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大突出问题,也是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伴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改革进程的加快,“三农”领域所呈现出的矛盾与问题日益尖锐,成为长时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
三农问题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础性和保障性地位,决定了“三农问题”在媒体报道和社会议题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如何准确地传递信息和正确地引导舆论,促使政府和新闻媒体形成合力,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目前,“三农”舆论调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新时期下对“三农”舆论调控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三农”舆论调控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鸿沟”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时代,不同的社会主体在信息的开发和应用领域所存在的差距,一般指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之间的鸿沟。而把“数字鸿沟”置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背景下时,则表现出特殊的情况。一方面,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装备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城乡居民之间的信息获取和认知能力存在差距。这两个方面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形成“信息马太效应”,从而愈加扩大和加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及“数字鸿沟”。
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使农村的传媒生态处于失衡的境况。农民在“数字鸿沟”的语境下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因而导致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缺失或不畅。信息机会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农民群体在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理解国家农业政策方针的困难,也加剧了一些“三农”热点问题及突发事件解决的困难性,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三农”媒介议程存在的问题
反观新闻媒体对“三农”问题的报道,发现这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媒体的议题设置与选题局限。无论是全国和地方的综合性媒体,还是涉农媒体,其媒体报道的选题不应只从经济、民生等社会的传统角度出发,而且应该更多地关注生态发展、风土民情、精神文化风貌、农民群体的心理、情感层面等。当下的农村存在着许多发人深思并值得关注解决的现象及问题,如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及教育问题等。
第二,媒体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没有进行及时澄清和解释,易形成负面舆论。媒体在涉农突发事件中的报道直接关系着公众对此事件的认知及看法。但在一些热点涉农舆情事件中,媒体有时没有及时公布事件的真相及相关重要信息,造成公众恐慌及信任危机。此外,公众对一些社会问题始终存在刻板印象、固定成见,媒体也没有通过积极的议题设置与报道策略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
(三)政府对“三农”问题的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政府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是畅通社情民意,提高其执政水平的有效途径。那么,当前政府在“三农”问题的舆论调控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认知及意识层面,一些政府的宣传部门存在着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着眼于“三农”发展的大局,更要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全局,应该始终把维护和保障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农”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舆论平台的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舆论平台的管理滞后。及时科学地监测舆情并准确做出研判是有效做好涉农舆情事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然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舆论监测平台的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直接影响了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第三,在舆论引导时、度、效层面,关于涉农舆情的应对能力需要强化,新闻发布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提高。政府應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有效时机,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及方法,提高其新闻发布的策略及艺术。
第四,在舆论引导的手段方法层面,部分地方政府仍然采用“宣传本位”的传统思维及模式。不善于讲故事,没有把握好农民群体的特点和心理,存在空洞说教的问题。此外,一些政府部门在进行宣传时偏重传统媒体,不能有效运用新媒体,且政务微博及微信的使用脱离实际、方式僵化。
二、解决“三农”舆论调控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针对前文中所呈现的媒介议程设置因素分析,若要有效缓解和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发挥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既要合理准确地反映“三农”领域的实际问题,也需要科学设置议题对公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目前,网络舆论场已经成为公众进行民意表达、情绪宣泄、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和渠道,也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与“探测器”。关于“三农”的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经常成为广大网民热议的焦点,而一些涉农突发事件及涉农谣言也常常最先在网络上传播。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村土地产权问题、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解决好“三农”舆论调控问题是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二)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带来不同社会阶层与群体利益的分化与矛盾,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与复杂多样的心理诉求。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致使弱势群体极易形成挫折感、不平衡感和强烈的心理落差。这样的现实境况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子的汇聚,极易形成涉农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
面对这样的涉农突发事件及群体性事件,网民极易在群体情绪的渲染与煽动下,借助网络空间巨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掀起非理性的舆论浪潮,形成负面舆论,加剧了这些舆情事件的爆点和热度。因此,如何在涉农舆情事件中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形成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对于维护网络空间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传播国家和政府良好形象的需要
新闻媒体是传播和输出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而互联网则是反映和折射国家形象的窗口和镜子,同时也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带来了挑战。
国家形象在对内和对外传播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内可以凝聚共识,形成民族向心力,达成共同认知;对外则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舆论环境、国际声誉、国际权利、国际话语权等。“三农”问题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引起国际瞩目的重大问题。如何对内和对外都做好“三农”问题的报道和传播,如何在国际舆论场中消除对中国存在的偏见,如何在“三农”问题中正面引导国内和国际舆论,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政府形象的建构和展现。因此,解决好“三农”舆论调控问题是传播国家和政府良好形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郭致杰(1990—),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舆论学硕士研究生
来源:西江文艺 2017年10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