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拜占庭学研究综述
中国拜占庭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有学者对拜占庭进行研究。郑玮的《中国学者对拜占庭史研究综述》一文对2000年以前中国学者对拜占庭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对发表的文章、专著、译著等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研究重点给予了详细的说明阐述。文章指出中国学者对拜占庭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基本是照搬苏联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关系建筑理论为指导,分析拜占庭封建化过程和封建社会。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至今,即改革开放之后。这一阶段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拜占庭文化、军区制、拜占庭金币等八个方面。这里就不加以详述。本文着重叙述的是2000年以后至今(2010年7月),中国学者对拜占庭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统计、分类、总结。
近十年来,我国对拜占庭学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学科基本建设的速度逐渐加快,科研实力迅速提高,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培养体系渐趋完善。我国专门从事拜占庭历史与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流活动,不仅参加相关国际会议,而且与国际一流拜占庭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了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中国学者这十年中发表的论文、译著、撰写的专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叙述更加详细,研究领域更加广阔,史料挖掘更加深入。
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的著作、译著大约总共有二十余部,包括论述拜占庭的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经济制度等,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专著、译著,分别是:(1)《拜占庭帝国史》,陈志强著,2003年,商务印书馆;(2)《拜占庭文明》,徐家玲著,2008年,人民出版社;(3)《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厉以宁著,2006年,商务印书馆;(4)《拜占庭简史》,(美)特里高德著,崔艳红译,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5)《兴盛与阴谋:拜占庭帝国》,美国——-时代生活公司著,张晓博译,2003年,山东画报出版社;(6)《拜占庭币(东罗马帝国币)——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文库》,李铁生著,2004年,北京出版社;(7)《古战争—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战记〉研究》,崔艳红著,2006年,时事出版社;(8)《普洛科皮乌斯战争史(全二卷)》,(拜占庭)普洛科皮乌斯著,王以铸,崔妙因译,2010年3月,商务印书馆;(9)《罗马—拜占庭时代的埃及(埃及基督教史研究)》,田明著,200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科普性的文学、艺术、插话的著作等;这里不可能把所有著作一一介绍,只是有针对的叙述一些。但这足以说明我国近十年在拜占庭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2000年以来,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到论文数大约是300多篇,这些发表的论文不仅对拜占庭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物质文化继续关注,而且还开拓新的研究内容。这一时期论文涵盖了对拜占庭经济制度、商业活动、染织艺术、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器物装饰造型风格、拜占庭音乐、圣索非亚教堂建筑、拜占庭式家具、拜占庭式园艺、农业、拜占庭教育、拜占庭史诗文本、拜占庭性别史研究、拜占庭法学教育的论述等等。
从讨论的课题来看,研究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拜占庭政治制度的观点有所降温,特别是对军区制的研究。宗教文化、物质文化成为学者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课题。这显示出我国学者既探讨以往的、旧有的内容,又积极挖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突出了兴趣和关注点的多样化,研究领域扩大化,研究视角的新颖化,研究内容的实用化。下文就这十年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综述。
一、对拜占庭文化领域研究持续扩大,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畴
郑玮在其《中国学者对拜占庭史研究综述》一文指出,对拜占庭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并对拜占庭文化的特点,形成和繁荣的原因,影响和地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基本达成共识。他在这里对拜占庭文化的定义还是引用1986年,程志强、徐家玲在《试论拜占庭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所论述的概念,“所谓拜占庭文化,是指古典的希腊与罗马在拜占庭帝国内与基督教文化和古代东方文化融合、发展而成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学者们对拜占庭文化的理解还大体局限于精神文化。郑玮在其一文里,他基本是肯定这一定义的。但是最近十年,有关拜占庭文化研究的视野更加广阔,我国拜占庭学者从理论层面上突破了传统的“狭义文化”概念,以“广义文化”的概念界定拜占庭文化研究的范围。使拜占庭文化的概念不断扩大,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精神财富这一命题。使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由拜占庭文学、艺术、雕刻、音乐等方面扩大到了拜占庭社会物质生活及其相关制度的其他方面。下面对其文化研究做一简要分析。
(一)对拜占庭宗教文化的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既不放弃传统的研究重点,即对拜占庭圣像破坏运动的起因、性质、影响和历史意义的研究。同时也积极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如把圣像破坏运动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圣像破坏运动和拜占庭帝国军事帝国外交相结合研究等新的研究方向。此外,学者们还探讨整个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宗教政策,基督教的传入,以及东正教在拜占庭的发展,对景教的研究,拜占庭圣像画、拜占庭教堂壁画等都有论述。在这些文章中,《世界宗教》发表的《试析东正教的遁世主义修道理念在拜占庭时期的发展》长篇论文对拜占庭史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文突破了拜占庭史学研究笼统谈论拜占庭宗教及其作用的传统方法,深入探讨遁世修道理念在拜占庭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分析了其不同于罗马天主教入世主义修道观的特点。《世界历史》在2005年第六期刊登的《景教东渐及传入中国的希腊—拜占庭文化》一文,分析了景教的起源并东传波斯,中国境内,介绍了对我国宗教、文化等的影响。
(二)对拜占庭物质文化的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拜占庭(东罗马)在我国境内出土的金币的研究,这一方面是从2001年我国学者康柳硕发表的《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综述》一文拉开了序幕,文中系统地论述了从我国境内1914年在新疆和田发现第一枚金币开始一直到1998年在甘肃陇县发现的39枚金币截止,从这些金币出土概况、埋藏年代的确认、历史背景的考察、真币、仿制币辨析、流通用途的分析五方面进行了详细确凿的考察。在这之后我国学者陆续发表了这方面研究论文。如f.蒂埃里;c.莫里森;郁军2001年在《中国钱币》发表的《简述在中国发现的拜占庭帝国金币及其仿制品》,牟世雄在2001年《考古学》发表的《甘肃陇西县发现一枚拜占庭帝国金币》,以及2009年林英在《中国钱币》发表的《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和南北朝史料中的“金钱”》等文章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对拜占庭金币进行了论述。陈志强2004年在《考古学》第3期上发表的《我国所见拜占庭铸币相关问题研究》一文,对我国2007年以前发现的铸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除对拜占庭钱币研究外,我国学者还对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建筑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研究。如《规划研究》2008年第4期刊登的蔡颖佶;林驹发表的《东正教“圣母大堂”折射的拜占庭建筑艺术》一文。该文系统地阐述了拜占庭建筑风格,结合东正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以及东正教遗留在我国的教堂仔细地作了对比,详细确凿地论述了我国东正教教堂的建筑风格与拜占庭建筑的渊源,并提出了如何保护历史建筑的一些思考。《长沙铁道学院学报》在2009年9月第3期刊登的由张煜琼、张声扬、佘果辉、共同发表的《由圣索非亚大教堂看拜占庭建筑与其结构的整合》一文。通过对圣索非亚教堂结构详细的分析,图文结合,明确结构的进步对建筑形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对拜占庭文学、艺术的研究
这十年对拜占庭文学、艺术研究也有想当多的研究论述。如《艺术探索》2009年第3期刊登了王莹《拜占庭圣咏的分类》一文,对拜占庭的音乐进行了论述,并对圣咏分类,分为诗篇吟唱、颂诗、颂歌三类,并归纳了每一类圣咏的艺术特征。突显了拜占庭音乐在西方音乐逻辑延续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从全新的角度掀起了为西方艺术音乐寻根溯源的浪潮。刘建军在其《拜占庭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文学成就》一文对拜占庭文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任何缺失拜占庭文化的欧洲文学史都是不完整的历史文本。拜占庭的历史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它是在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东方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此外,20世纪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在其晚年创作了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我国学者对这两首诗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林嫱,刘须明的《追求艺术与灵魂的不朽家园》,又名《论叶芝”拜占庭诗作的主题嬗变》,分析和比较了《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在关键词、象征符号、哲学辩题这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有的学者还从地缘因素出发研究早期拜占庭的美术,《从地缘因素看早期拜占庭美术》就是这一研究主题的代表,文章指出“历史上大量不同的民族都来到君士坦丁堡,书写自己民族光荣的历史,留下他们伟大文明的痕迹。独特的地缘因素注定了拜占庭帝国的艺术是多元化的。
三、对拜占庭政治制度、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等的研究
这十年凸显的特点是对政治制度研究逐渐弱化,但是也没有放弃研究,只是研究的侧重点和以前有所不同而已。经济、军事成为研究热点。不仅有相关专著出版,发表的论文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对其经济、军事研究成为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特点。
(一)对经济方面的研究
经济最为突出的内容是对金币的研究,金币既可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可以把它归纳到物质文化方面。在前面的物质文化内容中已有专门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和经济有关的论文。如:东北师范大学葛晓鸾硕士论文《12—14世纪拜占庭与威尼斯、热那亚的贸易争端(兼论拜占庭衰落)》,论文从经济方面论述了拜占庭衰落的原因。东北师范大学张爽博士论文《公元前3—公元6世纪亚欧大陆丝绸贸易(以罗马—拜占庭、中国为中心)》;论文从汉与罗马—拜占庭进行丝绸贸易方面论述了拜占庭的商业政策。2000年《历史教学》刊登的东北师范大学徐家玲《论4至6世纪拜占庭帝国经济复苏与转轨》,文中指出:“5世纪后期,即在拜占庭皇帝阿那斯塔修斯统治时期(491—518年),东西方地中海世界已经分道扬镳。在西方,东西哥特人占领了意大利和比利牛斯半岛部分地区,在没收罗马元老贵族土地的基础上建立了封建制度。在东方,拜占庭帝国在自身独立发展的基础上也在向封建制转轨,社会经济复苏并走向繁荣”。除此之外还有:南开大学罗春梅2009年在《江西社会科学》刊登的《12世纪末威尼斯企图征服拜占庭帝国原因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徐家玲2009年在《世界历史》发表的《试论拜占庭的拓殖运动》。北京大学厉以宁2005年在《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等论文都是这方面代表作。都从不同侧面、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对拜占庭的经济制度进行了论述。
(二)对拜占庭法律、军事、外交的研究
这一时期对拜占庭法律、军事、外交的研究是最新的研究视角,关于法律研究的论文以王小波为代表,最新研究成果是他发表的《9世纪后期至10世纪拜占庭立法活动》。这篇论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拜占庭重要法律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文献研究”(批准文号:08jc820032)的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论文从9世纪后期到10世纪对拜占庭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概括总结。并论证了拜占庭立法活动的兴盛的原因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此外还有他2008年在《前沿》发表的《拜占庭影响古罗斯法律形成的途径探析》等。
四、拜占庭教育方面研究
有关拜占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起步较晚,最早有关拜占庭教育的研究论文见于1997年郭建在河北大学学报发表的《拜占庭教育概述》,这一论文的发表揭开了拜占庭社会状况决定了其教育特征;世俗教育体系和教会教育体系并存,构成了拜占庭教育的基本特色;当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教育在西欧受到野蛮摧残,几乎绝迹时,拜占庭担当了古典文化教育的继承者、保存者和传播者,并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欧各国和古代伊斯兰国家的教育。《拜占庭帝国法学教育探析》从三个方面分析拜占庭帝国的法学教育非常发达,其教育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其他国家原因。
五、拜占庭妇女地位的研究
《11-13世纪拜占庭皇室妇女地位探究》表明11-13世纪是拜占庭社会的一个转折时期,经过马其顿王朝短暂的中兴,拜占庭帝国开始走向没落。在这个时期动荡不安的局势,皇室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操纵着一定的权利,其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论拜占庭皇室妇女在帝国政治中的角色-安娜-达拉西妮个案分析》则以安娜-达拉西妮作为阿莱科修斯一世统治前期拜占庭帝国的真正掌权者为例,主要分析她拥有政治权利及原因,并通过与其他皇室妇女参政途径的比较显示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探讨拜占庭皇室妇女在帝国政治中的角色。
六、关于瘟疫的研究
崔艳红的《查士丁尼大瘟疫述论》论述了公元542-543年发生在君士坦丁堡的大瘟疫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它导致拜占庭帝国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的人口数量锐减和生产力水平的剧降。为了探寻这次大瘟疫的真相,有必要重新研究当时史家对大瘟疫传播情况的记载,对瘟疫的起源和传播路线、瘟疫的症状和传染介质、死亡人数、政府对策及大瘟疫的影响几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总之、最近十年我国学者对拜占庭的研究呈现出理论思维的不断提升,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研究视角的不断更新,研究方法的不断多样化、积极参与世界学术领域研讨、交流以及突出深入挖掘史料、使用第一手材料等新动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国广大学者共同努力下,拜占庭学在我国的研究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大踏步前进。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