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体现了中国怎样的哲学观(汉字中的哲学)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3 02:50:06 归属于思想政治论文 本文已影响48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中华文化,说到底是汉字文化。汉字由图画而符号,由符号而文字,如此种种,这并不是随意的结果,诚如《周易?系辞》、《说文解字》所言,这种结果是我们的先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见鸟兽蹄远之迹’而创造的,它是与中华民族既想像丰富,包容万物,又重视实际的实用性思维以及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等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灿若群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从对世界的贡献来讲,与文字相关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及普及应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纸前时代各个民族记录文字的形形色色载体材料及记录文字的方法,促进了人类文明程度的积累和传承交流。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在西方,而不是在中国和印度这些古代科技发达的东方国家?笔者以为,是因为中国古人虽然想像丰富且包容万物,但却偏重实用,忽视理论。古人认为,天象反映天命,关系王朝的兴衰,于是天文历法受到重视,天文历法需要数学计算,数学亦随之发达。汉字,作为中国古人的发明创造,同样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实用性思维。偏重实用是中国古代发明史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比如“男”字,甲骨文中早已有之,它的形体有两种:一种是左“田”,右下为手形,中间几小点像是种子。由此观之,“男”字似人用手往田里播种;另一种是左“田”,右“耒”,耒为中国古代耕种工具。后来“田”的另一半被"力”所代替。可见古人关于男子的概念,是男子为农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掌握农业劳动中的较高技术,他们担任部落中的首领。“男”字表达了对男子汉的一种赞美,因此,“男”字有“男子”的意思。《说文解字》说:“男,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汉字的《住”字,早在小篆中就已有之,是居住的意思。关于居住的相关信息在汉字形体中承载很多。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民族风格浓厚,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木结构、大屋顶、平面组群、错落有致布局等。这些特点在汉字的结构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如汉字用“广”、“木”、“土”等作形旁。“…”是两边有木柱、上边为尖屋顶的房屋外形,如“家”、“宅”、“安’、“宫”、“室”、“宿”、“寓”、“字”等;“广”表示有屋顶的大屋或无墙的屋廊,如“庙”、“府”、“庭”、“库”、“廊”、“店”等;以“木”为形旁的字多和木结构建筑或使用木构件有关,如“楼”、“柱”、“梁”等字;以“土”为形旁的建筑字一般和土、石结构有关系,如“墙”、“城”、“塔”等;“宫”字表示,这既是有顶的大屋,而且还展示了屋的平面布局,大屋顶下有两个窗户,或俯视的角度两个“口”,表示房屋很多。

  

  “染”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小篆中,“染”是一个会意字,由“水”、“九”和“木’字组成。“水”是染色必不可少的材料,没有水就无法溶解或稀释颜料,就不能将色均匀地染在丝绸上。“木”是染料。在中国古代,染料大多是人从自然界的草木中获取的,古人常用栀子树的果实和茜草的花作染料。“九”在古代常表多数,即指染色的过程。古人须把布帛放在溶有染料的液体中反复浸染,才能上色。由此可知,“染”的最初义是给布帛等物着色。

  

  “染”字的结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很早以前就积累了印染经验。根据白色布帛着色原理,“染”字又引申出了“污染”、“玷污”、“沾染”等意思。

  

  “贝”字出现在甲骨文中,它的形状很像一个打开的贝壳,古代黄河流域的人,很难见到美丽的海贝,当它流传到黄河流域时,则成了十分珍贵的东西,又因体积小、重量轻、坚固耐用,慢慢地成了货币,直到秦代才被金属货币所取代。在《说文解字》中,以“贝”为形旁的字有59个,其字义几乎都和钱财贵重物品有关。汉语中“宝贝”一词是珍贵、美好的意思,除了用它表示贵重物品外,父母还喜欢用它来称呼自己的孩子。“贝”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说明,中国古代曾以贝为货币,“贝”在中国货币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从汉字承载的信息中,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汉字的创造,是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感性经验型思维,与西方细致解析性思维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凭借理性思维,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建立了系统的科学理论来支撑科学技术和发明。而中国仍然是一切为政治服务,忽视发明与发现的理论归纳,从而导致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这一思想在中国汉字的创造中,也体现得比较充分。

  

  甲骨文中的“天”字,是“大”字上边多了一横,行走的人形特别突出了头部,这个“天”字的本义为“头顶”,是个会意字。“天”在甲骨文中用其本义的例子较为常见,如“疾天”二字,即是指头顶生病。《山海经》曰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其中的“刑天”是因为他被天帝割下了头,而被称作‘刑天”。即使到了今天,“天”的本义还可以见到,如中医学将治疗头疼的中药称为“正天丸”,其中的《天”就是“头”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一’准《说文解字》中,为世间第一大之物意。“天”是人头顶上的东西,它高高在上,日月星辰运行其中,风雨雷电变幻莫测,在人们看来,不管人如何伟大,也要受头顶上最高的地方的约束。我们的先民把“天”分成“一”与“大”两部分,形象逼真地体现了没有什么比天更髙的了,体现了宇宙永恒无穷的真理。由于人们对天的崇拜与恐惧,因而产生了天“至高无上”的观念,天在人们心目中就成了不可冒犯的“天公”、“老天爷”等。

  

  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如北京的天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那里的建筑是圆的,屋顶是蓝的,以此来象征天。统治者为了凌驾于百姓之上,表明君权神授,于是皇帝称自己为“天子”,进而又引申出涵盖自然界的“天下”等词。

  

  在中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流传很广,说的是很久以前,我们生活的宇宙是混沌未开的空间,有一个叫盘古的人一日醒来,举斧向这黑暗的一团劈去,轰隆一声,轻而清的东西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下降变成了地。盘古怕天地重合,就用双手托天,双脚踏地,在天地之间支撑了18000年。当盘古用完了所有的力气,倒在地上死去的时候,其骨骼形成山脉,四肢化柱擎天,眼睛变成日月,血液成为江河。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天、地、人”认识上,已经有了初始的“天人合一”思想。

  

  “因”字在甲骨文中早已有之,它由“□”(wei音)和“大”构成。“□”指周围环境,指社会与自然。“大”是人四肢活动的象形。在甲骨文中,“大”字表示人在走,在跑,在积极行动中。《说文解字》说因,就也。从口,大。w‘因”是会意字,其造字原理是,人的活动是周围环境变化的原因。天、地、雷、风、火、水、山、泽是人类生存的空间、衣食之源,是威胁他们生命的所在。古人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人的行动产生了后果,但古人同时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要适应自然规律才能生存与发展。古人把人是原因的思想凝铸于“因”字中,形成了它的字义。

  

  汉字“恩”,是“因”和“心”组成,这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当人获得成功或获救时,心中要想到成功或获救的原因,这其中有自己的努力,有社会的帮助,还有老天爷的照顾,由此也产生了对自己有好处的含义,其实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果。

  

  体现在我们先民造字上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后来的先秦诸子及继承者的身上发扬光大。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源泉,是支配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人类在征服自然上一直是主动者,但人与自然的和解上则是被动者;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从物性平等的立场出发,主张天地万物本是同体并同生;孟子以天为最高主宰,《孟子?尽心上》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也就是说,尽心即能知本性,知本性就知天了。他把天与人的心性统一起来,认为人所以能思,是天所赋予的。在儒家看来,天地的精神主要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故天地的精神乃是“大公无私”;天地有生养万物之功,故天地的精神为“仁”,“仁”即“生生”之义。如果说“上帝”是西方人的精神来源,那么“天”(天地)则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之本。

  

  中国古代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命题“内圣外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内圣外王”的说法最早出自〈往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此即‘内圣外王之道’。”但笔者认为,“内圣外王”的思想并不始于战国中晚期的〈沃下篇》,其实早于庄子的老子所主张的圣人“无为而无不为”,更能体现道家"内圣外王”的内涵。老子不仅有小国寡民的社会蓝图,而且他还提出只有《圣人”才可以实现其所提倡的理想社会,姥子》第五十七章中说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也就是说,我不扰民,不苟求于民,人民自然就归化了;我好静安定,人民自然就走上正轨;我不搞政烦令乱,不折腾百姓,人民自然就富裕起来;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就淳厚质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圣人的话,而是老子治理国家的理想,他希望能用否定方法达到其肯定的目的,这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内圣外王之道'从儒家说,孔子的思想中已包含《圣王”的观念,例如他把尧舜视为“圣王”,他们所行的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在@子?公孟篇》中有一段记载公孟子谓墨子曰:昔者圣王之列也,上圣列为天子,其次列为大夫。今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若使孔子当圣王,则岂不以孔子为天子哉!”这就是说,像孔子那样具有圣人品德的人,岂不是应该当帝王了吗?备子?解船又云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可见“内圣外王”之观念在先秦已经相当流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国人古代自称《夏”或《华夏”。“夏”的称谓从何而来呢?“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这是个发、首、躯、手、足、五官完整的侧视人形,这个形体比起甲骨文中其他表现人的各种形态的字来说,它所描绘的人是一个头身手足俱全的人,是一个完美的、伟大的人。因此,我们的先人正是借用了这个美好的字眼作为民族的用字,甲骨文的“夏”字表现的就是威武雄壮的夏族人。

  

  金文的“夏”字继承了甲骨文“夏”字的形体,但结构上变得更复杂,小篆的“夏”字基本上保持了金文的形体,只在笔画上作省减,写作“母”。《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页,从臼。臼,两手;夂,两足也。”“页”是人的头。许慎生活的年代,还不知世间有甲骨文,但他所解释的小篆“夏”字,却非常符合古人的造字意图,一个头身手足俱全的人,是古代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人,“中国之人”。

  

  “夏”字本来的意义是堂堂正正的人,后又引申出“大”的意思。你雅?释诂上夏,大也。m夏’有“大”的意思,大概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因为那时封建大一统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于是“夏”与“大”的意义便日益相合,禹所开创的“夏朝”也就成了大一统王朝的楷模。

  

  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山西、陕西v带,在今天,仍然以“夏”为“大”,“夏”字包含了“4大”,“华夏”自然也就有了“繁荣”、“伟大”、“完美”的意思。

  

  “夏”由“大”又引申出“华彩”之意。《尚书?孔氏传》中有“冕眼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之语,孔颖达疏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内圣外王”的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使"华夏”成为我们先民的庄严自谓,继而成为整个中华各民族的合称。

  

  汉族的“汉”字最早出现在篆文中。《说文解字》说汉,漾也,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意思是说,汉为河流名,汉水又叫漾水,向东流后又叫沧浪水。形声字,水为形符,“难”(难)省去“隹”为声符。从字的结构看来,许慎对字分析有误。“汉”字不是形声字,应为会意字,因为篆文“汉”字由“水”和“堇”构成。“堇”字表示旱灾,意为发生旱灾的时候修渠引水至农田。修渠引水的场面,从高处向下看,就像天上的银河,所以银河又叫星汉。修渠引水缓解旱情的人,是敢于克服困难的人,是内圣外王的人,因此这样的男人被称做“汉子”,后又演生出“老汉”、“好汉”、“英雄汉”等词。秦末刘邦先入秦都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占据汉中平原,后来刘邦又打败项羽,统一中国,定国号为汉。因此,周围少数民族又称中原人为汉人、汉族,华夏族由此成为汉族。

  

  体现“内圣外王”观念造出的汉字很多,如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创造也是如此。“我’准甲骨文中就已有之,它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外形来看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王国维指出“我”像兵器之形,郭沫若认为“我”是锯形的兵器。1975年3月陕西扶风县一西周墓出土了一种兵器,其形状与甲骨文的“我”极其相似。因此,学术界认为“我”的本义就是兵器。甲骨文中,虽然《我”没有用作本义的例子,但它却有不少地方将“我”用于动词,当“宰”、“割”、“切”讲。如“廿牛不我”,即20头牛不用“我”(兵器)宰杀之意。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殷商骨文中均指代国家军队,或狩猎者。这是氏族社会群体《大我”的影响。直到奴隶社会末期的西周时代,出现了私有,“我”才开始指代个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的“栾书缶”,系春秋晚期晋国器,此缶是祭祀祖先时盛酒的容器,其上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其中就有“以祭我皇祖”字样。也就是说,从春秋晚期起,“我”既指代个人’也指代集体。

  

  “我”作为一种兵器,后来又指代人,这暗合了私有制出现后,人与人、部族与部族之间的争夺便开始了,为了保卫#族“大我”或个人“小我”的利益与尊严,以兵器取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变化同样包含了内圣外王之哲学。

  

  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儒、道、释均发展了“内圣外王”的哲学思想,他们以此作为达到理想社会的根本动力。诚如梁启超所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与古埃及文字、古巴比伦文字一样有着4000年以上的历史,但是自从3000年前腓尼基人创制了拼音文字,古巴比伦人、苏美尔人、埃及人、玛雅人先民曾使用过的象形文字,就在2000年前被历史淘汰,一些遗存文字至今无人能解。我们的先民将说不同语言的部族融合为一体,建立起大一统的政权,并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记载下来,是汉字起了关键作用。每一种语言和文字,都包含有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汉字惟世界文字之自古延今的文化历史景观,毫不例外,它也有着不同凡响的哲学思维。汉字是汉文化最基本的细胞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汉字文化盛开着人类理性思维绚丽的花朵,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曹丽薇(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