文艺研究》1990年5期。
55《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3期。56《求索》1996年4期。
57《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6期。
58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8年3月。
59《论〈二十四诗品〉与司空图诗论异趣》,《复旦学报(社科版)》1996年2期。
60参见陈尚君《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的“再附记”,见陈着《唐代文学从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6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刍议》,《人民政协报》1998年9月28日。
62《〈诗家一指〉的产生 时代 与作者——兼论〈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5期。
63《再论〈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江淮论坛》1997年1期。
64《〈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献疑》,《学术月刊》
1997年10期。
65《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作质疑》,《中国诗学》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6《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之我见》,同上书。
67《〈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作”驳议》,《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6期。
68《〈诗品〉为司空图所作的可能性之一种探讨》,《中国诗学》第六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9《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及其作者辨伪综析》,《广州师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12期。
70《从〈二十四诗品〉用韵看它的产生时代与作者》,《文学遗产》2001年1期。
71《〈司空表圣诗集〉与〈二十四诗品〉的关联——兼论〈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文化中国》(加拿大)2002年1期。
72罗联添《司空图年谱》,收入罗联添《唐代诗文六家年谱》,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年。王济亨《司空图的生平和思想》,《晋阳学刊》1983年6期。高仲章《唐司空图年谱》,《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2期。
73王定璋《“撑霆裂月”说是非:论司空图的为人及诗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2期。李菁《论司空图晚年心态的内在冲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4期。张少康《清人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5期。
74华文出版社,2002年。
75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76安徽教育出版杜,2002年。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