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药学核心理论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和阳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中医对中药药性的认识同样遵循阴阳学说的指导。《新修本草》说:“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1]由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出自于不同的地域和环境,经历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禀受的天地阴阳之气不同,它们的形态和生命表现形式也就各异,所以,药物的阴阳寒热属性和功用各不相同。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对药物阴阳属性的最朴实、最基本的认识,是“法象药理”的重要内容。
1.动物喜动,性多属阳
天下万物都禀天地之气而生,但每一类群禀受的阴阳之气各不相同,因而大千世界,物各有性。与植物相比,动物大多能自发而独立地运动,多动而少静,所以属于阳;而植物则不能自发而独立地运动,多固定不移,所以属于阴。
但是,阴阳的划分是相对的,阴阳中又可划出阴阳来。动物好动属阳,但又有动作迟缓与迅疾之别。其中动作迅疾者,如蚊虫蛇虺,飞禽走兽,多活动于空中及地上,属阳中之阳而性温,其中善于飞行者还能升阳温通。而动作迟缓者,或性好静而喜潜藏者,或活动于地下及水中者,则属阳中之阴而性微温或偏凉,如穴蚁沉介,池鱼河虾,多能补阴凉降。可见,动物的自然属性、生长环境和它们的寒凉温热之性的关系最为密切。
例如,雀有翅能飞,跃而不步,性属阳。雀肉味甘,为血肉有情之品,故性甘温能补。又雀性好淫,所以雀肉有温补肾阳的作用。陈藏器说雀能“起阳道,令人有子”,《日华子本草》说雀能“壮阳益气,暖腰膝,缩小便,治血崩带下”。而雀卵为未成熟的胚胎,含先天生殖之精,故能温补肾精。
鹿为走兽,处山林之中而善于奔跳,其性属阳。其肉味甘,为血肉有情之品,又性好淫,所以鹿有温补肾阳的作用。鹿肉、鹿茸、鹿血、鹿胶等均有温补肾阳或肾精的作用。
再如,田螺生于水田之中而畏热,故得水寒之气,水桶之中养螺则水温变低,且田螺动作迟缓,更提示田螺性寒凉。田螺生于水中而性凉,故能清热利湿;熟则味甘,为血肉有情之品,故能甘寒滋液,为清热利湿而不伤阴之品。
从动物的进化树看,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晡乳动物,所以晡乳动物的肉类最能补养人体的精血,且很少发生不相容的情况(如过敏),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几乎所有晡乳动物的肉类和器官都有补益人体的作用,其性平或偏温。鸟类在进化树上也很接近晡乳动物,所以鸟类的肉对于人类也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很少具有“偏性”,所以主要作用也是补养人的精血,或“以脏补脏”。总之,动物肉类或器官可用作药物“以脏补脏”的,多是在进化树上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动物。
虫类药的作用较为独特。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虫类药”的范围较宽泛,主要是节肢动物,其中以昆虫纲为主。此外,还有软体动物、环节动物以及小型爬行类脊椎动物等。朱良春的《虫类药的应用》_书系统研究了常用虫类药物的功用,收录虫类药物计30余种,其中全蝎、地鳖虫等属节肢动物,水蛭、地龙等属环节动物,蜒蚰属软体动物,白花蛇、守宫等属爬行动物,蟾蜍属两栖动物,海马属鱼类,蝙蝠属晡乳动物。该书概括虫类药的作用为10个方面:攻坚破积、活血祛瘀、熄风定惊、宣风泄热、搜风解毒、行气和血、壮阳益肾、消痈散肿、收敛生肌、补益培本[2]。但实际上,不同类型的“虫类”因其各有不同的特点,作用也各不相同。
在现代生物分类系统中,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它们的生活环境极其广泛,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有的还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它们大多动作迅速,反应灵活,体形较小,善于钻穴打洞,气辛膻而味微咸。在中药药理理论中,辛能入络,咸能软坚,所以它们有攻坚破积、活血祛瘀、熄风定惊、通阳散结等功能,中医常用“虫类走窜”来概括虫类药物的功用特点。
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必入络”。久病入络的实证,“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治经千百,历有明验。”此时虫类药是十分有效的。“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所以虫类药的作用以攻为主。“凡虫蚁皆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飞者升,地行者降。”[]这是对虫类药物作用较详细的阐述。
“无血者走气”:许多虫类药体内水分较少,虫体易干燥而质枯,这类药物以节肢动物昆虫纲、蛛形纲等为主。如全蝎、蜂房、蜈蚣、地龙、僵蚕、蝉衣、九香虫等,用于气分为主,能通阳散结,使清阳之气流通,用治病在气分。
“有血者走血”一些虫类形体虽小,但有血有肉,体内含水分较多,身体比较濡润,如水蛭、虻虫、蛴螬等,作用于血分为主,能活血祛瘀,使凝着的血瘀流通,用治病在血分。
“飞者升”一些虫类有翅能飞,如蜂房、全蝎、僵蚕、蝉衣等,性升善飞而上行,能熄风定惊,用治身半以上疾病为宜。
“地行者降”一些虫类只能在地上爬行,或在地下钻穴,如地龙、蜈蚣、水蛭、山甲等性降爬行而下走,能攻坚破积,用治身半以下疾病为宜。
虽然动物多喜动而性属阳,但因各自的特性不同而作用有别。如白花蛇和乌梢蛇走窜迅速而钻穴,所以可通络。九香虫有翅能飞,吸食植物浆液,活者放气极臭,熟者味甘美,故得天之阳气较厚而性温;又能飞行走窜,气香入脾,故能温通行气,和胃止痛。《本草纲目》谓其治疗“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虫类走窜,多能活血破瘀,也因其各自的特点而作用有别。如水蛭生活在水中而嗜血,人畜的皮肤受其叮咬后,伤口出血较难止住,所以能活血化瘀通经;虻虫有翅能飞而性狠,口器能刺破牛马厚厚的皮肤而吮血,所以能破坚攻血;蛴螬钻行于户外泥土之中,螗虫(即土鳖)钻行于户内阴湿之处,昼伏夜出,故性属阴,气寒而能走窜,直趋阴血而活血破瘀消癥。《伤寒论》中大黄螗虫丸将空中的虻虫、土中的蛴螬和螗虫、水中的水蛭四种活血化瘀动物药同用,《绛雪园古方选注》说:“虻虫性升入阳分破血,水蛭性下入阴分逐瘀,蛴螬去两胁下坚血,螗虫破坚通络行伤,确有神功。如此,则上、中、下三部之瘀血皆可祛除,实有“海、陆、空”三军同用以攻坚破垒之意。
2.植物喜静,性多属阴
与动物喜动而属阳相反,植物等常静而不动,所以多属阴,药性多偏寒凉。
植物与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个体,所以也与人类具有较大的兼容性,其成分较矿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但是,毕竟人类与植物在生物进化树上分属动物界和植物界,从一开始就“分道扬镳”,几乎没有亲缘关系,所以植物药与人体的“不兼容性”也较大,即“偏性”较强。中医药体系是用“偏性”治病的体系,所以,中药品种也就以植物药为多。
植物药性多寒凉,但也有性温热者,这与它们禀受的特异之气有关,而后者通常会通过药物的气、味等表现出来。例如,花椒为植物,理应性寒凉,但气味皆大辛而味微甘,大辛发散为阳,辛甘合化也为阳,故花椒性热。
3.土藏者,性多属阴
藏于土中者,有动物,也有植物,还有矿藏。在阴阳属性中,地上明亮者为阳,地下阴暗者属阴,所以一切土藏者为阴。
长期活动于土中的动物多善于钻穴,故虽能走窜而力缓。在阴阳属性中,能活动者属阳,动作缓慢者属阴,所以性属阳中之阴。又地上明亮为阳,地下阴暗者阴,所以土中的动物为二阴一阳,其性以阴为主,药性多寒凉。
一般植物均既有地上部分,又有地下部分,地下部分为根或根茎。从阴阳属性而言,植物不能动属阴,地下部分不得阳光也属阴,所以植物的根或根茎多属阴中之阴,药性多寒凉。当然,由于植物是一个整体,根或根茎发达与否是由枝叶合成的营养来决定的,如果地上部分由于其他原因得阳气旺盛,则阳气可潜藏于根或根茎从而使之性变温热,但性温热的根或根茎也必然有其他外现的“象”如气、味等)表现出来。
埋藏在土中的矿物虽然没有生命,但也是天地之气所钟,也可入药使用。矿物多深藏土中,静而不动,故多属阴而性寒凉。但其中也有性温热者,这与它们禀受了特异之气有关。同样,它们禀受的特异之气,会通过其他的“象”表现出来。比如硫黄虽为矿物,但在矿物质当中质量相对较轻(比重2.05〜2.08)故性能浮,受热易溶(熔点112.8°C),易升华(升华硫)且可燃烧,这些禀性温热的表现是其他矿物所不具备的。
4.地产者,气性各异
中国哲学认为,“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地有五方,五土(东西南北中)禀受的阴阳之气不同,所以长养的万物气性各异。
决定药物阴阳属性的主要因素,一是药物的先天禀性,这是由药物的品种所决定的,它是天地之气长期孕育的结果;另_个因素是药物后天所获得的阴阳之气。而药物的阴阳属性,必然会通过一定的“外象”表现出来。
肉桂是典型的阳性药物之一。它之所以能补火助阳,一是因为肉桂树种是天地长期孕育的结果,天地本身赋予肉桂树种以“温热”的属性,而后者可通过其他“外象”表现出来:1)肉桂为常绿乔木,当季节变冷的时候,它的枝叶仍可继续存活,不会像落叶树木一样凋零,提示它先天具有对抗风寒的能力。(2)肉桂生于四季阳光充足的中国南方,且植株高大,得天之阳气更足,其温阳作用也就更好。(3)肉桂气芳香而味甜辣,气大辛属阳,辛甘合化也为阳。
当然,产于南方的药物也可以属阴而性寒凉,这可用中国哲学的“逆境胁迫”理论来解释。例如,栀子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它主产于南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好阳光但又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温度过低和太阳直射都对其生长不利,所以它是灌木而非乔木。栀子结果于天热之时,其寒凉之性,正是气候88温热胁迫的结果,只有在体内积蓄苦寒的物质,才能对抗天气温热对它的影响。
那么,怎样判断产于南方的药物到底是寒凉之性,还是温热之性呢?最主要的是将药物的气和味结合起来。例如,肉桂产于南方,因为气味皆辛而味甘,所以性热。栀子也产于南方,但因为气微而味苦,所以性凉。
怎样理解药物产地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呢?以附子和黄连为例来说明。
附子可生长在平川,也可生长在山谷,经人工培育生长在平川的附子产量可能更高。而野生于山谷的附子在阴寒的环境中生长缓慢,产量不高,但正是由于生长在阴寒的环境,在长期对抗阴冷的过程中,附子积蓄了更多的对抗阴冷的物质,人体服用后身体可能很快就感觉温暖,所以温肾助阳的效果更好。而培育在平川的附子力量就薄弱得多,当然,其辛辣味更弱,毒性也更弱。
黄连主要分布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地。《本草乘雅》说黄连“凌冬不凋”,所以它也是不畏寒冷的植物,但也忌高温、干旱,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生长需要遮荫。黄连气微,味极苦。《本草经疏》说:黄连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故气味苦寒而无毒。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
由此看来,环境可以影响附子、肉桂的热性程度,也可以影响黄连、栀子的凉性程度,但真正决定其性热性凉的,是它们的品种不同,这通过不同的性状表现出来,其中气与味十分重要。味大辛则热,中医称之为“辛热”味大苦则寒,中医称之为“苦寒”。药物的生长环境,包括温度、阳光、昼夜温差、空气湿度、通风以及土壤的水分含量、矿物质含量、肥沃度、酸碱度等对药物气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实际上是对药物中有效成分的积淀及不同成分的比例均产生影响。
总之,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理论,通过观察药物基源的动静特点、生活区域,结合药物的四气五味等,来判断药物的阴阳寒热属性,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它是中国古代的“法象药理”的重要内容。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