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谈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马铃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物,也是我国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其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帮助。同时,马铃薯对种植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产量较高,因此备受广大农户的喜爱。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病虫害,为了不断提高马铃薯种植水平,提高其质量和产量,则必须要加强对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在传统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一般都采用化学农药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防治,同时在种植过程中由于长期的重茬种植,导致马铃薯的病虫害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处于反复高发状态。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加强对病虫害的科学合理防治,对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
1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和虫害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病害有真菌类病害与病毒类病害,其中真菌类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疮痂病,细菌性病害有环腐病、青枯病等,病毒性病害有花叶病、卷叶病、类病毒病等。常见的虫害又有块茎蛾、线虫、地老虎、蛴螬、马铃薯甲虫、蚜虫,尤其是蚜虫,其繁殖能力很强,主要对马铃薯的叶片以及嫩芽产生危害,而且也是传播病毒的主要载体,因此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危害较大,也是需要主要防治的一种虫害[1]。
2马铃薯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技术
在进行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时,常用的防治方法有化学农药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传统种植过程中采用的防治方法是化学农药防治,尤其是一些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的认知不足,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没有及时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当病虫害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控制,治理难度会增大,对马铃薯生产产生的影响十分严重。农业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技术,通过对马铃薯种植过程的控制与管理,以提高马铃薯种植水平,从而提高马铃薯对病虫害的预防水平。例如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选择一些抗病性较高的品种,例如脱毒薯种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常见品种,可以对晚疫病以及病毒性病害进行有效预防,在种植过程中要对品种进行检疫,选择优质品种进行栽种。另外,在栽种过程中也要加强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对马铃薯种植土壤进行选择的时候要选择偏酸性土壤,尤其是要选择一些地质疏松、透气性好、育肥、保肥的沙土地,可以对疮痂病进行有效地预防。再比如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要合理轮作换茬,马铃薯是一种不适宜进行连作的作物,适合与玉米、麦类等禾谷类及大豆等轮作,不适宜与茄果类蔬菜进行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控制可以减少病菌以及有害昆虫的数量[2]。
2.2对药物防治技术进行控制
药物治疗是一种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农户采用的传统防治方法,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要对药物防治方法进行控制,对药物的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不同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例如对马铃薯蚜虫进行防治,可以采用预防药物进行及时喷洒,通常每667m2土地选择浓度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g兑水60kg进行喷洒或者每667m2土地采用浓度为40%的乐果乳油50~100mL,可以对蚜虫进行有效地防治。再比如在早疫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在发病初期采用灭菌宝500~800倍、科能600~800倍、锌而浦500~800倍等进行喷洒,每次喷洒的时间间隔为5~7d,每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对晚疫病进行防治时,发现中心病株之后要立即将其拔除,并且要在地面上撒施石灰,发病初期可以选用浓度为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喷洒,对晚疫病进行有效防治。在药物防治过程中应该要对药物的浓度、用量等进行控制,防止用药不当对马铃薯生长带来影响。
2.3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马铃薯虫害防治过程中,还应该要结合生物防治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控,生物防治对马铃薯的危害较小,基本不会产生药物残留,符合绿色种植理念。可以培养马铃薯病虫害的天敌,利用天敌对各种虫害进行捕杀;可以利用害虫的特性采取生物手段进行防治,例如地老虎、蛴螬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虫害,通过采用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作为茬口,可以对地老虎和蛴螬的生存环境进行破坏,有效防止这类害虫[3]。
3结语
马铃薯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农作物,是一种经济性高、抗逆性高的农作物,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應该要加强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要积极加强对各种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综合利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水平。
作者:段晓莲
第2篇:广西杉木病虫害防治对策
杉木是广西的主要速丰林树种之一,杉木具有易成活、生长快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市场对杉木日益增长的需求,杉木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然而随着杉木种植的不断扩大,病虫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且危害的面积大。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1,2],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杉木的生长质量,对广西地区的杉木带来巨大的损失。病虫害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杉木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广西的经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广西杉木病虫害的危害现状、发生种类和特点进行调查,并详细探讨杉木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对策,确保杉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杉木病虫害的现状和特点
杉木病虫害的现象在广西地区尤为突出,主要的病虫害类型有杉木炭疽病、黄化病、叶枯病、杉梢小卷叶蛾、白蚁和双条杉天牛等,这些病虫害严重影响了广西杉木的生长质量,严重的甚至造成整片枯死。另外在广西的局部地区,由于大面积的种植杉木,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栽种,同时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这些地区的黄化病尤为严重。
杉木病虫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受到病虫害影响较大的是幼苗,成林的影响并不大。杉木病虫害大多发生在幼苗期或者5年内的幼林[3],较成熟的杉木林发生的较少,危害也没有那么大。主要是因为幼苗的木质化程度较低,长势较弱,易受到病原菌很害虫的侵染。第二,发生病虫害的面积不断加大,在局部地区流行成灾。广西的气候条件以及杉木纯林为多种病原菌提供了充足的寄主的影响,导致杉木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并迅速扩大,造成杉木大范围枯死。第三,病虫害的发生与杉木经营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杉木林经营者满意及时对杉木林内病虫害枝干、枯枝落叶及杂草进行清理,以及抚育管理水平不高,都会难以控制病原菌和害虫的侵染来源,从而造成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
2杉木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2.1杉木炭疽病
杉木炭疽病是杉木主要的病害之一,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风雨等自然因素,普遍发生在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中旬。杉木炭疽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叶发黄,病情随着颜色越深越严重,重者会引起嫩梢枯死,甚至可能导致幼树整株枯死。杉木炭疽病主要危害杉木的针叶和嫩梢[4]。发病的位置一般为枝梢顶芽下10cm位置的茎叶上,所以这种病叶叫茎枯。主要对2~3a的幼树危害比较严重。
杉木炭疽病的主要防治对策为营林,在实际的工作中,在造林地周围选择一个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坡度平缓的地方作为苗圃的种植地是最合适的,而造林地的选择宜选择在山体中下部土壤肥沃的地方,这样可以增强树苗对病害的抵抗能力。选择生长健壮且无病害的苗木作为育苗,并做好育苗前的消毒工作。在培育期间一旦发现有苗木感染炭疽病应立即烧毁,并对病源地在5—6月或9—10月喷洒1%的波尔多液进行化学防治,确保病原体被完全的杀灭。
2.2黄化病
黄化病是杉木林中发生最为普遍、严重的生理性病害,又分为黄化型和黄化枯死型两种。其中黄化型的症状为最初的嫩叶及茎由绿色变成黄色,相继出现淡褐色的花斑,严重的病株到最后整株针叶变成黄色、紫红色或红褐色,严重危害杉木的生长,其分布会因地形和土壤条件的不同而不同;黄化枯死型的症状表现为杉木明显衰退,枯叶从树冠由下而上,从冠里向外慢慢变黄,直到变成红褐色而枯死,这一类型的危害比较严重。黄化病通常在1—5月发病。该病主要危害杉木的幼苗和幼树。
黄化病的防治对策:杉木的种植要严格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加强抚育过程的管理,选择合格的造林地也至关重要。针对已感染黄化病的杉木地,应更换对黄化病抵抗能力强的树种;积极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强土壤的有机物质,为杉木林提供更多的养料,提高病害抵抗力。
2.3叶枯病
杉木叶枯病是一种专门危害杉木针叶和嫩梢的病害。在针叶的症状表现为针叶上生出针头状的小褐点,不断向四周扩散,从而形成病斑,最后不断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使针叶变成褐色,且两端有黄褐色的晕圈。在嫩梢上的症状表现为病斑呈梭形,病斑不断扩大至相连,嫩梢就会变成褐色,最后枯死。一般在林缘、道旁和风口处发生该病的情况较为严重,在多雨的季节叶枯病较多发。
针对杉木叶枯病的防治对策,造林地应选择土壤疏松湿润,土层肥沃,受风小的山坡、山洼地等,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源,同时松树等树种进行混合交错,改变林地的种植结构,从而有效地改善林地的生态环境,避免病害大面积的危害。加强抚育管理,针对病情较轻的杉木,可以结合施肥、培土等措施来促进杉木的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对于一些病重的杉木,应换植其他树种。另外,进行化学防治,对发病的杉木林,根据病情喷施相关的药液。
2.4赤枯病
赤枯病也是杉木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杉苗顶梢的嫩葉、全针叶发生赤枯的现象,病重时杉苗从上向下变成褐色甚至死亡。目前在广西偏南的地区,因为地表热辐射导致树冠的基部灼伤,从而使杉木林区的幼树容易受到赤枯病菌的侵染。赤枯病有顶枯类和树冠基枯类这两种类型,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在针叶组织内形成,借助风雨等,主要在幼林和抗病能力较弱的杉木开始发病,主要发生在5—6月。
针对杉木赤枯病的防治对策,首先要改善杉木林的生态环境,提高杉木抗病能力。在赤枯病的流行期内,要做好杉木的遮阴和灌溉工作,重视对幼树的压青和施肥工作,确保杉木的长势。对已经感染了赤枯病的病株,可以选择喷洒70%的百菌清700倍液、1%的波多尔液进行化学防治。
3杉木常见的虫害及其防治对策
3.1白蚁
白蚁主要微分黑翅土白蟻和黄翅大白蚁这两种。是杉木林的主要虫害之一。黑翅土白蚁的头部和腹部腹面呈棕黄色,翅膀是黑褐色,全身长满密毛;黄翅大白蚁有大兵蚁和小兵蚁,头、胸、腹呈暗红棕色,足呈棕黄色。白蚁通常在9——11月份出没,白蚁主要的危害是啃食蛀食杉木的树皮、树根、树干,从而影响到杉木的健康,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死亡。
针对白蚁的防治对策,可以采用压烟薰杀的方法,根据分飞孔判定白蚁的巢穴的位置,在白蚁的巢穴的位置挖好侧沟,然后在通往巢穴的主干道上放烟,在放烟后将洞口挡死,并用泥密封四周[5]。还可以采用灯光诱杀或追挖杀灭等。在进行追挖杀灭时,要注意选择比较大的白蚁道进行。
3.2杉梢小卷叶蛾
杉梢小卷叶蛾是杉木主要虫害之一,主要是其幼虫蛀入杉树嫩梢顶部或者顶芽进行危害,从而造成杉树出现枯梢的现象,严重的会对树形产生影响。主要是危害杉木的幼树比较严重。杉梢小卷叶蛾的体呈暗褐色,卵扁椭圆形,呈乳白色,还覆盖着胶汁。
防治对策:一是营造混交林,有效地降低杉梢小卷叶蛾的危害;二是冬季可以人工对虫害的嫩梢进行摘除并烧毁,对于被害的主梢,要用手进行捏杀,不可摘除主梢,以免影响杉木的正常生长;三是使用喷洒40%的氧化乐果1500~1900倍液来进行化学防治;四是物理防治,使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进行诱杀。
3.3双条杉天牛
双条杉天牛是天牛科杉天牛的一种,在广西地区分布很广,这种害虫主要危害杉木的生长,对杉木的危害是毁灭性的。杉木在受到双条杉天牛侵害时,主要症状表现为树叶发黄、苗木的长势减退,严重时会引起植株枯死。双条杉天牛的成虫体积较小,颜色为褐色,长约2mm。主要危害杉木的韧皮部、树皮裂缝和树干下部等部位,影响杉木的长势。
防治对策:针对双条杉天牛主要采用农业防治方法,具体做法是加强杉木林的抚育管理,科学施肥保持杉木林的良好长势。从而提高杉木林的抗病抗虫性。同时还可以使用混交种植来降低害虫的危害。另外,也可以采用化学防治,对被双条杉天牛危害的杉木可以在杉木树干上涂50%的氧化乐果高浓度液进行化学防治。
3.4杉木球果麦蛾
杉木球果麦蛾主要是针对杉木球果的一种害虫,一般成虫体长为4.00~7.00mm,在幼虫阶段越冬,并于次年3月份化蛹,化蛹后的成虫平均成活6d,并具有趋光性,主要分散在3—6月的杉木林中。主要蛀害杉木球果,导致杉木种子不能发育及形成粒,严重时会引起球果枯死。
防治对策:营造针阔混交林,可以有效降低杉木球果麦蛾的危害;清除杉木上的虫卵,加强杉木害虫的虫情监测;加强幼苗的抚育工作,提高幼苗的抗病性;使用药物进行诱杀。
4结语
广西有最为优良的自然环境种植杉木,广西的人工种植杉木已经成为了广西的一种特色,因此,在广西发展杉木林是得天独厚、大势所趋的。随着杉木的种植的不断发展,病虫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且危害的面积大。针对广西杉木病虫害的危害,林业部门要做好指导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杉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杉木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广西的经济发展。
作者:陆丽君等
第3篇:黄瓜的无土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研究
1.黄瓜栽培技术分析
1.1无土栽培的优点
在现代温室栽培中,采用土壤栽培容易引起次生盐渍化,一般采用无土栽培,而无土栽培中的水培方法因其管理操作技术要求很高而使用较少,因此目前普遍采用无土基质栽培。无土基质栽培不受土壤条件的限制,可以在土壤贫瘠地区、干旱地区、盐碱地都可以进行,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另外无土栽培对根系环境的水、气更易于调节,由于营养液和基质易于更新和消毒,容易消除掉病源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1.2选种育苗
黄瓜是一种喜温植物,一年可以播种两次,一次是春茬,在2月上旬至中旬;第二次是冬茬,一般集中在9月下旬或者10月上旬育苗。如果在大棚或者温室中播种黄瓜,受到光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黄瓜根系再生能力较差,一旦出现断根等问题,将难以重新发根。应尽量选择早熟品种进行栽培,如京研迷你1号、京研迷你2号或者戴多星等。
采用无土穴盘育苗,用国产100穴的穴盘,用草炭和珍珠岩或草炭和蛭石的混合基质。播种之前,应提前两三天进行催芽,具体来说,将种子置于55℃热水中,烫种10-15分钟后,在凉水中浸泡4-6个小时,然后在30℃温水当中催芽处理24小时,出芽之后,按照一定的株、行距点播种植。通常情况下,每个穴点点3-5粒种子即可。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能够确保黄瓜植株健康生长,需要采取育苗移栽方式。
1.3基质管理
将基质堆成3~4cm,高1m的梯形堆进行发酵处理,为补充消耗的氮素,以此来提高发酵有效性。同时在基质中加入一定量的尿素,搅拌过程中,加入清水,提高湿度,随后覆盖好塑料薄膜进行封闭处理,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发酵。
1.4插架引蔓
在种植过程中,当植株生长至20-25cm时,应及时进行支架引蔓处理,将支架长度控制在2.5左右,搭建成人字形,并采用细绳对蔓进行固定处理,以此来避免倒伏现象的产生。每隔40cm需要绑一道细绳,为了能够避免蔓出现断裂问题,应尽量在午后进行操作。
1.5苗期营养液管理
要控制好营养液与水分的供应,并将温度控制在20-28°C,最高不要超过35°C,空气湿度应保持在80%。对于养分管理来说,养分供应应采用少量多次、分期施用的方法,可以在定植后的20天进行追肥,将肥料均匀地洒在与根5cm的地方,为植株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坐果之后,晴天上下午各浇水一次,阴天可以视情况而定,拉秧前一个月停止追肥,从而提高苗期管理水平。
1.6调整植株
当主蔓生长到顶端后,需要进行摘心处理,促使下部节位发生子蔓,然后再生雌花,以便增强座果率。该环节作为重要阶段,子蔓出现雌花之后,需要适当保留2-3片叶,为结果做好准备,以此来提高黄瓜产量。
2.病虫害防治措施
黄瓜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2.1灰霉病
白花期侵染,花与幼瓜蒂部出现水浸状褪色,病部逐渐变软,且腐烂,表面上能够看到灰褐色霉状物,导致黄瓜植株无法健康生长。针对此,应加强对黄瓜进行通风处理,适当降低温度,合理追肥浇水,促进其生长,增强植株自身抵抗能力。如果发病,可以采用50%代森锰锌可湿粉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进行混合,七天喷一次,连续两次。
2.2霜霉病
发病主要集中在叶部,初期表现为水浸状黄绿色半点,并向整个植株扩散,最后整个叶片出现紫黑色霉层。对于此病害,在选种时,应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控制温湿度。如果已经发病,需要采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8%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等对叶片进行喷洒,与灰霉病喷洒频率一样。
2.3白粉病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褪绿色现象,逐渐发展成一片,叶片凹陷不平,病斑轮廓呈现不规则形状,严重情况下,会布满整个叶片,病叶逐渐蜷缩直至干枯脱落。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加强对植株进行细心照料,避免植株过渡生长12。如果是在温室或者大棚当中,可以利用硫磺熏蒸,发病后,可以用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进行混合喷洒。
2.4猝倒病
苗前发病会出现烂根现象,幼苗发病后,根茎部位发生病斑,然后围绕着根茎开始迅速扩散,最终导致病部缩成线状,如果空气湿度较大,病部还会出现白色棉毛状霉变。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应在播种之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土壤中细菌对种子的侵害。发病初期,可以采用58%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洒处理。
3.结论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黄瓜种植范围越來越广。在黄瓜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黄瓜植株的管理,合理选种,并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减少外部环境对黄瓜生长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黄瓜产量。
作者:王月红
第4篇: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1.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
首先,地块选择及整理。在进行紫花苜蓿种植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其生长特点,科学的选择地理位置,因此拥有干旱气候、土地水分相对较低并拥有肥沃土地的地势较高地区最适合对其进行种植,在科学的选择种植地理位置以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当地地势构建排水系统,从而为进行大面积灌溉提供可能。具体的土壤质量要求如下,通常应拥有地域0.3%的盐分含量,而最高7.5、最低6.7应当是其pH值,同时保证最大2米最小1米的地下水位最佳。
在科学的选择耕地以后,还应当积极的进行播前整地工作,通常情况下,播种前应实施25cm以上的土地深翻,促使土壤当中存在的限制层得到有效的打破,努力实现深耕细耙,保证植物在播种过程中,土质呈现出较高的平整度以及碎度,下实上虚。同时镇压工作也应当在播种前实施,从而促使保墒得以实现。
其次,播种。这一过程中,应科学的进行选种,种子质量直接影响紫花苜蓿产量和质量,同时种子的选择还应当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雨水量以及温度等进行选择;在播种工作开展以前,必须进行2d以上的晒种工作,促使休眠得以打破,种子选择以后应同沙进行混合,种皮的擦伤可以对碾米机进行应用,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促使整齐度在幼苗中得以体现并提升发芽率。在进行播种过程中,春季以及夏季是最佳季节,我国内蒙古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紫花苜蓿种植区域,通常在每年下半年开始对紫花苜蓿进行种植就可以保证其实现安全越冬。如果充足的雨水产生于前一年的秋冬季节,那么也可以在早春季节就进行播种工作,这一过程中应保证当地拥有5摄氏度以上的地温。
2.紫花苜蓿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2.1苜蓿虫害与防治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紫花苜蓿种植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虫害包括黏虫、蝗虫以及夜蛾等。在对其进行防治的过程中,最佳的防治时期是幼虫成长到三岁以前,防治的工具主要以液体药物为主,在对敌百虫粉剂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每37.5kg/hm2需要应用2.5%的粉剂,同时还可以应用辛硫磷乳油来替代敌百虫粉剂,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每50%辛硫磷乳油4000-5000倍液,1000-1500倍液90%敌百虫,200-300倍液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
2.2苜蓿病害与防治
褐斑病和白粉病是现阶段我国在进行紫花苜蓿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着紫花苜蓿的成活率以及产量。一方面,紫花苜蓿的白粉病在发病过程中,主要产生于需要灌溉的干燥地區,如果侵染现象产生于植物的茎、叶以及叶柄等当中时,将导致白色粉霉斑得以产生,种植者在积极进行该病害的预防过程中,应在该病害发生的季节来临以前对1000倍液的15%粉锈宁进行喷洒,同时也可以应用600-800倍液的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充分做好预防工作,降低植物受白粉病侵害的概率。而一旦病害已经发生,防治的主要措施就是对500-1000倍液的“世高”进行应用。
针对褐斑病来讲,其在学术界又称之为普通叶斑病,该病可以在全国多个地区对紫花苜蓿进行影响,一旦发病将产生黄色的叶片并发生大量脱落。因此在对其进行预防的过程中,应在发病季节来临以前对500-600倍液的75%百菌清进行喷洒,而防护中同样可以对500-1000倍液的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有效预防,而发生了实际上的病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就是对500-1000倍液的“世高”进行应用,如果病害严重,为了减少其影响范围应及时对其进行刈割。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积极进行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的最主要饲料就是紫花苜蓿,其营养价值高,含多种矿物质,符合动物的成长需要,因此我国多数地区会对其进行大面积种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其生长过程中受病虫害的威胁,积极加强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小军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