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廉政建设的支撑。随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廉政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廉政文化建设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对国企廉政文化的内涵要素、廉政文化的功能作用、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廉政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通过构建宣传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品牌文化等措施,形成独具特色的国企廉政文化体系,以推动国企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成为夯实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关键词]国有企业;廉政文化;经济发展;对策
1引言
廉政文化建设事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国有企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较为特殊,地位十分重要,要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国有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廉政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必须加强的,这不仅有利于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还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国企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来看,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根据形势的变化,针对党的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施能够肃清党内风气,纠正党员干部作风问题,构建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就不能忽视廉政文化建设这一问题,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培育良好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可以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思想保证,从根本上减少“四风”问题。通过廉政文化滋养,“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有助于全党全社会形成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尤其对国有企业来讲,抓好廉政文化建设显得尤为紧迫,更应该增强抓好廉政文化建设的政治自觉,将其摆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突出位置,体现国有企业担当、展示国企形象。2.2从国企改革发展的维度来看,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企业正进入加快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巨大。在这种情形下,迫切需要国企党员干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更需要有一个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环境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切实将其融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创新、项目推进等各项具体工作中,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强化风险管控、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纪律保证。2.3从干部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国企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干部队伍健康可持续。近年来,国企内部的风气环境、管理的规范程度,以及干部的执行力、落实力和精神状态总体向好发展。但是,企业在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落实上、在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监督上,还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充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载体,持续强化干部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干部监督的有效途径,重中之重是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四风”问题反弹,做到干部清正、政治清明。
3国企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国企廉政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机制不断完善,载体不断丰富,氛围逐步形成,但是也存在内生动力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1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向“主动化”转变。主要表现出“盲从”“跟从”的现象,一些单位习惯于完成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主动加码的意识不强、“自选动作”不多。甚至一些党员干部对廉政文化建设感到无所适从,有人产生“廉政文化建设到底应该抓什么、怎么抓”的困惑,主动想、主动做的意识不够强烈,缺乏思想上的重视和内心的洗礼。3.2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向“长效化”转变。主要表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指标、缺效果”的现象,一些单位对廉政文化建设存在认识误区,甚至把廉政文化等同于廉政文艺。一提到廉政文化建设,首先想到的是演个节目、搞个征文、办个演讲,搞个活动。一来让大家知道廉政建设工作开展了;二来也完成了任务,上级来检查也拿得出影像资料。这对党员干部教育效果可能也仅存于表象,忽视了廉政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似乎为了活动而活动,而达不到真正将警示教育、纪律教育融入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成为自觉行动。3.3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向“常态化”转变。主要表现出“应付式”“随意式”的现象,一些单位廉政文化建设既无长远规划,也无年度计划,只是单纯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安排一些活动,而没有自己单位的计划、目标、措施。一些单位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党的建设、经营管理、行业特点结合得不够紧密,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使得教育效果不佳,吸引力不大、说服力不强,廉政文化建设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4加强国企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正确把握廉政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制度体系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着手,使廉政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其教育、示范、熏陶和引导作用,被广大干部群众乐于接受,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风清气正的良好空间和有利条件。4.1加强学习教育,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2014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国企廉政文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每一名干部职工,根本是要使每一个个体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这样才能使企业运行在法治轨道上。为此,首先要把廉洁文化素养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培育人、武装人,让全员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开展党的优良作风教育、光荣传统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其升华自身人格,加强文化修养,做到廉洁勤业、乐于奉献;把提高全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当作重点建设内容,开展相关法规的学习,切切实实地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地在思想上构筑一道拒腐防变的防线;常态化地加强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业和艰苦奋斗教育,以解决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和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为重点,引导全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为国企改革发展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4.2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尊崇制度的规约意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国企廉政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制度能量,不但要构建规范科学的经营管理、党的建设、信访稳定等内在运行机制,也要建立起教育、监督、职纪等方面制度,形成行政工作、党务工作等为一体的制度体系,并加强制度宣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明白应该做什么、什么不能做,切实增强制度意识、法纪观念和廉洁奉公意识,从而发自内心地拥护、崇尚、遵守和服从制度,切实将制度意识作为奋进新时代的必备素养,植于心、化于行,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在企业中营造风正、人和、纪严的良好工作氛围,促使企业经营等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也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加制度化、科学化和常态化。4.3丰富形式载体,培育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对于国企来说,要想使其具备浓厚的廉政文化,就必须对其进行足够充分的廉政文化教育,使教育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切实发挥自身的功效。为了做实做好廉政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对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要求,做好教育规划,丰富教育内容,明确教育目的,充分借鉴和吸收我国优秀历史文化、时代楷模先进典型,以及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和正在日益形成抗疫精神,加强对正能量的优秀廉政文化成果的学习;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廉政文化教育方式,扩大廉政文化教育覆盖面,发挥新媒体及时性特点,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4.4大力开拓创新,培育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抓好结合,创新特色,发挥先进廉政文化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起,搞形式、走过场。可以以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为抓手,推动廉政文化与行业文化、机关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机融合,围绕企业发展、改革、稳定等中心工作,充分挖掘企业独有的、真实的典故、人物、事件,通过建立文化长廊、宣传画册、先进人物榜,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警示教育室、档案室等阵地,提高廉政文化的渗透性和长效性,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工程。通过廉政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推动力,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激励全员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向心力。
5结论
总之,国企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结合社会形势发展,站在从严治党的高度、企业发展的维度和队伍建设的角度,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巩固、创新、出彩的目标,通过强制度、抓落实、重教育等方式,“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尊崇制度的规约意识、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和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充分彰显出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学启.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2):24-27.
[2]倪家南.对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2(2):54-55.
作者:张明 单位:广东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有限公司